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我给四明山野想个招!青年智慧点亮四明山

2025-07-15 17:34 来源: 姚界客户端 记者 李培妮 通讯员 陈露
分享

当青春创意遇见绿水青山,会绽放怎样的精彩?一场历时近三个月的青年创新实践在余姚四明山交出了亮眼答卷。近日,“青春开造!我给四明山野想个招”青创活动圆满收官,活动汇聚了来自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的20支青年团队,他们通过文化创意和空间改造设计,为四明山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为期两个多月的这场创新实践,不仅产出了20项具体成果,更在文化传承、产业升级、校地合作等方面探索出长效路径,形成了一条可复制的“四明山经验”。

活动现场

创新实践:双轮驱动激活乡村活力

活动自4月26日开营以来,创新设立了“山野创客组”和“空间焕新组”课题组,双线推进20个创意课题的研究。

“山野创客组”聚焦文化IP开发与非遗活化,以创新思维激活当地乡土资源,通过文创产品、研学体验等实现文化活态传承,推动四明山文旅产业价值升级;“空间焕新组”致力于乡村空间提质,通过打造艺术装置、生态栈道等呈现兼具视觉冲击与功能性的文旅新地标,将四明山的文化基因融入到景观节点中。整个活动期间,青年创客们深入四明山地区展开实地踏勘与调研,挖掘当地文化精髓,设计出了富有活力的创新方案。

专业赋能:专家指导赋能创新实践

本次活动还促成了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秘书处、中国美术学院在四明山分别设立“青年入乡实践基地”和“产学研基地”,依托高校资源优势,全程为青年创意“保驾护航”。高校专家团队深入解析文化内涵,提供理论支撑和创意方向;针对具体项目提出可操作性建议,确保方案切实可行。

活动同时联动业态青年创业者作为在地导师,通过案例分享、经验交流等形式为青年创客提供本土化建议。据统计,活动累计开展专题讲座4场、主题沙龙3次,结合方案论证会、导师一对一指导等,形成从理论探索到实践应用的闭环支持体系。

活动现场

成果转化:“四链融合”构建可持续生态

目前,青年创新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从创意到落地的实质性进展,10个优秀课题项目已与四明山属地乡镇及在地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合作领域涵盖艺术装置落地实施、农产品包装升级、研学课程联合开发、文创产品孵化等维度。

“乡村振兴中,人才是关键,青年是核心。”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副秘书长刘亚辉表示,“这次活动实际上是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四链融合’的生动实践,通过引进青年人才开展创新实践,带动优质项目落地,进而吸引产业集聚和资金投入,形成良性循环”。

长效发展:探索可复制的“四明山经验”

活动收官仪式上还特别设置了“青创课题成果展区”和“青创市集”,通过艺术布展、模型展示以及市集互动等形式,系统呈现创新项目的核心成果,并为项目后续市场化对接搭建平台,当前各项成果在四明山旅游度假区游客中心持续展出。

活动现场

此次活动由市四明山旅游度假区管理中心牵头,宁波河姆渡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秘书处、中国美术学院南特设计联合学院等共同指导,构建了“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圈。

随着合作项目逐步落地,四明山正展现出传统底蕴与现代创意交融的新图景。市四明山旅游度假区管理中心主任邵姚斌表示:“我们希望四明山以后不仅含氧量很高,含‘青’量也能越来越高,让青年人把我们的四明山变得更加富有创意。”

编辑:严怡雯 一审:应红渊 二审:朱从谷 三审:王润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