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严重过敏到让妈妈崩溃!为孩子健康定居宁波4年,没想到……

2025-09-15 15:04 来源: 甬派客户端
分享

“以前连鸡蛋都不敢碰的孩子,现在能在学校食堂随便吃了!”9月初的一个清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宁波医院(宁波市杭州湾医院)中医科诊室,刘女士(化姓)举着女儿果果(化名)的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照,兴奋地向励雄主治医师报喜。

照片里笑容灿烂的女孩,曾因严重食物过敏让全家陷入跨省求医的奔波。而在励雄的中医调理下,果果不仅摆脱了“食物禁区”,更从瘦弱的“小病号”长成了会跑速滑、能打架子鼓的活力少年。

初为人母喜忧参半

过敏阴影缠住“特殊宝宝”

刘女士是河南人。2019年刚生下女儿果果时,她满心都是初为人母的柔软。可这份喜悦很快就被孩子反复出现的异常彻底打碎。

果果断奶换奶粉后,开始频繁拉出带奶块的大便,“换了三四种奶粉,每天还是拉灰白色奶瓣,孩子瘦得只剩皮包骨”。等到七八个月添加辅食,更棘手的情况接踵而至:第一次喂蛋黄泥,当天就拉了带血丝的大便,“孩子哭得直蹬腿,我心都要碎了”。

此后,刘女士陷入“试错式喂食”的煎熬:喂芝麻糊,果果三天没排便;喂小米粥,大便混着黏液;就连一口苹果泥都能让孩子哭闹着喊痛。她带着果果跑遍当地儿科专家门诊,医生均诊断为“消化功能弱”。更让她崩溃的是,曾有医生看到果果反复口腔溃疡、便血,怀疑是免疫疾病“白塞病”,这个陌生的病名像巨石压得她喘不过气。

2021年7月,刘女士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带果果去上海求医,老教授翻阅厚厚一沓病历后说:“不是白塞病,体质问题,等长大了或许就能自愈。”听到这句话,刘女士没觉得得到安慰,反而潸然泪下,“‘或许’太轻了,我等不起,孩子也熬不起。”

在亲友提议下中途转道宁波

一次中医推拿后迎来转机

就在刘女士准备带着果果回老家“认命”时,她接到了在宁波慈溪工作的小姑子电话:“上海仁济医院宁波医院小儿推拿科不错,你们顺路去试试?万一有用呢?”刘女士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改了行程,带着孩子赶到上海仁济医院宁波医院。

“孩子是不是情绪波动很大?有时候会突然哭闹,控制不住自己?”接诊医生励雄轻轻握住孩子的寸口把脉,手指在手腕处停留了好一会儿。这句询问瞬间打开了刘女士的泪闸:过去两年多,果果因为身体不舒服,常常莫名发脾气,摔玩具、哭闹不止,可所有医生都只关注“过敏”“便血”,从没人注意到这个细节,刘女士边点头边抹眼泪。

当天的推拿结束后,刘女士感受到了孩子身上的变化:回家后,果果主动提出“拉臭臭”,并且第一次自主排便时没哭;到了晚上,之前频繁的夜惊也减少了。果果从出生后就常半夜惊醒,哭着喊“嘴巴干”,那天却一觉睡到天亮,额头上的虚汗也少了。

这个意外的惊喜,让刘女士决定在医院附近租住个小单间,每天早上8点就带着果果去诊室推拿。起初计划只待半年,等孩子好转就回老家,可她很快发现:只要一回老家孩子就会复发。“有次回老家待了一周,果果又开始拉血,我连夜开车赶回前湾,推了两天就缓解了。”为了孩子的健康,刘女士和丈夫商量后,做了个重大决定,搬到前湾新区定居。

中医智慧如何打破“过敏魔咒”?

像“拆积木”般分阶段调理

摸透果果“肝火旺、脾虚、肾虚还肺气不足”的体质症结后,励雄先给出了一句定心话:“得一步步调,急不得。”接着便围绕“调体质、强根基、重建免疫平衡”定下阶段性调理方案,系统推进时像拆解复杂积木般,先理清问题根源,再逐步搭建健康框架,帮果果改善“过敏人生”。

励雄在门诊中

调理首阶段,核心是“急则治其标”。考虑到孩子不耐受中药,励雄选择了最温和的小儿推拿。每天接诊时,他都会先把双手在掌心搓得暖烘烘,再轻按果果的脾经、肝经穴位;连按压足三里这类易引发酸胀感的穴位时,也会先跟孩子讲两句小笑话转移注意力。

等果果的身体底子稳了些,调理进入“缓则治其本”的第二阶段,帮孩子“解禁”过敏食物成了关键。励雄特意给刘女士画了张手写“饮食尝试表”,最开头的“任务”格外谨慎:“大豆油:每次两滴,混粥里”。每天清晨,刘女士都会盯着粥里的两滴油,仔细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隔天再带着孩子复诊。遇到轻微反应,排除感冒、着凉等干扰因素后,励雄总会建议“少量接着试”,“这就像给身体打‘预防针’,让免疫系统慢慢适应,才能真正脱敏”。也是这段时间,励雄建议刘女士让果果学架子鼓、练速滑:“运动能补肺气,体质也能跟着往上提。”而到了最后阶段,调理重心则转向“补脾补肺”,全力巩固前期效果。去年下半年,刘女士听从励雄的建议,有意识地逐步放开果果的饮食。

几年坚持下来,果果的变化堪称“脱胎换骨”:曾经写满禁食食物的笔记本,如今被她画满了笑脸和美食;从前那个需要抱着走的“小病号”,现在能踩着速滑鞋在场上飞驰,架子鼓也打得有模有样。

“果果能摆脱过敏,孩子的配合和家长的坚持很关键。”励雄坦言,中医调理过敏体质本就需要时间,门诊里常遇到“心急”的家长,刚调理一两个月没见明显改善就想放弃,“每个孩子的体质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能‘一刀切’用同一个方子。唯有辨证施治、循序渐进,才能真正帮他们打破‘过敏魔咒’。”

image.png

编辑:童威楠 一审:应红渊 二审:朱从谷 三审:王润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