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品读余姚㉑|袁马村:文艺赋能展新颜

2025-10-30 10:30 来源: 姚界客户端 颜文祥/文 鲁银华/摄
分享

《余姚日报》版面图

这里有高远的蓝天、飘悠的白云,这里潺潺流淌的山溪宛如一支欢快的歌,这里山风摇曳的翠竹仿佛一首清丽的诗……当山岚升腾拂过村口风霜老树的时候,这里的安静又像一幅淡雅的画。但这一切,只是四明山区最普通的景观。

初冬时节,袁马湿地公园内,红杉林美景。(资料图片)

在陆埠千姿百态的七十二个山岙中,袁马不一定是自然风光最秀丽的山村,但绝对是乡风淳朴、文脉深厚的地方。而对我来说,这里是我的家乡,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论是门前的那条小溪,还是屋后的那座大山,都是那么亲切,在我的记忆中写满了童年的欢乐,并给了我成长的自信和执着。

01

作为镶嵌在四明山深处的一个山村,袁马很朴实,朴实得如同我母亲慈祥的容颜;袁马也很淳厚,淳厚得如同我父亲挺拔的脊梁。

风雨沧桑,薪火相传,在历史的景深里,我们发现,时光曾在袁马点亮过四明山的革命烽火,岁月曾在袁马镌刻下一代“青词宰相”的华美诗篇。这里,被誉为“红色摇篮”“阁老故里”。

2018年的夏天,我为袁马写了一首村歌:“一山青翠,怀抱着美丽家园;一溪碧绿,映照着如画山乡。山溪淙淙,流淌着山里人的淳朴善良;山风习习,飘荡着山里人的热情好客。这是我的家,山乡袁马。阁老故里,华丽的青词写不出你的秀美;红色堡垒,峥嵘的故事讲不完你的奉献。风霜老树,守望着家园安宁;百年老屋,镌刻着山乡荣耀。繁荣桥上,涌动着山里人创业激情;擂鼓门头,澎湃着山里人致富信心。这是我的家,山乡袁马。山的品行,养生福地每个日子圆满甜蜜;溪的风采,乡村振兴每个地方一马当先。”

翁家老宅、马家祠堂、大洋弄、横田塍、繁荣桥……村中这些古宅、老桥记录着袁马过往的荣耀,也传递着今日袁马再次奋起的信心。

袁马乡风馆

走进袁马乡风馆,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袁马的前世今生。

袁马人大多姓袁和马。据两家宗谱记载,袁马建村已有千余年,其中马家为先。宋时,先祖马之纯携两子勤王,随宋高宗南迁,溯蓝溪而上迁居马家垫(今袁马村)。元末,为躲避兵乱,汉太尉袁安三十二世孙袁潮徙居睦州,后其中一支系一世祖肇七公携妻带子自睦州迁徙至袁马。千百年来,两族人杂居一处,和睦相处,以致有袁阁老的坟墓建在马家地界却相安无事的佳话。

历史上的袁马村乡风淳朴、名人辈出。最杰出的代表莫过于“余姚三阁老”之一的袁炜。他不仅才学过人,而且为人率直、恪守家训、热爱家乡。袁氏家训有言:“鳏寡孤独、疾厄无告者,宜格外款待,量我力之所能以周恤之。”马家祖上亦留下“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忧人之忧,乐人之乐”等马氏家训。

现在,袁马村不再是只有袁姓和马姓居住的小山村,而是多姓共居,但袁马人敦信修睦、重义轻利的家风从未改变。正是严谨的家风家训,为如今袁马村的发展提供了厚重的历史积淀。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享受富足的物质生活无可厚非,住别墅、穿洋装、过时尚的日子似乎也理所当然。然而,在袁马村众多村民看来,这不是他们所追求的,他们更追求精神上的丰盈。在他们的观念中,逢年过节办家宴不奢侈,有氛围就行;婚庆丧葬办酒席不铺张,有仪式就行;迎来送往重往来不摆阔,有心意就行。正是这样的追求,让古老的村庄焕发出时代的生机。

特别是近几年,袁马村牢牢把握“文化是村落的灵魂”这一原则,结合“千万工程”建设,通过文艺赋能,努力留住乡土味道,点燃乡情乡愁。为此,村里成立了袁马文化礼堂乡贤理事会,那些“出山”的袁马人出资出力,为家乡建设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外面的世界令人向往,但百转千回,留下的还是他们对故土的守望,因为这里是他们的家园,因为他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02

秀丽的山水给了袁马人一份聪慧做事的禀赋,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了袁马人一份创业的自信。

山多地少的袁马村在上世纪50年代中旬,开始兴办集体企业,安静的小山村响起了隆隆的机器声。第一家村办厂是袁马农机修造厂,厂虽小,但村里人从此破除了“山岙意识”,有了工业致富的念头。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袁马绳束厂、袁马塑料厂、袁马电器配件厂、市电视机配件三厂和市内燃机配件厂先后创办,许多村民洗脚上田,成为村办厂工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家庭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袁马村成为当时洪山汽配之乡的主阵地,村民也由此走上了富裕之路,几乎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楼房,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到了2019年6月,由于袁马村处于陆埠水库的上游,为确保水质,按照环保要求,村里人服从大局,所有企业“壮士断腕”,搬离了袁马村。袁马村也从机器隆隆的喧嚣中一下子进入了山风习习的清寂里。

袁马村何去何从?袁马人就这样走到了后乡镇工业时代如何实现乡村振兴的十字路口。

村干部集思广益,因势利导,决定以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为使命,坚持生态底色,做好阁老故里、红色摇篮、山水田园和产业转型文章,通过艺术赋能、数字赋能和运营赋能,探寻艺术振兴乡村新模式。为此,2020年3月,袁马村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丛志强团队合作,通过挖宝、育人、造物,将艺术设计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计划打造以“中国乡村小工业记忆”为主的工业旅游村,走出一条独具袁马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目标确定,实干为要。所有的只争朝夕,就是为了明天的日新月异。经过努力,一幅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画卷在袁马村徐徐展开。

一段秀丽的袁马大溪

袁马大溪穿村而过,溪面宽阔深远,溪水清澈丰盈,两岸风光如画,溪上有很多漫水坝、鱼鳞坝、亲水台阶,仿佛镶嵌在山水间的琴键,在季节的轮回里,敲击出春夏秋冬的美妙音符。溪岸有一段用滚圆的鹅卵石砌成,仿佛浸润了一段岁月的痕迹。溪边古树很多,有老樟,也有枫杨,葱茏的枝干斜伸向溪面,树下偶尔有几只鸭子嬉戏,往昔的热闹已顺溪流走,岸边老墙门外的时光那么安静,与清风一起听着蝉鸣,与明月一起听着蛙声,当时节的翠绿披上另一层翠绿,老树上一片片光鲜如初的新叶刷新着岁月的久远与时光的绚丽。在溪埠头,时有浣衣洗物的村姑,说着家长里短,撩拨起清脆的水响;而在大溪流入陆埠水库处,溪面越来越开阔,有一种深水静流的味道,那里是有名的袁马湿地公园,池杉一排排矗立着,到了深秋时节,一片火红,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每天早晨或黄昏,总能见到几位钓鱼者在公园的堤岸边,悠然自得,他们仿佛不是在钓鱼,而是在享受流水送来的“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安定。

03

焕然一新的袁马村获得了越来越多社会资本的青睐,陆埠镇新乡贤、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建军就是其中一位,他发挥资金、人脉、艺术等资源优势,在袁马村投入近千万元建设融红色记忆、文创产业、民俗展示于一体的晚晴谷文创港,为袁马村艺术振兴乡村再添一把热情的火。

无人机拍摄的袁马村全貌

该馆由5个不同主题的板块组成,分别为浙东红色记忆展馆、浙东鲁迅学院讲堂、浙东乡贤文献馆(作家书屋)、老兵驿站、白鹤堂食等,展出近150件文物、上千册各类革命书籍以及若干字画、牌匾,除图文结合实物外,还采用多媒体视听设备,进一步延展了陈列空间。

省文物局于2023年8月公布浙江省第二批乡村博物馆名单,设立在晚晴谷内的浙东红色记忆馆成功入选,成为陆埠镇首家省级乡村博物馆。

位于袁马村的浙东红色记忆馆

浙东红色记忆馆由遗存的企业旧厂房改造而成,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以陆埠地区深厚的革命历史和重要的革命地位为依托,以展示浙东抗日根据地、浙东游击根据地革命史略为重点,是可视、可听、可学的互动沉浸式红色体验馆。该馆也是已获批的省级乡村博物馆中占地面积最大、展陈面积最大、展出内容最丰富、功能布局最为完善的红色主题博物馆。

走进浙东红色记忆馆,我们不但能感受到峥嵘岁月的熊熊烽火,更能在传承红色根脉下澎湃起建设美丽乡村的激情。

确实,袁马村不仅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山村,更是一座奔涌着红色基因的英雄山村。当年四明山上的抗日游击战,有几次曾在这里响起枪声,是浙东三北游击纵队挺进四明山抗战的第一站。翻开余姚的革命史,其中有着关于袁马可歌可泣的一页。1938年,中共地下党员朱洪山、邵明、郑洛民、白依萍、鲁林山等在这一带进行抗日宣传,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1942年11月后,浙东区党委、三北游击司令部等根据地党政军机关以及印刷厂、被服厂等后勤机关先后进驻袁马,谭启龙、何克希、顾德欢等根据地领导人曾长期在袁马战斗生活,召开重要会议,并做出重大决策。1944年11月,在袁马召开的浙东首届军政大会结束后,大会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发出致敬电。毛泽东主席复电,对浙东军民给予重要鼓励,成为激励浙东军民坚持斗争的强大动力。

去年6月以来,该村在宁波市级文化特派员的助力下,实施“红色文化+艺术赋能”行动,以修缮红色场馆、策划文化活动、美化历史景点为抓手,激活村庄内生动力。

如今,在袁马村,处处涌动着“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澎湃动力。在四明山北麓门户区重点项目的资金支持下,该村正在实施浙东抗日根据地(袁马)旧址群修复工程,其中包括浙东印刷厂旧址修缮及周边环境提升工程,打造怀旧影院、乡村客厅(游客服务中心)等,还联动高校资源,开发“艺术村+大学村”产学研基地,积极发展红色研学产业,建设无人机教育实践体验基地。今年夏天,由闲置厂房改建而成的蓝美术馆开放,总投资1500万余元,先后举办了“红色四明”版画作品展和“红色陆埠·绿艺袁马”美术书法作品展,已成为艺术振兴乡村的重要阵地。

碧波荡漾的陆埠水库可以作证,蜿蜒曲折的陆上线可以作证,不久的将来,经过文艺赋美的袁马村将更加光彩动人!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