养老服务“爱心卡” 精准服务惠及千名老人
“有了这个养老服务‘爱心卡’,服务更精准,质量更高了,我们做家属的也更放心了。”11月24日下午,在临山镇临南村,看着工作人员为家中老人王国友提供细致的剃须服务,家属王金莉满意地说道。
工作人员正在为老人剃胡子
王金莉口中的养老服务“爱心卡”是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设立的养老服务专户,利用了社保卡的身份凭证、积分结算与补贴发放等功能。其服务核心紧紧围绕老年人的实际生活需求,系统性地提供以助餐、助浴、助行等为核心的“六助”服务,力求将贴心的服务精准送达老年人身边。

爱心卡
目前,“爱心卡”主要面向四类服务对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低保边缘家庭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低保边缘家庭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经自愿申请和失能等级评估确认为重度、中度、轻度失能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70周岁及以上居家老年人、80周岁及以上居家老年人;60周岁及以上居家老年人中属于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含残疾军人、“三属”、在乡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参战参试退役军人)、本人或子女获得县级以上见义勇为荣誉称号的人员、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人员,且经自愿申请和失能等级评估确认为重度、中度失能的。
与过去相对粗放的服务模式不同,“爱心卡”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按需点单”的精准性。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科副科长陆益挺介绍:“此前部分服务项目与老人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爱心卡’改革后,服务资源将直接与老人需求挂钩。老人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这不仅极大提升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更能推动养老服务机构围绕真实需求,打造专业化服务队伍,从而实现整个行业服务能力的跃升。”
在运营机制上,“爱心卡”设计了一套便捷透明的流程。养老服务补贴资金以“爱心分”形式注入专户,1“爱心分”等价于1元人民币。服务人员上门时携带专用POS机,老人出示社保卡完成身份核验后即可享受服务。为保障服务质量,整个服务过程需进行前、中、后三次拍照存证。服务结束后,老人还可对服务进行评价,并通过刷取相应“爱心分”完成结算。这套闭环管理机制,既保障了老年人的自主选择权和监督权,也促进了服务过程的规范化。
目前,已完善乡镇街道低保低边老人须通过爱心卡来享受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的流程。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爱心卡”刷卡服务人数已突破1000人。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优化‘爱心卡’系统,并计划逐步拓展其在就医购物、文化教育等更多领域的应用,不断丰富服务供给,让‘爱心卡’成为提升全市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的安全卡、幸福卡。”陆益挺说道。
编辑、一审:俞冰 二审:余哲天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