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余姚撤县设市40周年成果展示专场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现场
7月15日下午,“‘余’你一起·姚发布——聚焦美好活力最名邑”2025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余姚撤县设市40周年成果展示专场举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吕乐出席。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出席发布会,介绍余姚撤县设市以来40年发展的成果及未来计划,并答记者问。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介绍余姚撤县设市以来40年发展的成果: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
首先,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余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1985年7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余姚撤县设市,这一历史性的变革,如同一座里程碑,开启了余姚发展的新篇章。2003年春节前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梁弄镇及横坎头村调研,2003年2月11日、2018年2月28日,总书记又两次给横坎头村回信,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四十年来,余姚人民在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下,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历届余姚市委市政府的团结带领下,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余姚实现了从基本温饱迈向共同富裕、从农业大县转向工业强市、从传统城乡跨向现代城市的三个重要历史性跨越,创造了属于“东南最名邑”的卓越成就。具体来说,四十年来余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这四十年,我们坚持赶超发展,综合实力跨越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从1985的9.05亿元,到1996年突破百亿、2018年突破千亿,2024年达到1682.78亿元、是1985年的185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也分别是1985年的113倍、128倍,三次产业比重从设市初期的“一产主导”优化为2024年的3.2:57.9:38.9,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长期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列。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业机械总动力已达46.5万千瓦,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90%,培育“余姚杨梅”“瀑布仙茗”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0个,获评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全国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重点县等称号。工业智造能级跃升。工业企业数由1985年的993家增长至2万余家,现有境内外上市企业21家、规上工业企业1753家,先后入选全国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全省首批“工业强市”和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连续两次获评“浙江制造天工鼎”。服务业蓬勃发展。全市第三产业实现了从零散业态到体系完善、从基础服务到高端赋能的跨越式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8%、远超同期GDP增速,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由1985年的17%上升到2024年的38.9%,我市获评浙江省“十大市场强市”,多次入选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百强”。
二、这四十年,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活力越来越足。坚持深化改革。全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改革,全市从1985年的5133户工商企业到目前有超19万户经营主体,舜宇集团等一批企业成为全市经济的中流砥柱。扎实推进营商环境改革,成为宁波首个全域“无证明城市”,吉利汽车、甬矽电子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余姚,中介服务规范治理集成改革入选中国改革年度典型案例。坚持对外开放。全省首家中日合资企业长城精工、全省最大的台商投资园区远东工业城、全省首个国别级合作生态园中意宁波生态园先后在我市诞生,已有进出口实绩企业3856余家,贸易伙伴从70余个发展至如今的205个;外贸进出口总额规模达1095.1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由1985年48.5万美元增加到2024年1.67亿美元,先后获评全省外贸十强县(市、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家用电器)等荣誉。
三、这四十年,我们坚持城乡建设,人居环境日新月异。城市面貌越发靓丽。市公共文化中心、阳明古镇、余姚北站、万达广场等城市地标相继建成,“三江六岸”面貌焕然一新,建成区园林绿地总面积、绿化覆盖面积由1985年的31.37公顷、3.43%提升至了2460.34公顷、45.38%,获评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成功列入城市更新省级试点。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村庄整治改造工程,物流服务、客运公交化、自来水普及、5G信号等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四明山区域EOD项目列入省首批EOD模式试点项目库,2024年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到74%,横坎头村入选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现场推进会考察点。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全省第一条县级自建的铁路——余慈铁路、全省第一条高速——杭甬高速余姚段、国内第一条利用既有铁路改造的城际列车——宁波至余姚城际列车相继投用,全市公路总里程提升至2049.58公里、位居宁波第一,余姚北站发客量达608.1万人次,构建了“公路、铁路、水运”三位一体的综合交通网;先后完成余姚城区堤防加固、姚江上游余姚西分工程、陶家路江整治工程等一系列工程建设,构建了“东泄、南蓄、北排、西分、中疏、低围”的防洪排涝总体布局,城区已基本形成50年一遇的防洪封闭圈。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甬有碧水”考核连续3年保持宁波第一,环境空气质量六项指标连续5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10年保持100%,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市、省环保模范城市、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首次夺得省“五水共治”大禹鼎,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省唯一的“环保节能新型示范城市”称号。
四、这四十年,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始终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连续15次荣膺“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社会保障普惠兜底。从无到有构建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24年全市户籍人员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2%、99.5%,乡镇(街道)普惠托育服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实现全覆盖。医疗水平持续提升。40年来,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从497家壮大至707家,医疗床位增长超4倍,卫生技术人员增长近6倍,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医院、市中医院先后晋升“三乙”,成功战胜了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袭击,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各级各类学校从稀缺增长至231所,在校学生从8.8万人攀升至16.4万人,15年教育普及率达100%,公办幼儿园、优质园在园幼儿占比分别达54.9%、75%,高中段普及率从16%跃升至97%,是全省首批教育强县(市)。社会治理大幅跃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141”基层治理体系,刑事案件降幅达32.5%,治安案件降幅达27.2%,命案降幅达92%,平安创建实现“十八连冠”、捧回二星金鼎,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
五、这四十年,我们坚持精神富裕,文化建设成效明显。文明探源方面,河姆渡遗址享誉中外,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井头山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立全国首个县级考古服务中心,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启动建设。文化活动方面,常态化开展宁波(余姚)阳明文化季活动,阳明文化、河姆渡文化入选现象级省域文化标识,姚剧《乡村心事》等一系列作品获评省“五个一工程”等奖项,交响合唱《面朝大海·河姆渡》在国家大剧院首演。文化服务方面,城市社区基本完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实现全覆盖,获评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戏曲之乡、全国围棋之乡等称号。
四十载撤县建市砥砺奋进,这座承载文明根脉、勇立改革潮头的“东南最名邑”,必将以“闯”的锐气开辟发展新局,以“创”的胆识勇攀科技高峰,以“融”的格局聚合区域势能,在姚江两岸续写新的时代传奇。
余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在当前发展阶段,余姚在谋划和推进哪些具有引领性、支撑未来的重大项目和投资?
茅文杰: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余姚自撤县设市40年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生为导向,持续优化投资结构,全方位扩大有效投资,助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踏上新台阶。未来5年,我们已初步谋划储备重大项目303个,总投资将达到2000亿元,重点实施一批具有引领性、支撑未来的重大项目,进一步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城市有机更新方面。我们将重点围绕融湾新城和古城余韵片区发展,加快推进浙江万里学院余姚校区、黄山未来社区等项目建设,谋划实施城市公共体育中心、阳明古镇二期等重大项目,立足“余山姚水、阳明心城”,打造高品质宜居宜业城市。
在重大基础设施方面。我们将加快实施梁周线高架、G228国道余姚段等交通项目,谋划推动宁波至余姚公园大道高架、轨道交通11号线、杭甬高速至甬金高速连接线等重点项目,构建城市快速交通网络。同时,还将谋划实施推进北排三通道、西岙水库、四明湖灌区改造工程等重大水利项目,全面提升城市防洪防涝能力。
在提升民生保障方面。我们将加快推进第四人民医院(前湾新区医院)、双河小学新建工程等重点项目,谋划实施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余姚校区、市人民医院生物实验综合楼、市公共卫生中心等重要教育和卫生医疗项目,全方位提升我市医疗、教育等民生保障水平。
在产业能级提升方面。我们将加快推进江丰电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化项目、甬矽半导体项目、星盾汽车安全系统全产业链配套项目等重点产业项目,推动光电、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主导优势产业提能升级;加快推进实施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启动区、四明山EOD项目和南黄区块项目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统筹推动四明山、翠屏山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
各位朋友,今后我们将更好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有力夯实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础。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人士给予大力的支持。
《经济日报》记者:余姚是浙江省的工业强市。经信部门在推动工业经济稳健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培育优质企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余姚40年来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有哪些阶段性成果,取得了哪些突破性进展?
王燎民:
40年来,历届余姚市委市政府始终秉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理念,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制造强市”强市战略,构建形成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产业门类齐全、综合竞争力强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全市工业经济实力稳居全国工业百强县(市)、省工业强县(市)前列(2024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12位,省44个工业强县(市、区)之一),先后获评“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试点示范县(2017-2019)、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建示范县(市)(2020-2022),连续两年获评省制造业最高荣誉——浙江制造“天工鼎”(2024年、2025年)。回顾我市40年来的工业经济发展成果,简单来说就是“三个越”
一是规模体量“越来越大”。截至2024年底,全市规上工业产值达2837.2亿元,是40年前的270倍;工业增加值达912.2亿元,是40年前的306倍;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从1985年的48.1%提升至2024年的54%。特别是近几年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数字经济规模也快速提升,2024年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同比增长19.7%,均居宁波第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1.5%,持续保持宁波第一。
二是产业结构“越来越优”。依托区位优势、港口优势,我市谋划建设国字头的中意(宁波)生态园和智能光电小镇、机器人智谷小镇等特色产业平台,以“内育+外引”“传统+新兴”走出了一条余姚特色产业之路,基本形成以家用电器、塑料模具、机械五金等传统产业为基础,以智能物联、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35”千百亿产业体系。目前,全市拥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个(即半导体溅射靶材集群)、省级“415X”高端制造业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2个(分别是智能物联、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2024年,全市“415X”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到2443.7亿元,同比增长16.7%、居宁波第一;其中,智能物联、高端新材料两大核心区营收分别增长24%和9.7%,增速在全省核心区中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
三是企业实力“越来越强”。始终坚持企业主体,梯度开展“小升规”“专精特新”、单项冠军、“大优强”企业培育,不断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工业企业约2万家,是1985年的20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1827家。累计拥有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4家(居宁波第二)、国家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6家,拥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8家、居宁波第一。“专精特新”工作经验入选省级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典型案例;舜宇集团、江丰电子、大丰实业等一大批企业获评“国字头”“省字号”荣誉。
四十年来,余姚工业经济的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持续的改革创新与精准施策。从产业结构的迭代升级到企业方阵的发展壮大,我们既夯实了实体经济的深厚根基,也积蓄了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未来,我们将继续聚焦工业强市建设,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方向,在产业集群培育、企业能级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余姚工业经济在新征程上实现更大突破。
《宁波日报》记者: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动脉,余姚在构建外联内畅交通体系上持续发力。在撤县设市40周年之际,想了解余姚交通在这四十年取得的成就和未来余姚交通又有哪些新规划?
褚立军:
感谢您的提问。撤县设市40年来,余姚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5年末,我市境内公路总里程只有525.4公里。至2024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049.58公里,里程数全宁波区县市第一,比1985年增长近三倍。1988年12月,余姚开通第一条公交线路,现在开通公交线路已达130条,营运车辆680辆,建成公交首末站场30个,公交网络基本覆盖全市21个乡镇街道261个村。面向未来,我们重点从“做强外联”和“做优内畅”两个维度发力,系统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一、做强外联交通,提升枢纽能级
我们将以"接沪、融甬、联杭、通金义"为导向,打造立体化对外运输通道:
在轨道交通方面:全力推进宁波至余姚市域(郊)铁路11号线建设,加快与宁慈线、宁象线实现互联互通。
在高速公路方面:加快构建"三横一纵"高速网,一是借力杭甬高速扩容,力争余姚穿城区段立体化改造;二是推动S8慈余高速南延,打通直达金义都市圈的快速通道;三是与宁波、慈溪协同推进余慈东西连接线。
快速路网方面:加快完善“两横三纵”市域快速路网布局,一方面,加快建设梁周线高架一期,年底开工建设梁周线高架二期,同时推进公园大道三期(南雷南路至G228段)的前期工作。另一方面,加快推进G228余姚段项目,目前南段工程已全面开工,年底前启动G228北段工程,争取与慈溪段同步建成通车,早日实现与宁波主城区、前湾新区“30分钟通勤圈”。
二、做优内畅路网,疏通城市脉络
我们将以"三环多连"为骨架,打造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城市路网系统。
第一环以公园大道、G228和翠屏山大道(姚慈路)为核心组成快速环,串联起我市核心区域。
第二环以梁周线、南环线、东环线和北环线为核心组成城区内环,疏导分散市内交通。
第三环以G228、南外环、余梁公路和姚慈路为核心组成城区外环,分流过境货车。
同时,我们将加快建设多连通道:一方面,加快北环路(中山路至梁周线段)和通环西路(兰周路至城西工业园区段)工程的建设,提升城北对外出行的交通条件。另一方面,重点推进S307北上线(老甬余线胜陆公路至东环北路段)改建工程,改善中心城区与G228、胜陆公路两条快速路的快速衔接。
通过这一系列交通公路的系统实施,将全面提升城区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组织效率,为余姚市民打造更加畅通便捷的出行环境。
人民网记者:余姚在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附加值方面,有哪些成功做法和突出成果?未来在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乡村新业态方面有何规划?
陈杰: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余姚是农业大县,在乡村特色产业培育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优势,特别是撤县设市以来,以土地改革、“两区”建设、“双强”行动等为抓手,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从单一生产向三产融合迈进,农业机械总动力从1985年的15.8万千瓦跃升到如今的46.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从34%大幅上升至90.5%,形成加工型蔬菜、茶叶、杨梅等十大特色主导产业,拥有各类示范经营主体306家、宁波级以上知名商标及名牌农产品236件,我市先后获评“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国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重点县”等荣誉,被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榨菜之乡”等称号。202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90.56亿元,是1985年的32倍。
站在40周年的新起点,我们将坚持和深化农业强市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优化布局上下功夫。在“十五五”余姚乡村振兴规划中,紧扣“余山姚水·红旅智造”发展轴建设,统筹谋划全市“土特产”发展的空间布局,以各类项目、产业强镇、产业园区等为着力点,打造“土特产”产业集群,壮大乡村富民产业。
二是在培育特色上下功夫。加大“土特产”精品培育,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做深“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不断壮大榨菜、杨梅、茶叶等传统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林下经济、高山蔬菜、智慧农业等新兴产业。
三是在延链补链上下功夫。做足做活“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文章,推动农产品多元化创新开发,全量化、增值化利用,推进以三七市为示范的杨梅酒共富产业带、以四明山区为核心的“三茶”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建成单条产值超十亿元的乡村“土特产”全产业链3条以上,今年力争全产业链产值突破84亿元。
四是在打响品牌上下功夫。健全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发展机制,加强农业品牌文化赋能,新认定绿色食品5个以上,组织参加省市农博会、茶博会等系列活动,打造线上线下共富集市和消费场景,持续提升“四明臻货”“余姚杨梅”“余姚榨菜”等品牌价值。
五是在育强主体上下功夫。持续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培育力度,启动乡村运营师(团队)招引计划,打造农业领域“专精特新”。同时,我们也将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发展政策和“新农人”奖补办法,真正吸引、培育、扶持一批人才在余姚农业农村领域创业创新,打造更多具有余姚辨识度的乡村“土特产”。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余姚在扩大内需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未来有何规划?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有哪些突破?未来在拓展市场、培育外贸品牌等方面有何规划?
周建铭:
自1985年撤县设市以来,我市商贸经历了从传统集市到现代商圈、从单一业态到多元消费生态的深刻变革。
一是商业业态多元繁荣。40年来,余姚商业经历“个体摊贩—超市—商业综合体”三个阶段,期间裘皮城、塑料城等专业市场相继诞生,社区商业配套逐步完善,截至目前,已形成三大商业综合体为主,多条商业特色街区串联的城市商业新格局。
二是商品品类迭代提质。40年来,余姚市场上的商品从“想买买不到”到现在“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对商品要求也从“够用”到现在“要好”。在深入挖掘传承老字号的同时,积极招引区域首店入驻,满足了不同层次居民的消费需求。
三是消费模式创新升级。40年来,余姚消费模式从“看货架”到“看图片”,从“自己跑腿”到“有人代跑”,“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网络经济蓬勃兴起,城乡商圈迭代繁荣,“买全球、卖全球”已成为生活常态。
下阶段,市商务局将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升级消费场景。打造创意市集、烟火街巷等特色鲜明、“小而美”的消费场景,促进夜间经济与即时零售、社区电商等新业态深度融合,完善全域消费版图。
二是着力拓展服务消费。加快推进商旅文融合发展,全力布局“消费+X”,推进“消费+展会”“消费+文旅”“消费+体育”等,形成“吃-喝-玩-乐”全面融合的消费业态。
三是着力丰富消费供给。加大国内外知名品牌首店引进力度,支持老字号企业进行产品创新,促进新型消费、数字消费等领域扩容,发展AR、VR等沉浸式数字消费。
我市外向型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强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配套齐全的发展格局。
一是新主体不断涌现。从1988年5月,宁波市余姚进出口公司成立,余姚正式开启自营进出口贸易以来,外贸主体不断扩容,截至2024年底,共有进出口实绩企业3856家,约占宁波外贸企业总数的13.1%。
二是规模不断扩大。我市进出口总额从1988年的近15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1095亿元,外贸依存度提高到2024年的65%。
三是结构不断优化。出口商品从零配件向整机、从OEM/ODM向自主品牌逐步转变,2024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比分别达到75.2%和13.1%。
四是贸易伙伴不断增多。贸易交友圈遍布全球,贸易伙伴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70余个发展至现如今的205个。
下阶段,市商务局将以战略升级驱动外贸高质量发展,聚焦三大方向精准发力:
一是深化全球市场布局。进一步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欧美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开拓东盟、中东、南美、非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新兴增长极,构建全球化销售网络。
二是强化主体能级支撑。聚力品牌战略升级,推动自主品牌出口占比持续提升。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夯实产业竞争力根基。
三是创新业态赛道突破。加快“直播+平台+跨境电商”三位一体发展,扶持电商企业做大做强,推动电商与产业带融合发展。
制图:魏力谨
编辑、一审:严怡雯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