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大霖山村:闪闪红星照亮共富路

2025-09-13 08:21 来源: 姚界客户端 记者 蔡银欣
分享

一处遗址是一段历史的回声。在三七市镇大霖山村,就记载着一段难以忘怀的烽火岁月。1942年10月7日,谭启龙、何克希、张文碧等率领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和四支队,计划渡姚江挺进四明山,当晚住在大霖山上的阳觉殿。第二天拂晓,哨兵来报,日伪军正进山扫荡,何克希立即指挥迎战,张季伦率部严阵以待,抢占各个山头埋伏,敌军来犯时,我军猛烈还击。敌军屡次反扑,均被利用地形优势的战士击退,其间我军突然遭遇机枪故障,最终以手榴弹智退敌军。此次战斗持续了4个多小时,打退了敌人多次冲锋。最终,四支队共击毙、击伤日伪军200余人,沉重打击了敌人的气焰。

令人心痛的是,我方成功突围后,遭受重创的日伪军恼羞成怒,重返阳觉殿进行了疯狂报复,将10多名躲在殿内的道士道姑全部杀害,阳觉殿也被日伪军放火焚毁。

遗迹的南山头,尚有一座八卦亭保存相对完整。前几年,各方人士共同出资,在旧址附近修建了一座新的阳觉殿玉皇宫供后人缅怀和纪念。

青山叠翠,云雾缭绕。在三七市镇深处,大霖山村的山间小径蜿蜒而上,引领着记者走向一段尘封的历史。80多年前,这里曾爆发了十分激烈的阳觉殿战斗;80多年后,抗战遗址上的断垣残垣依然静静矗立,如同永不磨灭的历史丰碑。

静卧在群山环抱中的大霖山村。受访单位供图

“往事如烟,但历史的记忆必须代代相传。”大霖山村党总支书记陈立芳指着遗址说。正是这份铭记,让这个深山村庄找到了发展的精神根基。大霖山村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山地多、农田少的发展瓶颈曾制约着村庄前进的脚步,但村民们发扬锲而不舍的抗战精神,坚持“靠山吃山”,摸索出属于自己的特色致富之路。

六月杨梅红满山。这个拥有约3500亩杨梅林的村庄,每到采收季节便漫山红遍。村民陈纪达家100多株杨梅树今年喜获丰收。“最多一天能摘200公斤杨梅,根本不用担心销路,因为有村里的企业兜底。”老人笑脸的背后,是大霖山村延长杨梅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持续努力。

浙江成业杨梅酒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发酵罐正飘出阵阵酒香。从2018年的小作坊起步,如今该公司已发展成当地农文旅融合的共富工坊,年产杨梅酒4万多公斤。“我们整合了村里300多亩杨梅树,通过深加工不仅延长了生产周期,更解决了杨梅滞销难题。”该公司负责人陈业说。

冬笋是大霖山村的另一张“金色名片”。该采用“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村干部为农户做好后勤服务。目前,全村冬笋种植面积近1000亩,年产值数百万元。每到挖笋季节,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山里的“土疙瘩”变成了当地村民的“金疙瘩”。

更让村民们期待的是,去年4月启动的村级文化礼堂新建项目。对于这个三层楼的建筑,陈立芳早已绘就蓝图:“我们将打造融合村情村史展陈、新时代文明实践、多功能会议活动、家宴厅等功能区域的文化礼堂,还会专门开辟一个本村农副特产展销区,既能满足村民日常文化生活所需,也能带动村庄集体经济增长。”

这个占地2亩多的村级文化礼堂目前正在招标过程中,预计下个月破土动工。“文化礼堂不仅要成为村庄的新文化地标,更要成为共同富裕的精神家园。”陈立芳充满希望地说。

从红色传承到绿色发展,从单一种植到多元经营,大霖山村正在用新时代的奋斗,诠释着对历史最好的告慰。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杨月云 三审:王润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