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闲话|编本村志存根脉
南文
笔者近日回老家,有乡人送我一本邻村陆埠镇蒋岙村的村志,我静心翻阅了一下,对蒋岙村的历史沿革、人文地理风貌、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有了初步的了解,也深深为邻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欣喜不已。确实,一本村志,是一部浓缩的乡土史诗,是村庄的根与魂,承载着先辈们的奋斗足迹。编纂村志,是对乡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传承,是在时代浪潮中为村庄留住记忆、守住文脉的重要举措。
不同村庄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生产方式,这些差异造就了丰富多样的乡村文化。编纂一本村志,就是将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一一梳理、记录,让后人了解村庄的“前世今生”,明白自己从何处来,进而明确要往何处去。特别是在当今,不少年轻人离开村庄,在城市中追寻梦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家乡的记忆逐渐模糊,与家乡的情感纽带也变得松散。而一本翔实的村志,就像一条无形的线,将分散各地的游子紧紧相连。当他们在村志中看到家乡的“发展史”,读到祖辈们的创业故事,心中那份对家乡的眷恋与热爱便会油然而生。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不仅能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更能激发他们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
当然,编纂村志并非易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这里,除了上级支持和村里积极统筹组织外,还需要每位村民的用心参与,特别是要聘请专业人员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和编写,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村志内容的准确性、可读性和传承性。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编纂村志,就是为村庄寻根溯源,让村庄的根脉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不绝。它是我们对先辈的敬意,对家乡的热爱,更是对未来的责任。让我们行动起来,用心编纂村志,让每一个村庄都能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坐标,在新时代绽放出乡村振兴的文化之光。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