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纵深|城乡蝶变 共同奔富——我市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综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明确要求浙江“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强调“把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余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和做法,促进城乡融合,缩小“三大差距”,统筹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聚力补齐城乡短板,探索出一条城乡共生共荣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四明山的盘山公路。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城乡融合已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近年来,余姚市始终坚持“因地制宜、赋能增效、互补共赢”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城尾乡头”的衔接作用,通过产业升级、基础建设、资源配置等多维度发力,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绘就了一幅城乡协同共进、美美与共的新画卷。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06亿元、同比增长3.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5万元、同比增长4.8%,城乡居民收入倍差1.59,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经验在省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上作交流。
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召开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地动员部署会;随后,市委、市政府以“一号文件”印发《关于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地的行动方案》,为这项工作绘就了“作战图”、吹响了“冲锋号”。方案明确了三个阶段目标:2025年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形成一批新模式新机制;2027年取得突破性成果,实现“五个新”;2035年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域率先基本实现共同富裕。
产业是城乡融合的核心动力,更是共同富裕的硬核支撑。近年来,余姚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先进制造业集群为牵引,构建起智能光电、新材料、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优势产业矩阵。
舜宇基地。受访单位供图
黄湖泛半导体材料产业园总投资62亿元的17个产业项目正在压茬推进,产业园的美丽蓝图正逐步变成实景图。舜宇集团年新增2.7亿颗智能手机镜头生产项目等产业基建项目也在扎实推进中。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双轮驱动”战略,迭代打造“2+4”现代化产业体系。2024年,智能物联、高端新材料两大“415X”产业核心区营收增速均居全省核心区首位,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半导体溅射靶材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为城乡产业协同注入了新动力。
余姚智能光电小镇作为全省唯一的光电类制造业小镇,充分发挥舜宇集团龙头带动作用,以巩固提升光学镜头和模组优势为目标,围绕产业链重点企业深挖发展潜力,突出强链、延链、补链要求,布局AR等新兴领域,打造智慧光学产业。小镇在做强制造业的同时,同步推进光电商贸、文化旅游协同发展,衍生构筑“制造+”生态圈,获评“全国最美特色小镇50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是城乡融合与产业共富的典范。
“浙东红村”梁弄镇横坎头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壮大绿色产业。除了种植樱桃,又扩种了猕猴桃、草莓、桑葚等果树,带动乡村采摘游,提升村民经济收入。横坎头“红芯”植物工厂通过智能温控、无土栽培技术,每年持续生产果蔬19茬-20茬,品种多达70余种,年产量达360吨,可实现年产值1500万元,工厂还吸纳了3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年人均增收6万余元。
市农业农村局积极推广“稻+N”综合种养、林下经济等高效模式,今年新增农业标准地6300亩,新(改)建高标准农田7.52万亩,累计开展稻渔综合种养1.3万亩,年产粮食超18万吨,蝉联全省产粮大县。同时,以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为牵引,实施“29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衔接“2+4”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大茶叶、杨梅、甲鱼等“土特产”精深加工业,做强智慧农业装备制造企业,累计建成省级数字农业工厂、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12家,培育十亿级“土特产”全产业链3条,全产业链产值突破84亿元。
城市,欣欣向荣;乡村,万象更新。漫步余姚城区,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公园内花草相映,城市品质功能正加速升级;乡村里,大道如砥四通八达,村容村貌整洁美观,蓬勃的城市和广袤的乡野融为一体,人们生活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怎样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百姓?近年来,我市聚焦关键小事、解决民生大事,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推动农村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燃气管道、乡村地区5G基站提质增量。
五车堰村一角。
黄家埠镇五车堰村作为片区组团的重点村,这个曾经因水上交通发达而繁荣,又因时代变迁而沉寂的村庄,在村党委书记王松权的带领下,积极疏通治理难题,对老街进行全面翻新改造,对村庄道路进行“白改黑”,不仅改善了村庄环境,更激发了乡村的内生动力。如今的五车堰村,道路平坦宽敞,村咖、小桥流水与古朴老街相映成趣,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北溪村一角。
地处四明山腹地的北溪村,目之所及是清流潺湲、苍山幽幽,山水掩映下,一户户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游人络绎不绝。该村巧妙利用山水资源和古村落风貌,积极盘活闲置农房,打造出丹枫古道、月亮湾、竹筏漂流、溪畔夜市等特色景点,将这些业态串珠成链。如今,村民收入大幅提高,日子越过越红火。
四明山上红绿掩映的美景。
立足绿色家底,我市持续拓展“两山”转化路径,开展乡村“微改造、精提升”行动,积极打造山野农文旅IP,特别是加速推进四明山区域EOD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83亿元。如今的四明山区,四季风景各异:春日山花烂漫、夏日绿意盎然、秋日层林尽染、冬日银装素裹……“梁弄古韵红色休闲线”上榜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线路,上半年,接待全域游客839.8万人次,同比增长22.1%。
从“面子”到“里子”,处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我市深化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完成8家村级医疗机构改扩建,托幼一体化和普惠性幼儿园占比均超九成,义务段随迁子女百分百就读公办学校,创新设立一批山区颐养互助小院,城乡一体长护险制度入选省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十大案例。
让古村落的非遗技艺转化为可体验的文旅产品,把老旧的村道改造成智慧导览风景线,将传统茶园改造升级为研学教育基地……在乡村振兴的叙事中,我市不少青年创客用创新思维助力乡村发展。
昨天,在位于梁弄镇雅贤村的半农云耕智慧农场,“90后”新农人杨帅正在用手机端软件察看大棚内温度、湿度、光照数据。作为一名农业“程序员”,他利用数智化设备精准调控农作物生长环境,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让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人才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要素。我市通过实施“青年入乡”“农创客基地”等政策,吸引人才与资本向发展轴集聚,迭代升级“姚江英才计划”等引才项目,推进现代新农人“姚振兴”等育才行动。今年专门安排600万元资金用于青年入乡创业、乡村运营师招引,目前已累计推荐部级乡村振兴“头雁”76人,培育“新农人”8080人、农创客1350人,涌现出“四明山耕王文艳”“玥玡湾毛柯翔”等一批青创带头人。
如何让“沉睡资产”成为“活水源头”,增加村民收入?在鹿亭乡上庄村,40栋闲置农房经过整村开发摇身一变成为精品民宿,为村民带来了户均年增收5万元的可观收益。这是我市“村采云”平台的成果之一。通过产权交易规范化建设,盘活1289宗闲置农房,将其变为民宿和工坊,带动村集体增收1600余万元,与此同时,我市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推动入市土地约24亩,直接带动村级增收1600余万元。
在政策支持方面,我市制定并实施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53条政策,4.26亿元财政资金精准投入到“大三农”“大智造”“大商贸”“大文旅”等领域。
城乡一体,共绘新景。余姚,这座浸润着老区红色基因的城市,正以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为目标,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椽笔,努力绘就一幅幅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壮美画卷。
照片除署名外均由俞丽丹提供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