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能人|卢小贤:在第二故乡念好“现代农经”
在阳明街道芝山村一处连片水稻田里,50岁的卢小贤正顶着烈日,弯腰查看水稻长势。她粗糙的手指拨开稻丛,拔除杂草。“除草很重要,不然影响分蘖。”20多年来,这个皮肤黝黑、说话带着皖北口音的安徽女子,从承包3亩地起步,用勤劳的双手在第二故乡闯出了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女能手”。
卢小贤正在稻田里拔草。记者 俞丽丹摄
从“3亩地”里种出的“野心”
“1996年刚来余姚时,我只想着能种点地养活自己。”卢小贤回忆,初到余姚,她向附近农户租了3亩地,学着种水稻。那时的她,每天天不亮就下田,天黑才收工,手上磨出的水泡破了又结痂。“男人能干的活,女人一样能干!”她咬着牙,硬是把3亩地打理得井井有条。
2003年,国家出台土地流转政策,卢小贤敏锐地嗅到了机会。她一口气承包了100多亩地。此后,她的承包面积逐年扩大:200亩、300亩、500亩……2021年,她承包的土地突破千亩,成了我市为数不多的“千亩种粮女能手”。
“一开始别人笑我‘疯’,说女人种不了这么多地。”卢小贤笑着说,但她心里有本账:余姚土地肥沃,政策又好,只要肯吃苦,一定能成功。如今,她的稻田每年产出稻谷600多吨。
“选对品种,就是种下希望”
在卢小贤的库房里,一袋袋稻种整齐码放,标签上写着“浙优18”“春优83”。这两个品种,是她从20多个试验品种中“优中选优”得来的。
“种粮不能光靠力气,得靠脑子。”卢小贤随手抓起一把稻种,如数家珍:“‘浙优18’抗倒伏、抗病虫,去年台风天,其他田块倒了一大片,我的稻子稳稳立着。‘春优83’米质好,口感软糯,每公斤价格能高出4毛钱。”
为了找到最适合的品种,卢小贤连续3年在自家田里搞“试验”。她将不同品种分区种植,记录生长周期、抗病性、产量等数据,甚至请来农技专家“把脉”。如今,她的稻田里种的都是优良品种,亩产稳定在600公斤以上。
“48岁学无人机,不算晚!”
在卢小贤的农机库里,一台无人机格外显眼。这是她2023年添置的“新伙伴”,也是她从“传统农民”向“新农人”转型的标志。
“以前打药、施肥全靠人工,100亩地要雇10个人干3天,现在无人机半天就搞定。”卢小贤边说边操作遥控器,无人机“嗡嗡”起飞,精准喷洒农药。2023年,48岁的她考取了无人机操作证,成了一名“女飞手”。
除了无人机,她的农机库里还有7台烘干机、2台插秧机。这些“铁家伙”让她的种粮效率提升了数倍。“随着数字化农业的发展,现在农民干活轻松多了!”卢小贤说,农业机械化设备成了她种粮路上的“得力助手”。为了跟上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她不断学习新技术,参加各类农技培训。
今年初,卢小贤投资400多万元,成立了“领贤农机专业合作社”。她表示,种粮这条道路越走越让人充满信心,今后将进一步扩大承包面积,种足粮、种好粮,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