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00后”小伙张立勇的“秦韵江南行”

2025-11-18 09:15 来源: 姚界客户端 记者 沈彦汝
分享

“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绣呀绣红旗,热泪随着针线走……”练功房的镜子前,身着一套蓝色戏服的22岁小伙张立勇嗓音清亮、神采飞扬,把一曲《绣红旗》唱得情真意切。面对即将到来的“马上幸福年·YAO您上春晚”戏曲海选,他充满期待:“我师父今年80岁了,我想把她教给我的本事,完整地展现在这个舞台上。”

张立勇演出照片。受访人提供

张立勇来自陕西省安康市,他与戏曲的缘分,始于童年,成于少年。安康汉剧又称汉调二黄,是安康市的传统地方戏剧剧种,小学时候的张立勇偶然听到过《秦巴山中有一条美丽的江》的唱段,婉转的唱腔在他心底埋下种子。初中时,梅派经典《梨花颂》的旋律再次扣动了他的心弦,那份对戏曲艺术的朦胧好感,也从模糊变得清晰。然而那时候,他虽然心向往,却不知道能找谁学,也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想真正走进戏曲的大门,对他来说,并不容易。

命运总会眷顾有心人,高中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家乡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的老旦演员许世莲。许老师被这个少年的热情打动,决定亲自为他启蒙。回忆起那段日子,张立勇的语气里满是感恩:“那时候我每天中午有两个小时的午休时间,许老师就专门从中间抽出1个小时,雷打不动地免费给我上一对一的课。”

许老师为他上的第一课是他最爱的京剧曲目《梨花颂》,然而这第一首曲子竟学了数月之久:“后来我才明白,老师那是在用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帮我建立起最基础的发声概念。”这份“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严谨,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后来,许老师还特意请来京剧大师尚小云的弟子王发芸等多位名家共同指导张立勇,这样的“午间教学”一直持续到他高中毕业,深厚的师生情谊成为支撑他艺术之路的温暖力量。

考入杭州的大学后,张立勇的戏曲之旅也从秦巴山区延伸至江南。他加入了大学的戏曲社团,还在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的舞台上夺得了一等奖。当他将喜讯告知远方的恩师时,电话那头传来的,是老师难以抑制的欣慰。

多年深入学习戏曲的过程中,他也了解到家乡汉剧艺术面临的困境,传承人流失、青黄不接的现状令他痛心,也正是这份忧虑,让他更加珍惜所学,并思考如何为非遗的存续尽一份力。

毕业后,他入职了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上班后,他依然保持着对戏曲的那份纯粹热爱,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用月琴为京剧伴奏。

每到周末,张立勇便常常活跃在沪苏浙一带的票房,与来自各行各业的票友们切磋唱腔、琢磨身段、以戏会友,就在不久前的一个周末,他和票社同好们在梁弄镇进行了一场演出,将传统艺术的魅力带给更多观众。

对张立勇而言,传承并非一味地回望与坚守,也可以是一趟充满创造力的“江南行”。他用自己的跨界人生证明:古老的戏韵可以与青年的热爱同频,可以与现代的职业共存,也可以在更广阔的天地下找到知音。一趟“江南行”,连接着故乡与他乡,也沟通着过去与未来,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脉搏中激荡出了新的回响。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