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纵深|青春激荡姚江潮——姚城青年创业新秀群像素描
在“文献名邦”余姚,一股源自青年群体的创业创新浪潮,正与古老的姚江水激荡出澎湃的时代和音。当“稳就业、促发展”的政策东风遇上敢想敢干的青春力量,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创业图景正在四明大地上徐徐展开。
根据市政府相关工作部署,由市人社局主办的2025年余姚市青年创业新秀寻访活动于近期暂告一段落。活动以挖掘、培育、扶持青年创业为核心目标,旨在寻访具备良好的创业精神,初具规模、发展有潜力,年度产值或营收可观的青年创业典型。
这不仅仅是一次评选,更是一次对全市青年创业生态的发掘和展示。
今年,“阳明文化担当”李福彬、“一体化压铸行业先锋”马成阳、“工业设计行业新锐”褚宁宁、“归来谷主”沈浩炳、“蟠桃少庄主”苏尘杰、“智慧农业先行者”谢冲聪、“孩子的守护者”谢珺瑛、“电商行业实干家”张志栋、“电竞酒店追梦人”张林、“文艺创制领航人”鲁浩栋等10位青年创业者在活动中崭露头角。在他们多元的赛道、各异的故事中,有着共同的奋斗密码,也潜藏了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青春脉动。
在四明大地,谈及青年创业与文化传承的融合,李福彬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这位来自温州的“余姚女婿”,自2013年与这片土地结缘后,便将自己的创业梦想深深扎根于阳明心学的沃土之中。
李福彬
“阳明先生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深深地震撼了我,我希望将阳明文化跟广大阳明故里人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李福彬与伙伴张鹏程创办了“张三李四文化创意工作室”。从最初意外走红的“我心光明”文化衫、化身国潮包的王阳明真迹《客座私祝》,到如今荣获省级铜奖的“阳明书法包”、成为城市文化名片的“新建伯”笔记本,李福彬团队已推出近百款“阳明文创”产品,累计销售额达数十万元。
李福彬的创业维度远不止于产品。疫情期间,他创作的“阳明先生防疫漫画”系列,让先贤穿越时空,亲自示范“勤通风,讲卫生”,成为网络爆款,实现了传统文化在特殊时期的独特社会功能。此外,作为阳明书坊的主理人,他定期组织读书会,让阳明心学从书斋走向大众,构建起一个分享交流的文化空间。
李福彬的创业故事远未结束。在翻阅王子公主这样的外来童话时,这位“新晋奶爸”又萌生了一个新想法:“中国孩子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启蒙故事,而王阳明——这位从余姚走出来的思想巨匠,正是绝佳题材。”由此诞生的《阳明传奇——王阳明先生图谱新编》,不仅是一本儿童绘本,更是一次让五百年前的心学智慧走进当代儿童心灵的勇敢尝试。
“我不喜欢被定义,我有很多面值得期待。”李福彬这句充满青年特质的话语,恰是其在文化创业领域不断突破的注脚。他的实践表明,青年创业不仅是商业行为,更可以成为传承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
如果说李福彬代表的是文化的“软实力”,那么马成阳和褚宁宁则展现了余姚青年在制造业这一“硬核”领域的创新锐气。
马成阳
2021年,马成阳敏锐地捕捉到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的时代浪潮。他创立的余姚市博凯汽配有限公司,没有遵循传统的“冲压+焊接”老路,而是果断押注“一体化压铸”这一前沿技术。
“我们提出‘智能、洁净、高效’的新概念车间模式。”马成阳的创业,是一场对传统制造业的颠覆。他投入500万元建成5000平方米数字化车间,配置三条全自动压铸产线,并斥资200余万元建立铝合金专用实验室。通过“熔炼-压铸-精加工”三区联动布局,物流周转损耗减少了30%。
创业仅4年,博凯汽配已实现为比亚迪、红旗、零跑等主流车企稳定供货,月销售额突破200万元,并荣获客户颁发的“最具发展潜力公司”奖项。企业规划,到2027年实现销售额超6000万元的目标。他的故事,是青年创业者以技术远见切入产业链关键环节,实现快速崛起的典范。
与马成阳的宏大叙事不同,褚宁宁的宁波日久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则专注于产品价值链的前端——设计。
褚宁宁
2017年,从居家办公的个人工作室起步,到如今在多元创业大厦拥有强大的设计团队,褚宁宁用8年时间,诠释了“日久见匠心”的内涵。他的公司已形成8名资深工业设计师与3名结构工程师的稳定团队,成功帮助企业开发上千款新产品落地量产,荣获中国制造之美、中国红棉奖等权威奖项。
褚宁宁想要为客户提供的,是从概念到生产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他带领员工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家用电器、消费电子、医疗设备等诸多领域,将产品外形的创意性与结构工艺的可行性进行有机结合,成为不少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中不可或缺的“创意引擎”。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才。在姚城的青山绿水间,一批青年创业者正用全新的理念重塑农业的价值,书写着“归来”与“创造”的动人故事。
沈浩炳
沈浩炳的创业,是一场生命的“洄游”。出生于大岚镇柿林村的他,童年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那条背着大米和咸菜罐艰苦求学的泥巴路。大学毕业后,他背上行囊,遍览云南、西藏、东北等“大山外的世界”。然而,游子的心从未离开故乡。
2017年,沈浩炳毅然放弃城市生活,返回大岚,创立“归来谷农场”。这名字,是他灵魂深处的告白。他将废弃老宅改造为精品民宿,用石头墙、竹篱笆留住乡愁;他让游客亲手采摘果蔬,参与农事,在星空下听虫鸣蛙唱。
“这不是退却,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回归。”沈浩炳打造的,不仅是一个民宿,更是一个沉浸式的文化容器。他打捞即将消逝的民俗与故事,让大岚镇的历史人文与自然景观和谐共生。他的创业,让都市人真正回归自然,获得难以复制的高品质精神满足。
如果说沈浩炳是“回归者”,那么苏尘杰则是“原生于”乡村的新生代。这位2001年出生的“00后”,从小就喜欢父母所在的种植行业,在高中和大专都选择了园艺专业,并曾在浙江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花艺”赛项中荣获一等奖。
多年前,家人成立“蟠锦园家庭农场”,种下蟠桃树苗。热爱园艺的苏尘杰,通过在校学习和农场实践,将专业知识应用于田间地头,显著提高了蟠桃的品质和产量。他还发挥所长,借助朋友圈、电商平台将蟠桃销往全国各地,累计实现销售300余万元。
面对露天种植坏果率高的难题,这位年轻的“庄主”已有清晰规划:“下一步打算采用大棚种植,减少损耗,提高经济效益。”苏尘杰更大的梦想是成立蟠桃专业合作社,创立自己的品牌,将农场打造成集旅游休闲、观光体验于一体的农村大庄园。
与专注农场的苏尘杰不同,谢冲聪则选择在基础农业领域掀起一场“智慧革命”。2018年,面对牟山镇青港村水稻种植分散、效益低下的困境,他和伙伴们从整合500亩土地起步,一步步将年轻人的匠心与创意,倾注到现代农业的蓝图中。
谢冲聪
谢冲聪的创业之路,是一条清晰的科技升级轨迹。他不仅建起大棚育秧中心,推广机插秧使效率提升5倍,更在2024年投资500万元建设农艺农机融合项目,为稻田装上“智慧大脑”。他主导研发的“粮种催芽系统”获得国家专利,应用无人机巡田、无人条播机等技术,使农药使用量减少40%,种子用量减少20%。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活,在他手中变成了在电脑前监控数据、与浙江大学共建“科技小院”的产学研新范式。
如今,他的合作社已流转水田2000多亩,服务周边300余农户,并打造出“余米之飨”区域品牌。这位荣获浙江省丰收奖、宁波市“新农匠”称号的年轻人,正带领合作社朝着“种植标准化、管理智能化、产品品牌化”的目标迈进,让金色稻浪真正变成乡亲们手中的“金饭碗”。
青年创业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贡献,更体现在对社会痛点的关注上。谢珺瑛和张志栋的创业故事,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
“路漫漫其修远兮,但这些孩子就是我最深的牵挂。”这句充满温情的话语,出自一位年轻女孩——谢珺瑛。作为余姚市橄榄树康复服务有限公司的法人,她的创业领域是孤独症等特殊儿童的康复教育。
从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毕业后,谢珺瑛被橄榄树机构的温暖和生机所吸引,毅然投身特教事业。她经历了从初入职场的迷茫、被家长质疑的痛哭,到通过专业能力赢得认可的职业成长。短短3年间,她就考取了多项专业证书,并为70余名特殊儿童提供了康复服务。
2022年,谢珺瑛迎来职业转折点,被任命为新成立的橄榄树余姚校区校长,以“创业者”的身份带领团队从5人发展到11人,累计服务超过120个家庭。她的创业,不仅是商业成功,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有力担当,为“星星的孩子”及其家庭带去了希望与光明。
与谢珺瑛的“内向”关怀不同,张志栋的创业更具“外向”的辐射力。这位2015年便深耕电商服务业的“老兵”,在2023年主导成立浙江黑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并敏锐地将业务拓展至直播电商与网红IP孵化。
然而,张志栋的创业远不止于自身业务扩张。他深刻认识到行业“人才缺口”的瓶颈,积极推动公司与余姚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朗霞成校建立深度校企合作。
张志栋创新性地提出“模拟薪资”概念,参照企业标准,根据学生技能和贡献模拟其市场价值,帮助学生清晰定位。他还联合编写《电商实战教学手册》,搭建校企人才数据库,为社会及企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电商专业人才。
“创业的价值不止于企业盈利,更在于创造社会价值、筑牢行业根基。”张志栋的产教融合模式,架设了校园与市场的桥梁,实现了企业发展与社会贡献的双赢。
青年创业的活力,还体现在对新消费趋势的精准把握和对传统业态的升级改造上。张林和鲁浩栋正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鲁浩栋
随着电子竞技成为正式体育项目,与之相关的业态应运而生。张林创立的岚鲸(余姚市)酒店服务有限公司,精准切入“电竞+住宿”这一细分市场。
张林的岚鲸电竞酒店,不仅是提供住宿的地方,还是为年轻游戏爱好者及商务旅行者打造的沉浸式娱乐空间。客房内配备高性能电竞设备、专业电竞椅和高速网络;酒店还设有棋牌室、健身房等配套休闲设施。
张林通过独特的市场定位和优质的服务,在我市电竞酒店市场中建立了竞争优势,客房入住率保持较高水平。他的创业,是对传统酒店业的一次“年轻化”改造,展现了青年创业者定义新消费场景的能力。
鲁浩栋的“好动艺术创想”品牌,则提供了一种更为“无形”的产品——高端文艺创制与全要素执行服务。
这位曾为央视《魅力中国城》编导的小伙子,将国家级舞台的审美与传播逻辑带入余姚。他的团队创新推出“创意—导演—执行—宣发”四维一体模式,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还擅长将阳明文化、河姆渡元素等地方文化转化为沉浸式舞台语言,用年轻人特有的表达方式让传统文化再次“燃”起来。鲁浩栋的创业,提升了本地文化活动的专业水准与艺术高度,他本人也成为了我市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化、品牌化的代表之一。
从李福彬的文化坚守到马成阳的技术突围,从沈浩炳的乡野归心到谢珺瑛的爱心守护,从张志栋的产教融合到张林、鲁浩栋的模式创新……姚城的青年创业新秀们,正以多元的路径、共同的奋斗,在四明大地上谱写激昂的青春乐章。
他们的故事各异,却共享着一些宝贵的精神特质: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勇于创新的胆识,以及深深扎根于余姚本土产业与文化土壤的自觉。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老板”,而是新时代的“创业家”——他们关注技术前沿,拥抱数字变革,承担社会责任,致力于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2025年全市青年创业新秀寻访活动的开展,正是为了发现、鼓励和扶持更多这样的青年。政策奖励及创业相关扶持政策,则代表着这座城市对青年创业者的诚挚礼遇与最实支持。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我市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征程中,这股蓬勃的青年创业力量,无疑是最富生机、最具潜能的动力之源。他们的梦想,正与这座城市的未来同频共振;他们的奋斗,也必将为“文献名邦”余姚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让青春的姚江潮,奔涌向更加辽阔的未来。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