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队十年捧回七座省冠军奖杯 一所村小的足球突围路
在刚刚落幕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足球项目女子U18组三、四名决赛中,浙江队以4:0大胜山东队,摘得一枚宝贵的铜牌,其中两名球员是来自余姚的贾诗语、张洁。
消息传来,人们在为之振奋的同时,也将目光再次聚焦至两位小将的母校——市肖东第二小学。多年来,这所地处兰江街道郭相桥村的农村小学在绿茵场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蹚出了一条极富特色的校园足球之路。
肖东二小女足队比赛瞬间
一支响当当的女足队伍
上世纪80年代末,学校前身——肖东乡中心小学组建起第一支足球队。一下雨就成了泥潭的土场地,用两把标枪、三根毛竹、几段自来水管做的简易球门……他们克服装备简陋、条件艰苦等种种困难,于1999年在宁波市小学生足球赛中摘得桂冠。
经历撤并、重建后,2015年,周利红接任肖东二小校长。在“足球进校园”这股春风的吹拂下,他当机立断,组建起一支30多人的校园女子足球队。这些“铿锵玫瑰”日复一日坚持训练,不论寒暑,无惧风雨。
肖东二小女足队比赛瞬间
建队不满半年就在宁波市校园足球联赛中崭露头角,首次跻身浙江省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就拿下一等奖,在市第十五届中小学生足球赛中勇夺小学组第一名……十年间,肖东二小女子足球队走上了一条蒸蒸日上的圆梦之路,战绩可谓一骑绝尘:7个浙江省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冠军、12个宁波市校园足球联赛冠军;5人入选浙江省足球队,6人获评“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5人获评“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
合理的梯度建设和科学的训练体系,是肖东二小女子足球队的制胜法宝。主教练黄开通告诉记者,目前,50多名队员分为一年级预备队、二年级丙组、三四年级乙组、五六年级甲组,每天早晨上课前、大课间时段和傍晚放学后开展“一日三训”。6位教练根据不同年龄段特点教授足球基本功,安排技能和体能专项训练,并将“以赛代练、以赛提能”理念贯穿训练全程,以提升队员的运动兴趣和核心竞争力。
一所人人爱踢球的学校
走进肖东二小,足球元素随处可见:教学楼上,“快乐足球展我风采放飞未来”12个大字尤为显眼;陈列室里,摆放着各级赛事的奖杯、奖牌、证书;操场旁,绘满了足球文化宣传画,就连垃圾桶也设计成足球模样。
为切实推动校园足球向特色化发展,肖东二小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体育老师和专职教练为成员的校园足球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足球训练管理、教练员管理、运动员管理等多项制度,还根据多年经验与实践自主编写了校本教材《快乐足球》,从足球基本知识、足球比赛规则,到足球技术训练、足球战术训练、足球小游戏,详细的文字配以各式图表,让人一目了然。
“校园足球教学要循序渐进,切忌拔苗助长。”肖东二小总务处主任袁金荣向记者介绍了一年级至六年级学生的足球学习目标。以球感训练为例,一年级学生以体验踩球、拉球、拨球、跨球为主,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加入扣球、挑球等动作,几年下来,学生能熟练掌握颠球、运球、绕杆、传接球等基本功。
肖东二小女足队比赛瞬间
和其他学校不同,每天大课间时段,全校18个班级730余名学生跳的是该校体育组自编的“肖东二小足球操”。跳操结束后,学生运球回教室,既锻炼了足球技能,又增强了趣味性。每班有球队、每周上足球课、每年开展校园足球班级联赛,在肖东二小,大家通过足球学会了团结与合作,收获了自信和快乐。
一场体教融合的持久战
“作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我们不只有足球。‘踢好球’之前,首先得‘读好书、做好人’。”周利红说,十年来,他始终践行“以球育德、以球益智、以球励志”理念,希望孩子们能从绿茵场起步,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因为跑动灵活、协调性好,202班的方钰琪一年级时被教练选中。家人一开始有些顾虑:天天踢足球,功课怎么办?一周、一个月、一学期……看着女儿的球技日渐提升,学习成绩并没有受影响,他们终于卸下了心里的包袱。“每次外出打比赛都有文化课老师跟着,回校后任课老师还主动给孩子补落下的课。”爸爸方绪成说,“现在,我们很放心,全力支持孩子训练。”
肖东二小女足队比赛瞬间
“一个好门将能顶半支球队!”203班的曹瑞被选为守门员后,一直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她跟随守门员教练沈铖嘉练习基本手型、基本站位、移动技巧,在训练中不断分析总结、调整战术。201班的秦莉娜擅长踢后卫,一堂训练课下来,常常累得不想动弹,但她仍咬牙坚持。这些经历成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更是“五育并举”在校园落地生根的有力见证。
从个别培养到全员普及,从校内赛事到走向全国,肖东二小实现了校园足球从“单一运动项目”到“综合育人平台”的转型升级。如今,足球文化已内化为全校师生的精气神,他们拥有坚韧不屈的品格和积极向上的态度,立志为我市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
见习编辑、一审:王瑜 二审:朱从谷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