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一线来风|历山村:用心筑牢乡村振兴“耕”基

2025-09-18 09:21 来源: 姚界客户端 记者 蔡银欣
分享

8月,低塘街道历山村种植大户汤道来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一片绿意盎然的稻田心怀期待,不远处,新修的机耕路平坦宽阔,清澈的河水沿着硬化沟渠流淌,新改造的泵站静静矗立,迎接又一个丰收季节。

新建的沟渠。记者 蔡银欣摄

这幅生机勃勃的乡村图景,源于该村始终坚持的工作理念:农业是乡村的根本,扎扎实实发展农业生产,才能真正提升村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从2023年起,历山村从农业根本需求出发,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破解农业生产中的痛点、难点,为丰收保驾护航,让村庄焕发新颜。

高标准基础设施夯实农业根基

水是农业的命脉。历山村水系发达,河流纵横,灌溉本是优势,但老化的设施却一度让这优势打了折扣。在过去,散布在各处的灌溉泵站机埠大多已是“老、破、旧”,设备老化严重,抽水效率不高。一场改造提升工程迫在眉睫。

经过前期的排摸,总投资120多万元的机埠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如今,22座焕然一新的机埠横亘于清澈的河道边上,它们告别了往日的“老、破、旧”,以坚固、高效、整洁的新貌,成为向千亩良田输送“增产水”的强劲“心脏”,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整个村庄的抗旱防灾能力。

如果说水是农业的血脉,那么路就是支撑农业现代化的骨骼。过去,狭窄难行、坑洼不平的机耕路,是村民田间劳作的最大堵点。“以前的路,收割机很难开进来,收好的稻谷都得靠人力一袋一袋扛出去,费时又费力。”一位老农的回忆,道出了昔日的辛劳。这种困境,制约了现代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抬高了农业生产成本。

历山村下定决心要打通这“最后一公里”。很快,施工队走进上陈、徐家、沥网等自然村,对困扰村民多年的机耕路进行修整及加宽加固。现在,机耕路旧貌换新颜,从过去的“烦心路”,成为平整宽敞的“便民路”和“致富路”。前不久的水稻种植季,新修的机耕路展现了巨大效用:收割机、插秧机、运输车辆畅行无阻,直接开到田头,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村民们看在眼里,喜上眉梢,这条路,修到了田间地头,更修进了他们的心坎里。

水脉畅通,道路通畅,但细密的“毛细血管”同样不容忽视——那就是遍布田间的沟渠。沟渠承担着灌溉引水、排涝防灾的关键作用。以往的沟渠,内部多是简单铺设水泥筒,或者干脆就是土沟。时间一长,杂草丛生,淤泥堆积,严重影响排水通畅度和灌溉效率。

今年年初,村里启动了对一条全长200多米的重要沟渠的改造工程,在原有旧渠上重新浇筑钢筋混凝土,对渠道底部和两侧进行全面硬化。这样一来,就从根本上防止了沟渠因长期水流冲刷或地质变化而发生断裂、渗漏,确保了水利设施末端的畅通无阻,让田里的每一株秧苗都能均匀地享受到水利设施升级带来的红利。

用心用情维护凝聚发展合力

“面子”大大改善了,历山村当然没有忘记夯实发展的“里子”。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根基。为进一步提升土地产能,盘活资源,村里大力开展土地功能性恢复整治工作,通过对零星荒土、杂地的整理,以及退林还耕等措施,累计恢复耕地40亩。

这些曾经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经过整治后,恢复了耕作能力,并已经全部流转给种粮大户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这一举措,不仅增加了我们村庄的粮食综合产能,也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一股活水,实现了土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历山村党委委员、农业合作社副社长周洪炯笑着说。

河道完成砌坎。 记者 蔡银欣摄

水网密布是村庄的特色,但也对河道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清澈畅通的河道,不仅关乎农田灌溉的命脉,也关系着村民的生活起居和村庄的整体美观。近年来,村里就对沥网、上陈、界堰片区内共计350米的河道进行了整治,既消除了农田河岸倒塌的安全隐患,又美化了沿岸环境。根据规划,今年下半年,村里将对高家桥至山前段163米的河道进行砌坎及大古塘河岸集镇段进行整治改造。一锤一凿,砌起的是坚固的河岸,守护的是百姓的安全,提升的是整个村庄的颜值与生态底蕴。

考虑到长效管理和安全维护,历山村在泵站周边关键点位安装了公共视频监控系统,24小时守护设施安全;更设立了16个专门的“放水员”岗位,由专人负责机埠的日常运行、维护和水资源调度,形成了有人建、有人管、有人用的长效机制,避免了“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

对于种植大户,村里始终予以重视和支持。村干部总是及时向他们传达最新的农业政策、补贴信息,确保惠农政策应享尽享。更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刻,村里总是坚定地和他们站在一起。今年夏季,台风带来强降雨,不少低洼农田面临内涝威胁。

危急关头,历山村迅速组织力量,与种植大户们齐心协力,调动抽水机泵等设备,帮助受淹田地抢排积水,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周士田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他已经在村里种了10多年地,承包面积约60亩。“随着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们干农活也实实在在地轻松起来。”他感慨,“这次台风,村里第一时间就来帮我排水,真是帮了大忙,心里感觉很暖。”这份“暖”,正是历山村竭尽全力、替民着想换回的真心回应。

功夫不负有心人。所有扎实的投入与努力,最终都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丰硕成果。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粮食产量的显著提升。据测算,完善的灌溉系统、通畅的机耕路、良好的土地条件共同作用,使得该村粮食产量提升了10%到20%。去年,全村粮食平均亩产稳稳地达到了700公斤以上。

“从农民最急迫的期盼入手,将资金和人力精准地用在提升农业生产条件的关键处,提升的是产量和效率,收获的是民心与幸福。”历山村党委书记陈志丰笑着说。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