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十六户村:不忘来时路 奋进新家园

2025-09-08 08:41 来源: 姚界客户端 记者赵晓晨
分享

抗日战争时期,地处余姚、慈溪、上虞三地交界的黄家埠镇十六户村,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节点。1945年初,谢飞同志来到这方热土,担任中共余上县委书记兼余上自卫大队政委。她不仅指挥作战果敢坚决,更以严明的纪律和深厚的为民情怀赢得民心。她曾要求两名砍蔗的战士“负蔗请罪”,并加倍赔偿农户,留下“铁纪爱民”的佳话;她认村民为“干娘”,为百姓洗衣缝被,与当地群众结下“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

黄家埠镇十六户村历史旧照。

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还长眠着许多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1943年12月,余上自卫大队在马渚夏王宅遭日伪军围攻,区委书记朱敬之、宣传委员钱索等15人为掩护部队转移全部壮烈牺牲;同年10月,临山华家岭遭日军突袭,17岁的女会计杨小群在敌人刺刀下宁死不屈,英勇就义;1944年春,临山区征收主任陆斌在执行任务时不幸遇难……这些英勇的烈士用自己的鲜血,铸就了余上地区的红色根基。


在黄家埠镇的现代化图景中,十六户村是一个亮眼的坐标:宽阔的村道串联起崭新的民居,数字化设备融入日常耕作,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时常传出欢声笑语,俨然一片宜居乐土。可漫步于村中,你却能非常轻易地在一块墙角、一次谈话、一处旧宅中,窥见它当年的另一番模样——这里曾是烽火连天的红色热土,无数英雄儿女在此为家国存续奋战。

乐土与热土一字之差,不变的却是十六户村代代相传的红色血脉。2015年9月,“浙东余上地区革命史迹馆”在该村正式开放。这个史迹馆不仅生动展示了抗战时期余上地区可歌可泣的斗争历程,更成为十六户村照亮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地标。如今的十六户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始终不忘赓续红色血脉,把革命精神融入了新时代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

该村成立“十六户党史宣讲团”,依托红色通道纪念园、姚家大院等教育基地,系统整理、广泛传播红色故事,并组织老党员、离退休干部每月开展乡风评议活动,挖掘和表彰身边的“好人好事”。如今,孝老爱亲、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典型在全村不断涌现,文明新风悄然滋养着每家每户。

随着文明创建的持续深入,该村每周二的“清理家园”活动蔚然成风。党员志愿者带头打扫街道,许多村民也自发加入。村民夏福生说:“每当看到‘红马甲’在行动,我也会不自觉地拿起扫帚——十六户是我们共同的家。”在这里,“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余姚市红色通道纪念馆(浙东余上地区革命史迹馆)一角。

近年来,随着村文化礼堂、健身室、舞蹈厅、图书阅览室等设施陆续建成,广场舞、唱歌、阅读等群众活动丰富多彩。村民陈调芝笑着说:“村里活动多、设施好,大家的生活越来越精彩了。”

乡风文明建设离不开党建引领。十六户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通过思想引导与实践带动提升群众文明素养,倡导崇德向善新风,构建起以党组织为统筹核心、党员为示范标杆、群众为参与主体的乡风文明建设新格局。2015年,该村成功获评“省级文明村”,如今正朝着“全国文明村”的目标稳步迈进。

红色,是十六户村的底色;文明,是十六户村的面貌;奋斗,是十六户村的精神。从烽火年代的铁血坚守,到新时代的宜居家园,十六户村始终血脉滚烫、初心如磐。在这里,历史不曾被遗忘,未来正被共同书写——一个更加文明、和谐、美好的红色乡村,正在徐徐走来。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