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待扬鞭自奋蹄

11月7日,市融媒体中心开展“媒体开放日”活动,邀请受众代表和部分融媒小记者走进市融媒体中心,参观全媒体指挥中心、电视演播室等平台,近距离体验新闻行业独特魅力。记者 黄静波摄
今天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11月5日,第35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市融媒体中心参与创作的《75′东方海岸——百家县级融媒体短视频新闻行动》荣获三等奖。这是继2013年、2014年后,市融媒体中心第三次斩获这一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沉甸甸的奖项背后,是余姚融媒人“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自觉担当。
2025年,余姚融媒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委宣传部的悉心指导下,以镜头为笔、以光影为墨,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浪潮中奋勇前行。
争先创优:
“融媒铁军”茁壮成长
“你可以不是专家,但一定要是个杂家!”11月6日,在第26个记者节座谈会上,电台节目部主持人徐霄鹏的这句话,道出了余姚融媒人的共同心声。从报纸到电视,从广播到新媒体,这支队伍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不断突破自我,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新时代融媒人的精彩篇章。
2025年开年,余姚融媒人的培训计划表就排得满满当当。“重大主题报道出彩路在何方?”“短视频拍摄制作技巧”“如何利用AI赋能新闻采编”……每月一场的主题培训,成为采编人员充电提升的“加油站”。在3月14日举行的培训会现场,记者陈福良分享经验时感慨:“现在做新闻,得会拍、会剪、会写,还得懂直播互动!”除了单位内部培训,市融媒体中心还走出去,全年共派出18批80余人次参加上级记协、广电学会等单位组织的线下培训,以及国家广电总局等单位组织的线上培训。
比培训更“热辣滚烫”的是实战练兵。今年9月,市融媒体中心首次组织新闻采编技能比武,设短视频拍摄制作、新闻评论写作、编校技能测试等3个项目,吸引了58名年轻采编人员报名参赛。除了单位内部的实战练兵外,中心还积极组织采编人员参加宁波市第三届区(县、市)融媒体技能比武大赛、宁波新闻界“好记者讲好故事”选拔赛,记者傅森在“新闻现场说”项目中获一等奖、王一男获三等奖,胡烽获短视频拍摄制作三等奖,胡张远获“好记者讲好故事”选拔赛三等奖。这些成绩,是余姚融媒人专业素养的有力证明。
队伍的成长离不开党建引领。2025年,市融媒体中心着力打造“余音嘹亮”党建品牌,并成功入选宁波市第三届“滨海红帆”优秀机关党建品牌名单。在机制建设上,组织开展“青蓝共进”师徒结对,建立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为这支队伍注入了红色基因。党员记者带头扎根乡村,建立6个“儿童友好融媒小记者”观察点,带孩子用镜头记录家乡变迁。一场场研学活动中,孩子们的作品被搬上客户端,有家长感叹:“融媒体中心不只会发新闻,还会种下梦想。”
这支“融媒铁军”的成长,结出了累累硕果。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市融媒体中心共有74件(次)作品获得各级各类新闻奖,其中中国新闻奖1件、浙江新闻奖1件、浙江广电节目奖1件、宁波新闻奖34件、宁波广电节目奖19件、浙江省县市新闻奖18件。在外宣方面,今年前三季度,中心在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刊播稿件800余条(次),其中央视《新闻联播》用稿5条,央级广电媒体共发稿129条(次),《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央级纸媒用稿30条。
践行“四力”:
贴近读者创新表达
2月27日,市融媒体中心“赛马争先”抓落实攻坚会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今年,中心将继续深化“制度执行年”“作风建设年”行动,要求记者、编辑深入践行“四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采写沾泥土、冒热气的新闻作品。
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市融媒体中心“四明聚焦”舆论监督工作室、“姚小鱼”视频工作室等7个工作室授牌成立。强调采编人员要强化“脑力、脚力、眼力、笔力”,扎实做好新闻采访、创新性做好媒体深度融合工作。今年以来,光记者深入一线,采访拍摄的具有余姚特色、贴近市民生活的高质量短视频就有770余条。《来自宇树科技的机器狗“笨笨”亮相余姚!》等数十条短视频,或10万+、或100万+播放量,成为现象级产品。
“四明聚焦”舆论监督也取得瞩目的成绩。截至目前,共发布监督类稿件69篇,通过连续追踪,推动解决民生难题30余个,让媒体的舆论监督真正转化为政府的治理效能。宁波市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小组评价称:“《余姚日报》和姚界客户端本月(8月)刊登18篇监督类报道,是刊登监督类报道数量最多的区(县、市)媒体。”“余姚市融媒体中心监督类报道的做法,值得推广和借鉴。”
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AI主播的精彩亮相。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余姚日报微信视频号连续8天推出《数字人主播小马陪你过双节》系列短视频,令人眼前一亮。这也是市融媒体中心第一次尝试运用数字人主播播报新闻。同时,运用AIGC技术,制作了一批有创意的新媒体产品。这不仅是形式上的创新,也是生产方式上的转变,更是市融媒体中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
践行“四力”还体现在系列专栏报道的开展上。2025年,市融媒体中心推出“新春走基层”“高温走一线”“我和浙BA”“人间有味·自在乡村”“文明乡风观察点”“随时四明山秋天特别赞”等专栏,记者走进乡野、工地、车间、村社,撰写了大量带着露珠、沾着泥土的作品,让新闻有了温度,也让媒体与百姓的心贴得更近。
三轮驱动:
激活发展能量引擎
“我们媒体是‘浙BA’的见证者,也是‘浙BA’的参与者。赛场上那种持之以恒的拼劲、攥指成拳的毅力,对我们融媒产业发展有着很多启示!”市融媒体中心相关负责人的这句话,道出了“浙BA”精神和余姚融媒发展的深层契合。这份扎根群众、敢闯敢试、守正创新的精神内核,正驱动市融媒体中心在数字基建、广电业务、传媒内容三大领域多点突破,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数字新基建筑牢产业发展“硬支撑”。在余姚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刚刚完成扩容的机房内,指示灯闪烁不息。这里承载着余姚全市政务服务95%的数据业务。今年以来,市融媒体中心积极拓展数字业务,完成政务中心机房扩容,更将业务触角延伸至智慧停车、综合通信管道建设等民生领域。在余姚,80余个智慧停车场、2678个道路泊位经智慧改造后已投入使用。“我们在全市已建成1850个应急广播终端点位,覆盖21个乡镇(街道)、261个行政村。”项目负责人唐继民介绍,应急广播项目不仅能实时传输必要的民生信息,还能在突发事件中发挥预警作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新基建”,不仅为融媒业务拓展打开新的空间,更悄然改变着余姚人的生活。
与数字化产业相比,传统广电业务仍然面临着用户逐年流失的困境。对此,市融媒体中心选择打出“组合拳”:一方面,守住数字电视基本盘,通过优化服务、多元营销,增强用户黏性;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广电5G、零频道、智能家居等增值业务,从新业务中寻求机遇。“通过稳存量、拓增量,今年实现用户流失放缓、新业务增长。截至10月底,我们的数字电视用户流失率控制在5.2%,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而新宽带用户数已接近5000户。”广电网络公司负责人柯伟表示,目前广电5G宽带正在加速覆盖更多本地居民家庭。
今年上半年,一场融合姚江景观与传统礼仪的中式集体婚礼喜庆“出圈”,成为展现余姚人文魅力的现象级话题。而随着“浙BA”拉开序幕,另一场名为“一起‘姚’摆”的篮球嘉年华点燃了姚城市民的热情。在“浙BA”这场展现城市风貌、拉动经济消费的综合性盛会中,市融媒体中心探索出“文商体旅”融合促消费的新路径,巧妙链接“浙BA”赛事与夜间经济,在场外观赛点推出主题市集。“我们不再满足于做单纯的宣传,而是主动成为城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市场运营部负责人徐巍表示。比赛以来,主题市集累计吸引5万人次参与,直接拉动消费超150万元。此外,活动会展、教育出版等业务稳扎稳打。今年以来,市融媒体中心承办策划各类文化节庆、重要会议和赛事20余场。
编辑、一审:鲍柯潞 二审:杨月云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