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宇树科技王兴兴:带着机器人“破圈”的硬核青年

2025-05-04 12:39 来源: 潮新闻
分享

他是王兴兴,宇树科技创始人——一个用代码改变世界的斜杠青年。

他用八年时间证明:在硬科技战场,中国的年轻人能够创造奇迹。

作为时代青年的模范,他经历了怎样的创业历程?如何做到从无到有,最终获得投资人的关注?从工业领域到消费领域,他的宇树机器人如何破解“科幻VS现实”魔咒?在他看来,未来十年,机器人又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跟着弄潮者说,听听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王兴兴的故事。

起步

“从有记忆时起,我就喜欢动手做点东西。”

1990年出生的王兴兴,老家在浙江宁波余姚。用他自己的话说,小时候能玩的东西不多,喜欢画画玩泥巴。读小学的时候,他喜欢上了看科幻记录片。“当时的梦想是成为科学家”。一直以来,对于未知领域,他总是充满好奇,“我一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一个比较好的产品或者科技发明,然后改变世界。”

这种原始的好奇心,在大学时期迎来爆发。2009年,他开始投身于机器人项目的研究。2013年,在读硕士的他发现了一个具备商业化潜力的接口方案。自此,创业的想法开始生根发芽。到了2015年,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了将项目完善,王兴兴毅然选择延毕半年。

这期间,他在一次全国大学生机器人比赛中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报名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奖金比较高,最高奖20万元人民币。“去了才发现,就我只有一个人,别人都有自己的团队。”凭借出色的表现,他最终得了二等奖,赢得了8万元奖金。

那时候,机器人领域还是比较冷门的。尽管如此,2016年,王兴兴还是成立了宇树科技,开创电驱动低成本高性能四足机器人的先河。创业的过程难免沟沟坎坎。2018年,“因为某些方面的原因,公司账上没钱了。我只能把自己的工资给停了,把剩下的一点点钱打到公司,给大家发工资。”直到次年春天,转机出现,一笔机器狗的救命订单,让宇树活了下来。

“所以,作为一个年轻人,很多情况下你还是要做一些小事情,可能当时还是相对冷门。但你去做,才有机会。当然,对于事情的发展趋势,也得有预估,得是趋势会越来越好的。”

突围

在宇树,颠覆性创新正不断在改写行业的格局。

在王兴兴看来,如今,整个技术的发展已经远超他自己的预估。“我一直感觉我是比较保守的人,但实际上,情况比我想象要乐观很多。现在机器人可以跳很好的舞蹈,展示很棒的功夫,各种动作都能做了。说实在的,在一年前,我自己都不敢想。”

目前,宇树科技的产品主要应用于消费娱乐、科研教育和工业落地三大领域。在消费娱乐市场,消费者可在电商网站购买机器狗进行改装或作为礼物赠送;在科研教育端,斯坦福、MIT、CMU等顶尖科研院所纷纷采购用于学术研究和教育;在工业领域,产品被应用于电网巡检、钢铁厂巡逻等半巡检类工作以及危险场景作业。

当然,挑战也是存在的。比如,如何让AI驱动的机器人能够精准地与物理世界互动,完成诸如洗衣做饭、生产零部件、矿井作业、农业场景操作等精细动作。这一挑战涉及全身运动控制和手臂操作能力的高精度要求,是全球机器人领域共同关注且亟待攻克的难题。

“现在最头疼的不是硬件,是教AI理解物理世界。”在一段测试视频里:机器人试图抓取玻璃杯,却在触碰瞬间捏碎了杯柄。“人类三岁小孩轻松完成的动作,我们花了三年才让成功率提升到71%。”尽管AI技术正在不断逼近解决方案,但至今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未来

机器人会抢走人类饭碗吗?

在王兴兴看来,机器人和AI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一方面,它们将替代部分简单工作;另一方面,也将创造新的需求和就业机会。例如,机器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望解决全球温饱问题,提升人类整体幸福水平。

那么,机器人是否会取代人类?

王兴兴认为,机器人替代的是人类劳动,“我们的目标是希望机器人去干活,尤其是从事一些辛苦的劳动方面的事情。”

他觉得,基础创新应秉持科技向善的价值观,致力于让每个人受益。新的技术出现,总要解决一些原本存在的问题,或者创造一些新的需求。“机器人包括AI出来以后,让他们去做体力劳动,可以解放大众的劳动力。当机器人能承包矿井、消防等危险工作时,人类就能更安全地创造价值。”

他坚信临界点即将到来——当通用AI大模型接入机器人,2025年甚至可能成为“人形机器人iPhone时刻”。

造物者永不孤独。

在王兴兴眼中,年轻人的加入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创业创新中最中坚的力量,年轻人有责任和义务去给大家创造更好的生活。他说,宇树所有人,包括他自己在内,必须每天去学一些新的东西。“你要相信自己可以成为非常优秀的人。这个自信包括发现自己擅长的和喜欢的事情,然后努力去做。”所以,“要保持学习和进步,这是永恒的主题。

见习编辑、一审:王瑜 二审:沈媛仪 三审:王润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