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四季度 夺取全年胜|市科技局按下科技创新“加速键”
昨天,在位于朗霞街道的宁波伟立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套套大型DFMS数字化柔性制造系统平稳运转,动作精准、衔接流畅,展现出高度自动化与优异灵活性。作为国内最早从事工业机器人生产的企业之一,伟立机器人曾打破多项国外技术垄断,研发出多个国内首台(套),累计获得国家专利180余项,持续创新能力不断夯实。
宁波伟立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今年1-9月,我市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4%,居宁波第一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0%,居宁波第二位;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75亿元,增速达10.5%,高于宁波平均20个百分点……一串串亮眼数据,勾勒出科技创新引领下的余姚新图景。
今年以来,市科技局坚持以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为抓手,深入贯彻省“315”和宁波市“510”科技创新体系工程建设要求,抓主体、强平台、优生态,做深做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
梯度培育、精准服务,做强创新“蓄水池”。全市加快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之星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队培育机制。各类培训、辅导活动等深入企业一线,1月至9月举办高新技术申报培训会3场、专场讲诊会7场、上门辅导超350家次。研发投入稳步攀升,通过深化规上企业“研发费、发明专利、研发机构”动态“三清零”行动,激励企业加大研发强度。目前,全市新申报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00家、高新技术企业215家,创新主体“蓄水池”不断扩容、活水更足。
高能级载体加快布局,夯实协同创新“硬支撑”。今年以来,我市一批标志性项目相继落地并取得关键突破。浙江万里学院余姚创新研究院建成投用,获批宁波市级A类重点实验室和省博士后工作站。阳明工业技术研究院完善“36321”共享机制,打造半导体材料及核心装备中试平台,入选首批国家级重点培育名单。中国余姚模具产业园配套区块项目——模具研发科技园纳入省“千项万亿”科技强基工程。
要素畅通、机制协同,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我市持续完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耦合。市科技局深化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甬江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合作,建立“高校院所三张清单”双向对接机制,让科研成果精准匹配企业需求。今年以来,已调研重点企业108家,梳理技术难题90项,组织校企对接83次,达成合作30项。科技副总、人才共享等机制加快落地,已有15名科技副总入企服务,落地人才共享项目40项。科技消费券的推广,让更多企业在研发、检测、设备租赁等环节获得助力,创新要素的流动更加顺畅。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市科技局紧扣这一主题,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以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与能级提升。“我们将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平台体系,聚力关键技术攻关,全力冲刺‘全年红’,力争今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总额达120亿元以上,占营业收入比重达4%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200家,以创新实绩为余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