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奕永庆:一生干好“水利”一件事

2025-07-14 20:45 来源:姚界客户端 记者 张云霞
分享

近日,一封来自北京的聘书寄到了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奕永庆的手中。经中国水利学会推荐,中国科协正式聘请奕永庆担任“科普中国”专家,任期三年。“这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收到聘书的奕永庆激动地说。

2015年4月,奕永庆出席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后在人民大会堂留影

奕永庆今年75岁,泗门镇湖北村人。奕永庆的荣誉有很多: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节水科技突出贡献奖、浙江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金牛奖得主、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退休前曾是市水利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是县级鲜有的正高职工程师。

“我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从事农村水利工作,这一干就是30多年。”回忆与余姚水利结缘的岁月,奕永庆感慨万千。1982年春,奕永庆被分配到余姚县水利局,30多年来,他不仅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为余姚水利事业添砖加瓦,同时也见证了余姚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

2024年9月,奕永庆(右)在泗门 “康绿” 蔬菜合作社指导滴灌设备。

“一台1米口径的水泵,可以让1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水位迅速降低,效果立竿见影。”上世纪八十年代,奕永庆从事农村排涝站建设。上个月,他受邀到阳明街道北郊村讲课,这让他回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参与了北郊村7座排涝站的安装建设工程,“瑞字地排涝站、谢横江排涝站、报房排涝站……每一座泵站名称我都熟悉,讲课那天,我还遇到了多名当年一起安装水泵的村干部和师傅,感到十分亲切。”奕永庆说,40多年过去了,这些泵站至今还在发挥着效益,这是让他感到欣慰的事情。

农田,是广大农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奕永庆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从事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应用国内外先进的农田水利技术,采取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方式,让“粮田”变“良田”。“我把高标准农田格局的总结为‘田成方、树成行、路相连、沟相通,泵站在河边亭亭玉立,鲜花在田头迎风摇曳。’”奕永庆自豪地说,后来,这一设计理念成为全省的典型,各级领导以及各地水利、农业专家60多批、1000多人前来参观学习,还有来自日本、美国、德国、荷兰等7个国家的30名学者前来考察。经过10多年的建设,我市40多万亩农田面貌焕然一新,2012年,我市被国家水利部授予“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后来,他研究推广喷滴灌技术,通过技术创新,使工程造价降低三分之一,让喷滴灌成为政府补得起、农民用得起的实用技术。“临山镇‘味香园’万余亩葡萄2003年开始用上滴灌技术,每亩经济效益超过3000元;泗门镇康绿蔬菜公司80亩育秧大棚2011年装上微喷灌,每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三七市镇的一名草莓种植户十多年前安装了滴灌,农户笑称每亩可增收五千至万元;泗门镇‘健九鹤’药业公司种植基地的60亩大棚石斛,2012年装上喷灌,石斛鲜枝产值实现每亩9万元……”提及喷滴灌技术的应用成果,奕永庆如数家珍。正因为这项技术,我市成为中国南方喷滴灌面积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县市,2008年省政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推动了全省这项技术的推广。背后,是奕永庆孜孜不倦的付出。

工作以来,他共获得20项专利授权,其中发明专利15项;他还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15篇在国际会议上用英语宣读,出版8本专著,其中7本为灌溉技术。他还撰写了《用奋斗托举梦想——我的回忆与感悟》一书,讲述自己的励志和奋斗故事,作为献给年轻人的礼物。

2016年,奕永庆从热爱的水利工作岗位退休,他第一时间加入余姚银色人才智库,以银辉志愿者的全新身份发挥余热。退休后的生活,奕永庆总结为“二联、三讲”。“二联是一是联系农户、帮助农民用好水肥一体化技术,二是联系灌溉企业、帮助工厂提升产品质量。三讲是讲党史、讲科普、讲励志。”奕永庆笑着说,自己精心制作了10多个PPT讲稿,退休后到政府机关、村社、企业、学校等地已经宣讲了260多场,很受欢迎。

“中国人讲究‘饮水思源’,荣誉从集体来,我庆幸生长在余姚、工作在家乡,感谢余姚这一方人杰地灵、经济发达的热土,我将珍惜荣誉、继续努力,为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正能量。”奕永庆坚定地说。

编辑、一审:罗佳超 二审:杨月云 三审:王润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