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千年运河焕新生!余姚扎实推进“四普”工作

2025-11-05 16:03 来源: 姚界客户端 记者 李培妮
分享

眼下,我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工作已进入成果认定、发布和数据整理的最后阶段。市文保所的工作人员正加班加点对第二阶段获取的海量数据进行“精加工”和“产出”,全力推进普查收尾工作。

截至目前,余姚已完成对“三普”登记在册的1032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全面复查,复查率100%,新发现文物64余处。这座素有“文献名邦”之称的城市,藏着太多厚重的历史印记:浙东运河的千年波澜、河姆渡遗址的七千年文明、王阳明故居的思想微光、黄宗羲墓的学术回响,还有浙东抗日根据地的红色记忆、鲻山与田螺山遗址的考古价值、通济桥的岁月沧桑……作为浙江省内文化遗产类型全、等级高、体系完整的县市区,守护这些“城市瑰宝”对余姚意义非凡。

千年姚江奔流向东海 姚界客户端 通讯员 谷志锋 摄

法治专业并重,夯实保护根基

近年来,我市在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国家、省级法规的基础上,针对性出台了《余姚市考古前置及文物涉建项目报批流程》《余姚市文物保护工程操作办法》等地方文件,把文物保护的每个环节都纳入规范。

今年3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施行,不仅为文物保护装上更加牢固的“法治安全阀”,也为我市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更加明确和有力的法律保障。新法施行以来,全市积极组织开展相关解读与学习活动,市文保所也多次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专业力量是关键。为此,我市专门成立了文物考古服务中心,搭建起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我市的文物保护工作科学、有序推进。

活化利用并进,焕发文物新生

保护文物并非“束之高阁”,而是让其“活在当下”。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激活文化遗产价值。梨洲文献馆、陆埠佛雕艺术馆、三七市鸡山学堂等项目,让老建筑承载新功能;属地政府深挖文保资源,探索活化利用新场景。

文旅融合是激活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路径。我市依托文物资源开发了多项特色文旅产品:“阳明心学讲堂”、“知行合一”研学之旅,让游客在游览中潜移默化地感知地方文化精髓;文创产业打造“阳明悟道”系列文创,将“知行合一”等哲学思想,通过潮玩公仔、文具等形式呈现出来,让哲学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旅融合赋能,重塑运河风貌

大运河的“新生”更是亮眼。作为大运河重要节点城市,余姚持续挖掘运河文化资源:阳明古镇府前路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在2020年10月开街,保留传统建筑古韵的同时,引入30余家新兴文化企业,成了“古韵新潮”的城市地标;沿运河修建的滨江绿道,串联起阳明古镇、通济桥、龙泉山等景点,山、水、桥、城交融,一步一景皆是故事。

各乡镇探索运河赋能的新玩法。牟山镇把“行走大运河”做成全民健身品牌;马渚镇打造“运河风情”乡村振兴示范线;丈亭镇推进丈亭老街的保护性修缮与运河风情打造;位于河姆渡镇的河姆渡考古遗址公园即将竣工,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开启跨越七千年的时光之旅,沉浸式体验河姆渡文化的无限魅力。

筑牢安全防线,守护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安全是底线。2023年起,我市借“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契机,联合公安、住建、消防等多部门开展“文物监管一件事”联合检查,实现镇局联动,形成监管合力。此后,联合检查行动定期开展,全方位保护全市文物、古迹、建筑等。

针对大运河这一重点区域,余姚联合宁波市级部门每月开展一次巡查。市文保所、执法队与第三方无人机,每周增加巡查,还通过“一村一图”落实保护责任,让守护无“盲区”。

余姚正努力唤起全社会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守护文化瑰宝、守望中华文明成为共识,全力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余姚新格局”,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编辑:严怡雯 一审:应红渊 二审:朱从谷 三审:王润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