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蛛丝马迹中寻找真相!余姚刑侦师徒让无声证物“开口说话”
当“80后”刑侦专家师父搭档“90后”徒弟,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5月2日,正当人们在欢度“五一”假期时,市公安局经侦大队值班电话骤响——市区某酒店停车场发生一起车内物品盗窃案。接警后,该大队技术中队副指导员孙剑锋与徒弟李盛杰迅速拎起勘查箱奔赴现场,用专业技术为案件侦破“锁定方向”。3小时后,师徒俩又转战某小区入室盗窃现场,犯罪嫌疑人自以为聪明地从楼房天台潜入室内,但现场遗留的痕迹却成为破案关键。辗转于不同案发现场,师徒俩相互配合,调查访问、痕迹提取、物证比对,勘查工作有条不紊。
孙剑锋和李盛杰正在勘查现场
今年40岁的孙剑锋从警已有14年,但他并非科班出身。2011年,本科主修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他,通过社招考入余姚市公安局,自此便一直扎根刑侦技术中队。期间,孙剑锋靠着不断钻研与摸索,一次次破解了案件难点,其中他尤为擅长指纹比对。由于业务过硬,孙剑锋还曾作为指纹技术专家,先后两次被抽调加入公安部成立的“全国专案组命案积案”专案组,用技术手段帮助专案组集中侦破了不少大案要案。2017年7月,孙剑锋被评为全国优秀现场勘查人员,同年11月又被评为全国刑事技术破案会战优秀刑事技术民警,受公安部通报表扬,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2018年,他还入选浙江省刑侦专家人才库。
孙剑锋和李盛杰分析研究案件细节
2021年,刚到技术中队的李盛杰25岁,开始跟着师父孙剑锋刻苦学习。“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想起曾经看过的《鉴证实录》等刑侦剧,李盛杰就热血沸腾。从报考警校的那一刻起,他就时常幻想着将来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保卫一方平安,可当他真正成为一名技术型民警后,才发现这条路并不好走。
李盛杰正在进行物证检验鉴定
初入中队,师父孙剑锋给李盛杰布置的第一份“作业”,是为电脑安装系统。由于刑侦案情的特性,中队安装的电脑均为国产系统,安装起来难度不小,这让李盛杰犯了难,翻来覆去鼓捣了半天,最终电脑系统完全“崩溃”。这一下子激发了李盛杰的好胜心,他天天琢磨如何安装系统,还专门上网研究相关资料。可他不知道,这其实是师父孙剑锋对他的第一次考验。
“我们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我就是想看看他有没有吃苦钻研的精神。”在孙剑锋看来,技术破案就像“大海捞凶”,只有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才能从微小的痕迹中找到破案的关键线索。
孙剑锋和李盛杰正在勘查现场
在获得师父的认可后,李盛杰与师父有了第一次现场勘查。作为技术“小白”,当时的他完全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别急,慢慢学。”看着手足无措的李盛杰,孙剑锋耐心地安慰他,手把手从最基础的照片拍摄开始教导,再到如何在现场提取物证并进行系统比对,一步步将徒弟领进了门。
在工作中,孙剑锋是严师,当发现李盛杰在现场勘查文书中出现字体、格式等低级错误时,他会予以严厉批评。而在生活中,他是可以倾诉烦恼的“锋哥”,特别照顾徒弟。有一次,李盛杰的母亲生病了,本想请假的他却正好轮到值班,吞吞吐吐和师父说了半天,都没有说出“请假”两个字。细心的孙剑锋了解情况后,主动提出替徒弟值班,让他安心陪护家人。
李盛杰正在物证检验鉴定
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盛杰一边工作一边总结,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他不仅会撰写文章分享自己的经验,还积极参与内部技术交流。“随着犯罪手段的层出不穷,我们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更新迭代。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如今的李盛杰早已褪去了初来时的稚气,逐渐成长为中队的技术骨干。连续几年,他都在技术中队的考核中名列前茅,成了不少年轻民警的学习榜样。
“盛杰是我所有徒弟中钻研精神最强的,只要遇到问题,他就会发挥出超常的专注力和执行力。”徒弟的成绩孙剑锋看在眼里,可作为师父他仍不忘教导:“我们不光要着眼于眼前的成果,更要一如既往地把工作做在前面,永远要走一步,想三步。”
余姚市公安局DNA实验室
其实,这对刑侦师徒有着共同的特质,那就是拥有用心钻研和勤学苦练的坚韧意志。他们始终坚信,技术民警要在痕迹、图像、数据的“海洋”中耐心搜寻,在纷乱无绪的蛛丝马迹中寻找真相,让那些至关重要的无声物证“开口说话”。
见习编辑、一审:王瑜 二审:沈媛仪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