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赋能点亮“她经济” 市妇联助力全职妈妈“优创优业再启航”
6月28日,宁波市巾帼优创优业再启航(余姚站)活动温馨启动。当天上午,30位暂别职场的全职妈妈在导师带领下体验手冲咖啡的乐趣,于轻松互动中开启技能“再充电”、人生“再出发”的全新旅程。
近年来,市妇联敏锐关注到,受育儿责任等刚性因素影响,不少女性选择阶段性离开职场,随之而来的却是陷于社交圈萎缩、技能断档、价值感流失等困境。面对这一现实难题,市妇联聚焦“她需求”,整合多方资源,积极探索“柔性就业”新路径,以“村咖赋能”“非遗赋能”“文创赋能”等服务形式,帮助全职妈妈们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创收,重拾自信。其中,“‘文创+’赋能‘全职妈妈’价值绽放”项目以文化为桥、创意为媒,正逐步点亮全职妈妈们的人生新坐标。
全职妈妈们体验手冲咖啡制作
文化赋能:
“文创+”点亮人生新坐标
为帮助全职妈妈重塑技能、重建信心、重新启程,市妇联依托黄亚君宁波市三八红旗手工作室的专业资源,启动“‘文创+’赋能‘全职妈妈’价值绽放”项目,打造集文化传承、技能提升、就业转化于一体的创新平台。
“很多全职妈妈看似‘离开职场’,其实是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她们有热情、有审美、有手艺,只是缺一个支点。”作为项目核心推动者,市巾帼家服创业孵化中心负责人黄亚君说,“我们希望把这个支点搭建起来,让妈妈们可以在家庭角色之外,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空间。”
项目引入掐丝珐琅、传统手作等富有文化底蕴的非遗技艺,通过模块化、标准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配套提供材料包与设计图纸,实现“在家动手、灵活创作”。哪怕只是日常碎片时间,也能让妈妈们完成独立创作。
在课程设计中,黄亚君始终坚持文化自信,巧妙将河姆渡文化、阳明心学等余姚特色文化元素融入文创产品设计,引导妈妈们在创作中体悟文化之美、涵养美学素养。“非遗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文化延续。我们不是在教一门手艺,而是在传递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观。”黄亚君表示。
项目开展至今,已累计开设27期公益基础培训班,培训全职妈妈280余人次,其中80余人实现再就业,逐步构建起“她成长”良性生态圈。
构建成长生态:
让“她力量”温柔而坚定
如何打通从“学习”到“创收”的最后一公里?项目建立起涵盖公益培训、按需供岗、就业扶持在内的多维体系,精准匹配全职妈妈在时间、空间与家庭责任之间的平衡需求,让“带娃”和“挣钱”不再冲突。
以黄亚君工作室为核心载体,市妇联向全市有就业意愿的全职妈妈发出“入职邀请”。通过小班化培训掌握非遗技艺,再由工作室统一回收并销售手工产品,打造“零门槛、低成本、高弹性”的柔性就业模式。在此基础上,项目持续挖掘骨干力量,已累计培育长期技能型人才47人、技术骨干15人,精准孵化6位“共富领头雁”。以倪伟军为例,她两年前从学员起步,如今已成长为技术骨干,并牵头梁弄镇巾帼共富工坊,以“传帮带”模式带动更多乡村妇女掌握技艺、实现增收,成为当地巾帼共富的生动缩影。
在拓展销售渠道方面,项目创设“金丝珈蓝”妈妈主播团,带领妈妈们跨入直播带货新赛道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了文创手作销售渠道。同时,借力旅游景区、商业街区、书店等线下消费场景,实现“线下体验+线上传播”的有效融合,让巧手技艺变身巧创经济。
截至目前,项目累计销售文创产品2100余件,订单量突破150单,带动家庭增收超90万元。同步孵化3家手作工作室、2家线下门店,构建8类消费场景,推出75期“体验+”课程,吸引超3000人次参与,为“她经济”注入新活力。
激活多元路径:
“灵活就业”撬动“巧手经济”
如果说技能提升和收入增长是看得见的成果,那么精神层面的变化,则是这个项目带来的深层回响。项目以女性个体成长为核心,持续探索社群互助、情感支持与自我认同的有机结合,帮助参与者从“家庭照料者”向“文化传播者”“艺术创造者”转变,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塑造更完整的自我。
在项目推动下,宁波市首个“手作疗愈+社群共建”双轨平台应运而生。妈妈们在这里彼此鼓励、分享资源,重新建立社交联系,增强心理韧性,积蓄起面向未来的底气与勇气。
“全职妈妈最大的变化,是心态的改变。从焦虑不安,到从容自信。”项目文创负责人朱家熠表示,艺术创作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内在疗愈,“每一位妈妈,都有能力成为价值的创造者。”
小技艺,大能量;小岗位,大舞台。在项目赋能下,“妈妈”不仅是家庭的守护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社会价值的贡献者。她们用柔肩担重任,以巧手绘人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在家庭中绽放爱,在社会中创造价值”的新时代女性风貌。
下一步,市妇联将继续拓宽以技能培训为核心、以创业就业为抓手、以文化共建为导向的“她成长”服务平台,推动“她经济”高质量发展,让更多女性在基层治理和社会进步中释放温柔而坚定的力量。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