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科技特派员|汪国武:“花果山”里藏着致富经
二十年间,余姚梁弄镇悄然生长起一座“花果山”。
在这座被群山环抱的四明山小镇里,樱桃、柿子、蓝莓、葡萄……各式水果依次成熟、四季生机勃发,带着村民走上一条别样的致富路。
这座万亩“花果山”的总农艺师,就是科技特派员、全国林业乡土专家汪国武。
1996年,汪国武回到家乡承包60亩土地种植水蜜桃,从一名烧窑工变成农民。
种果树不是件容易的事,每年都会遇到新挑战。浇水、追肥不足,果树生长受限;过量,又影响挂果;一场炭疽病袭来,就可能导致果实减产过半。
那些年,汪国武的案头总摆着几本农技杂志,不是跟着农科院的科技特派员拜师学艺,就是拉着村民一起讨论种植经验。
逐渐地,汪国武的水果种植规模从60亩扩大到了数百亩,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种植专家。
1999年,汪国武牵头成立了余姚市第一家农民技术协会。“每到周五晚上,我们便聚在一起学习技术,连窗外都挤满了渴求知识的乡亲。”那些抱团学习、共克时艰的岁月,他至今记忆犹新。
然而,仅凭传统种植经验,已难以应对新的产业困境。进入新世纪,宁波本地樱桃种质资源退化问题显现,果实品质下滑,产业发展陷入瓶颈。
心怀忧虑的汪国武,投身于樱桃品种的选育工作。他联合本地技术骨干,与来自浙江省农科院、宁波市农科院、县农技推广总站等地的专家团队一起为本地樱桃寻“活路”。
他们引进了云贵川等地的樱桃品种,再与本地品种反复嫁接、实验,最终成功培育出兼具南方樱桃大果型与本地樱桃鲜甜风味的新品种——“梁弄红”,这种樱桃果实更大,保质期也远比过去的小樱桃长。
梁弄镇的一块“金招牌”,就此诞生了。
“梁弄红”樱桃。受访者供图
一个新品种推广有多难,种了十几年地的汪国武清楚得很——栽种新品种,原来的老经验要推翻重来,种下去产量、产值多少,都没有定数。而农民抗风险能力弱,一场大雨、一次市价波动,都可能带来惨重损失。
于是,在推广“梁弄红”时,他没有急着动员农户直接购买树苗,而是手把手开办“补习班”,讲解新品种优势,并赠送树苗鼓励试种。
“一位学员去年在我这里拿走10棵樱桃苗,自己又购买了20棵。今年再见时,他拉着我的手说,这30棵樱桃树,第一年就让他赚了3万多!”说起学员们的反馈,汪国武高兴极了。
当初白送果树都没人敢要的“梁弄红”,如今,家家户户抢着种。每逢春季,樱桃园内一片繁忙景象。
2018年,汪国武有了新身份——他成为一名科技特派员,负责创办了余姚市天绿农科星创天地。
汪国武。过雄杰摄
这下,老汪把研发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的爱好干成了“职业”,在种果子这条路上越干越起劲。
截至2024年,汪国武负责的天绿农科星创天地,共培育推广“梁弄红”樱桃苗10万支,“太秋甜柿”苗10多万支,这两个优秀品种已成为梁弄水果的主栽品种,种植面积超千亩。
在当地科技管理部门支持下,他联合省市农科院、余姚农技推广服务总站等专业机构的专家老师,为当地农人带来了一堂堂精彩的“实训课”。2024年,果农黄强荣、何达峰种植的太秋甜柿亩产值超3万元,周边农户的种植面积逐年稳步增长。
如今,汪国武的“徒弟”已遍布省内外。除了本地农户,还有从绍兴等地远道而来的种植者,主动来找他请教樱桃、蓝莓种植技术。
“你的‘桃’‘李’,现在真是满天下了。”有人这样打趣,汪国武听后开怀一笑。
梁弄镇百果园内,汪国武推广种植的太秋甜柿。过雄杰摄
如今,梁弄镇的这座“花果山”,规模约1万亩,年产值5000万元,为农户每年增收2000元。已形成四季果品交替上市的产业格局,春夏有樱桃、蓝莓、桑果、水蜜桃,秋冬有橘子、太秋甜柿……季季有花开,月月有果吃。
“以后,我们要‘既卖产品,又卖风景’。”谈起家乡的“花果山”,汪国武头头是道。目前,梅花园、紫藤园等主题花园的建设已提上日程,将带动这座“花果山”,走上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道路。

编辑、一审:俞冰 二审:余哲天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