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老人被青蟹刺伤,隔天急诊截肢,抢救9天后仍不幸离世!医生提醒→

2025-07-04 10:32 来源: 浙江日报、乐清市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澎湃新闻
分享

近日,浙江温州乐清市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起死亡病例,一名老人在家处理青蟹时,不慎被其腿刺伤左手,经过9天时间抢救,仍不幸离世。

文章称,该老人的左手被蝤蛑(记者注:即青蟹)刺伤后,本以为只是小伤,贴上创可贴了事。之后,手部伤口有些肿胀,但老人也没有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刺伤23小时后,第二天一大早,老人的左手臂出现明显红肿热痛,并伴有头晕乏力症状,遂被家人送往乐清市人民医院急诊。

急诊验血显示:肌酐179.30μmol,医生考虑为“脓毒性休克创伤弧菌感染和急性肾衰竭”,并因病情随时可能变化,立即将患者收住重症医学科治疗。

入住重症医学科后,老人的呼吸费力,胸闷,左上肢疼痛明显,评估疼痛NRS评分3分,医生用敏感双联抗生素、机械通气等对症支持治疗。

入科1小时,老人的上肢伤情进展迅猛,出现了坏死性筋膜炎,手外科急诊行“筋膜皮瓣移植术+软组织病损切除术+筋膜间隙切开减压术”,不曾想局部清创效果不佳,老人的左上肢继续恶化并出现了肾衰表现,医生当机立断为其行左上肢截肢术,术后又进行血液透析治疗。遗憾的是,经过9天时间的抢救,老人还是不幸离世。

青蟹在温州当地被习惯称为蝤蛑,它栖息于温暖而盐度较低的浅海,体呈椭圆形,青绿色,头胸甲短而宽,肉质细嫩腴美,是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美食。

乐清市人民医院在文章中提醒,创伤弧菌广泛存在于近海海底、海底淤泥和海产品中,分布极广,富含蛋白质的牡蛎、毛蚶、贻贝均可能出现,对虾的污染率和污染水平较高,海鱼中该菌的污染水平较低,在淡水鱼虾中较少见。

感染创伤弧菌后,48小时内死亡率会达到50%以上;如果超过72小时未接受有效治疗,则感染的死亡率将会趋近100%

临床上最常见的两种表现:伤口感染和脓毒血症。一旦感染创伤弧菌,其局部症状有:

红肿热痛:小伤口突然变“火山口”,周围皮肤发烫、发紫。

闪电溃烂:24小时内可能出现流脓、发黑、起水泡。

全身症状有:

高烧寒战:体温飙到39℃+,冷得直哆嗦。

血压跳水:头晕眼花、冒冷汗,休克前兆。

上吐下泻:肠胃像被“海鲜刺客”捅了刀子。

病情进展迅速,若不及时就诊,严重者可发展为肌肉坏死和败血症,甚至有截肢和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风险,因此创伤弧菌被称为“海洋中的隐匿杀手”。

医生提醒,在处理海鲜时一定要佩戴防护手套,若不小心受伤后一定要彻底消毒,如果不慎受伤并出现疑似症状,请立即就医。创伤弧菌具有嗜盐性,切勿使用生理盐水或将盐撒到伤口上,以免加重感染。

除了处理海鲜

“赶海”也容易被感染

“赶海”,就是在海水退潮时,人们沿着海岸线搜寻被潮水遗留在滩涂的海洋生物,如贝类、螃蟹、小鱼等。

“赶海”过程中,退潮的滩涂上分布大量生物,容易直接接触致病源,导致受伤并感染创伤弧菌。

除此之外,这些海鲜中还可能存在海分枝杆菌,感染后主要引起皮肤及皮下组织损害。

提醒!

日常生活做好这几点

创伤弧菌等“食肉菌”在沿海地区很常见,日常生活中记得这样做:

1、有皮肤或口腔伤口者,或是抗病能力相对较低的易感人群,应避免下海游泳和戏水。

2、处理海鲜时戴手套,避免皮肤被海洋生物或海水中的利器划伤或扎伤。如果不慎受伤,千万莫掉以轻心,可根据情况处理伤口:

尽快地清洗受伤创面,并有效消炎;

若非出血不止或严重外伤,可充分裸露伤口不包扎;

若伤口出现红肿热痛等明显感染症状,应尽快就医。

3、在家处理、烹饪海鲜时,生熟器具要分开。

编辑、一审:严怡雯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