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英才领跑“芯”产业 万众共筑“最名邑”

2025-07-23 08:45 来源: 姚界客户端 记者 陈福良
分享

昨天,在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械臂正在精准抓取金属圆盘……这条自主设计的生产线,凝聚着技术团队的智慧结晶,见证着余姚半导体材料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2023中国“河姆智谷”国际人才科技洽谈会暨院士专家余姚行活动现场。资料图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005年,姚力军带领团队在姚创办江丰电子。创业初期,面对国外技术垄断及资金、设备、人才短缺等困境,团队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快速发展,逐渐成长为全球半导体材料领域的领军企业。江丰电子研发团队以年轻人为主力,平均年龄不到30岁,历经十余年攻关,实现超高纯铝、钛、钽、铜等全系列靶材的产业化。

这支年轻团队,是余姚深耕人才战略、厚植创新沃土的生动缩影。余姚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早在撤县设市前的1984年12月,就建立了县人才交流咨询服务中心,主要提供人才信息交流服务;1994年2月,市人才市场正式开业后,经常举办人才集市和人才交流活动,为我市用人单位广揽人才提供平台。进入新世纪,我市聚焦半导体等关键领域,通过顶尖人才引领、技能工匠支撑、政策服务保障“三位一体”模式,吸引众多英才和上下游企业集聚姚城。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政府“人才新政”与“产业强链”政策驱动下,江丰电子迎来发展黄金期。企业通过专项基金和“引育留用”全周期服务体系,使研发团队规模在十年间增长了5倍,硕博人员占比超40%,超高纯金属溅射靶材出货量跃居全球第一。龙头企业技术外溢带动创润新材料、润华全芯微、甬矽电子等企业突破关键技术,推动半导体产业集群加速崛起。目前,全市半导体规上企业达91家,初步形成涵盖设计、材料、器件、设备、封测的完整产业链,近3年产值年均增速18.9%。眼下,余姚正通过强化人才招引和培育,推动半导体产业更高水平发展,着力打造长三角半导体产业发展高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政策红利催生创新生态。余姚人才政策从早期“一事一议”升级为“姚江英才计划”,并推出“青创最名邑”青年人才礼遇政策,覆盖双创支持、安居保障等八大领域48条措施,形成了“资金+服务+生态”组合拳。近5年,我市累计培育宁波市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194个,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姚力军(中)与江丰电子研发人员在讨论交流。受访单位供图

撤县设市40周年来,余姚不仅仅人才“引育留用”工作走在前列,在吸引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创业方面也是举措有力。1988年,市劳务市场(后更名为市劳动力市场)正式挂牌,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我市部分企业(行业)开始招用少量外来务工人员,1990年全市外来人口5345人。1995年后,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吸引大批人员来姚工作,1995年全市外来人口达2.8万人。此后,外来人口逐年增多,2010年超52.2万人(以上数据来源《余姚市志》)。据市公安局近日统计,目前在姚外来人口已有69.6万余人。

外来务工人员的到来,为我市众多企业(行业)解决了用工难题,有效缓解了制造业、服务业等重点行业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他们弥补了本地劳动力的不足,带来多样化的技能和经验,推动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外来务工人员的辛勤付出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促进了消费市场的繁荣,增强了城市的包容性和竞争力,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多年来,我市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加强管理、搞好服务”原则,在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就业政策等方面,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宣传指导,并通过举办劳动力交流会等途径,为他们和我市企业(行业)实现“双向奔赴”创造条件。与此同时,我市还通过优化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劳动保障机制等途径,努力营造更加包容、公平的就业环境,切实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让他们不仅“留得下”,更能“干得好”,为余姚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活力“最名邑”作出更多贡献。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