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纵深|科享姚城 智汇万家——首个全国科普月里的余姚答卷
9月的余姚,涌动着科学的气息。
改建后的新科技馆(预计明年投入使用)
今年9月,也迎来首个全国科普月,通过开展线上线下联动、覆盖重点领域的系列活动,翻开了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新篇章。作为“全国科普示范市”,近年来,余姚紧扣“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夯实科技强国基础”的主题,聚焦博士创新站建设、科技馆重建及“科普五进”活动三大板块,通过典型引领、阵地焕新、活动延伸,交出了一份独具特色的县域科普答卷,让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在四明大地生根发芽。
在此次全国科普月期间,市科协牵头举办7项重点活动,包括“法润科普·全民筑基”“新馆启幕·智见未来”“文明探源·科技寻根”“阳明古镇·科学思辨”“四明山水·智探农科”“银龄启慧·薪火相传”“科享姚城·普惠万家”等,既有理论宣传,也有实践体验,既有面向青少年群体的启蒙,也有服务老年群体的关怀,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科普格局。
而透过这一系列活动,人们看到的,不仅是热闹的科普场景,还是这座城市在强化平台、升级场馆、普惠全民上的深度探索与生动实践。
科创平台建设方兴未艾
——高端智力赋能创新发展
“余姚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实现价值的沃土,这里的创新氛围和平台支持让我能心无旁骛地投身科研。”来自浙江天台的庞敏霞博士,是余姚重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谈及选择扎根这片土地的原因,她的目光中充满了坚定。
庞敏霞在博士创新站工作
2018年,庞敏霞从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宁波舜韵电子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专注铁皮石斛相关研究,同年即参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铁皮石斛大健康产品研发”项目,建设种植示范基地、阐释核心功效与生物学机制,推动多项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由她主导研发的铁皮石斛红曲茶荣获2024“浙江特色伴手礼”及第四届江南创新创意食品展“最佳创意产品奖”和“最佳创新技术奖”;铁皮石斛蜜梨白兰地也成功入选第六届浙江省十大药膳(饮品、酒类);第三代铁皮枫斗精荣获2025“宁波特色伴手礼”、第五届江南创新创意食品展“最佳创意产品奖”和“最佳创新技术奖”。这些新产品不仅为企业带来显著经济效益,也赢得良好的市场口碑。
对于博士创新站,余姚的企业都不陌生。今年,我市新建7家博士创新站,分别是余姚神奇三十度农业专业合作社、宁波星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余姚市中医医院、余姚市妇幼保健院(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余姚市欣农兔业有限公司、植雾工场(宁波)科技有限公司和宁波华瓴光学技术有限公司。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博士创新站32家,其中省级站点2家,形成了集人才引育、科研攻关与企业发展于一体的良性循环,加速推动“产才融合”落地生根。
近年来,我市聚焦“引才+育才”,深度开展“奔甬而来博创宁波”等博士后领题攻关对接活动,通过搭建帮扶团、举办座谈会、开展学术交流等形式,推动博士人才与企业精准对接。同时,我市制定出台《余姚市博士创新站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对新建成的市级博士创新站给予2万元建站补助,对优秀建站单位给予3000元至8000元不等的项目补助,激发中小微企业参与建站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全市已集聚青年博士30余名,合作高校近20所。
博士创新站建设坚持“双向联动”原则,建站企业主动配备技术人员、打造专属实验室,并承担研发经费,为博士人才提供良好科研平台。同时,博士创新站也为企业定向培养专职实验员和高级工程师,助力解决技术瓶颈和人才短缺难题。目前,我市累计打造10余个博士创新站专属实验室,承担日常研发实验开支1.047亿元。此外,创新站还开展技术培训百余次,惠及企业技术骨干超2000人次,成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
未来,我市将持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拓宽合作渠道,打造更多高质量博士创新平台,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科普服务圈不断完善
——从新科技馆出发的全民“智趣空间”
打开“余姚科协”微信公众号,“法润科普·全民筑基”系列宣传每日更新,权威专家通过视频和图文深入浅出地解读《科学技术普及法》;视频号上,《玩转科学》科普实验室栏目以生动有趣的实验演示吸引着众多青少年的目光;全民科学素质知识竞赛活动在云端火热开展,掀起学科学的热潮……从科普e站到电子显示屏,从微信、微博到各类APP,新兴载体持续推送优质科普内容,让科学知识在指尖流动。
“玩转科学”竞赛系列活动
走在余姚的大街小巷,不时可以“触碰”科普元素,一个线上线下融合的科普网络正在形成。今年6月,市科技馆(青少年科普活动中心)改建项目在凤山街道安山路175号宁波奇点机器人体验馆所在地正式启动施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700万元,布展面积达1830平方米,旨在打造一座集科技展示、互动体验、创新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科普教育场馆。目前,场馆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预计明年将投入使用。
据了解,改建后的新馆设有八大功能区块,涵盖序厅、科技浪潮、国家安全、生命安全、元宇宙剧场、科普剧场、综合功能区和尾厅。其中,“科技浪潮”展区将通过多自由度互动平台、VR系统、AI体验等设施,营造沉浸式互动氛围,激发青少年对科技的浓厚兴趣;“国家安全”与“生命安全”展区则聚焦公共安全教育,提升青少年的安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为响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年—2035年)》提出的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号召,此次改建项目不仅注重科技手段创新,更强调科学教育资源的集聚和功能整合,力求将科技馆打造为面向未来的前沿科技体验基地和科学精神传播平台。
未来,市科技馆将与全市基层特色科普场馆和新质生产力体验馆形成“15分钟科普服务圈”,实现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提升。同时,市科技馆还将与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市博物馆共同组成“穿越七千年,与新共生长”科技文化之旅。这条特色科普线路以七千年河姆渡文化为底蕴,串联古今科技发展,展现余姚在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方面的探索实践。与此同时,我市还有另一条特色科普线路“医疗科技智慧探索之旅”,通过参观鑫高益医疗、宁波阳明工业技术研究院、宁波江丰生物等企业,让公众深入了解医疗设备制造、前沿技术研究、病理诊断信息化等多方面知识。
“通过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15分钟科普服务圈’,我们致力于实现全域科普普惠,让每个市民都能随时随地享受到优质的科普服务,助推公民科学素质全面提升。”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
科普“五进”活动持续深化
——科学精神植根全民心田
近日,由市科协主办、余姚中学承办的“科学探索之旅:从机器人、深海到恐龙世界”青少年科学家访谈活动在姚中阳明心学馆举行,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同步直播。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知名科学家与青少年面对面交流,让科学从书本走向现实,点燃了学生们心中的科学探索热情。
这场生动的访谈活动,正是我市科普报告“五进”工作(即科普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的具体呈现。此次活动的举办地余姚中学,是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教育基地。作为我市高端智力开发的重要载体,基地自落成以来,依托完善的科普设施和网络传输系统,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科普教育体系,并在全市范围内发挥辐射作用。市科协在运行中科学设定人群配比,青少年占60%,老年人、干部、工人、农民共同构成其余的40%,辐射范围涵盖城区和乡镇,真正实现了科普资源的共享与普及。
近年来,市科协创新推出“菜单式服务”模式,提前发布科学家来姚宣讲信息,供学校和社区预约“点单”;同时在基地设立“演讲嘉宾荣誉墙”,展示科学家事迹;部分活动还通过网络直播,让更多市民受益。这些举措让科普教育有形化、常态化,进一步营造了高端科普宣教的良好氛围。
当前,科普报告“五进”活动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市广泛组织动员相关协会、本级科普讲师团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聚焦“发展绿色低碳、守护美好生态、关怀全民生命、赋能区域创新”等主题,充分发挥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在农村文化礼堂、城镇社区、学校、企业、机关等单位举办高质量的科普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
近年来,我市围绕宁波市民生实事工程,以服务“一老一小”为抓手,把科普惠民助力共同富裕做深做实做细。针对学校群体,除趣味实验课外,“科惠百校”专项行动还重点引入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为我市中小学生开展科普报告30场次。同时,市科协结合老年人智能手机数字化应用场景综合科普,大力推广科普中国APP,开展健康科普宣传18场次。此外,市科协还开展新质生产力、防灾减灾、气象、安全生产等专题科普宣传8场。
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
“让科学家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让科普服务惠及千家万户,这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围绕新质生产力、生态环境保护等群众关切的内容,常态化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助力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
从博士创新站的科研攻坚,到科技馆的重建升级,再到科普“五进”活动的深入推进,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余姚以系统思维和务实举措,书写了一幅全民参与、科学共享的生动画卷。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余姚将继续完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机制,深化科普资源整合,打造更多可体验、可参与、可传播的科普载体,形成“人人关心科学、人人热爱创新”的社会氛围。
当科学的火种点亮城市,当创新的浪潮奔涌不息——一座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现代化城市,正于姚江之畔蓬勃生长。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