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坊间视点|“脑腐”恐慌有必要吗?

2025-05-09 10:39 来源: 姚界客户端 文字整理 楼晓凌 摄影 陈海东
分享

插图 邵天骊

■新闻回顾

明明身体很疲惫,手指却停不下来,仍机械地滑动屏幕;收藏夹里收藏了许多深度好文,一直躺着“吃灰”;倍速刷剧,总记不住剧情;打开实体书,看两页就想睡觉……这些体验被人们形象地归纳为“脑腐”。这一概念的兴起折射出当下人类对数字时代的担忧与反思。有报道指出,2024年,“脑腐”的使用频率一度激增230%,并成为某世界权威出版社的年度词汇。“脑腐”恐慌有必要吗?

■嘉宾发言

孙桂珍:“脑腐”这个诞生于数字废墟的新词,精准捕捉了当代人的生存悖论——明明躺在沙发上刷手机,却比完成马拉松更疲惫;指尖刷过千万条信息,思维却如生锈的齿轮般迟滞……我们似乎陷入了“认知通货膨胀”,用海量信息喂养大脑,换来的却是精神的荒漠化。难怪牛津大学出版社将“脑腐”(BrainRot)选为2024年的年度词汇,一场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集体焦虑正在全球青年群体中蔓延。

魏文静:在快节奏的数字洪流中,“脑腐”一词悄然兴起,成为描绘现代人精神疲惫、思维懈怠的生动标签。明明身心俱疲,仍机械地滑动屏幕,而在这种混沌状态中,很少有人停下来问问自己: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做什么?这些现象不仅凸显了数字生活的碎片化,更触动了公众对大脑功能退化的深深忧虑。

黄敏菲:看到“脑腐”这个词,我自我反思了一下,感觉自己正逐渐向“脑腐”靠拢——下班回家,经常一刷手机就是好几个小时,浏览的大都是毫无营养的内容,看完后又觉得空虚、疲惫。

孙桂珍:碎片化信息正悄然瓦解人类认知根基。当大脑被短视频、社交媒体的即时刺激驯化为多任务处理器,注意力溃散——工作时消息弹窗不断切割专注力,阅读长文时手指总想跳转下一页,深度思考沦为奢侈品。低质内容构建的认知速食体系,让知识体系支离破碎:人们困在短视频的3秒逻辑里,面对复杂问题只剩碎片拼凑的错觉,判断力与创造力随之钝化。更危险的是情感与社交的双重失能。过度依赖虚拟情感投喂者在现实关系中常陷入情感失语症,难以感知他人的情绪温度;青少年沉迷屏幕社交,面对面交流时眼神闪躲、语言匮乏。

魏文静:我们先要澄清对知识学习的误解。网上有些知识看似有道理,但其实是支离破碎、不成体系的信息。这些碎片化信息如同散落的碎钻,看似光芒闪烁,却难以构建起系统的知识体系。作为成年人,我们的学习路径应该是实践导向的,遇到问题及时探索解决方法,或者边做边学。真正的知识是有框架、有体系的,需要与生活、工作相结合,甚至用实践倒逼理论。

黄敏菲:对“脑腐”现象是需要保持警惕的。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每天接触海量的碎片化内容,算法推荐技术进一步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如果爱刷短视频,就会发现,搜索过某个关键词或点赞过某类型博主、视频后,平台会一直推送同类型内容,导致我们长期接触同质化信息。长期浏览低质内容,可能导致我们习惯了浅层思维,深度思考能力退化,难以进行逻辑分析和创新思考,不良内容甚至可能引发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过度依赖虚拟社交,有时还会削弱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些人在网上非常活跃,但在现实中缺乏深度沟通能力,甚至出现社交恐惧。

孙桂珍:脑科学实验显示,长期浸泡在碎片化信息中,大脑会形成“多巴胺-皮质醇”的恶性循环。短视频的3秒黄金法则、信息流的无限下拉设计,本质上是对人类注意力系统的精准劫持。神经影像显示,频繁切换任务时,负责深度思考的前额叶皮层会进入节能模式,掌管即时满足的边缘系统则持续亢奋——这解释了为何我们能在1.5倍速中刷完整部剧集,却读不完一篇3000字的深度报道。更隐秘的危机在于“神经元用进废退”的铁律。当负责浏览、点赞、滑动的神经通路被反复强化,支撑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的突触连接会悄然退化。这不仅是效率的损失,更是认知维度的坍缩——我们逐渐丧失了沉浸阅读的能力、延迟满足的耐心,甚至共情他人的神经敏感性。

魏文静:“脑腐”恐慌,是对我们过度沉溺数字世界、向多巴胺成瘾妥协的警醒。这与抽烟、喝酒等成瘾行为无异,都是自我控制力的丧失。面对这一困境,仅仅呼吁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多运动、多参加线下活动是不够的,因为成瘾者往往难以自我摆脱。我们需要因势利导,寻找更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黄敏菲:“脑腐”现象需要辩证看待,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过度恐慌。我们可以做一些小改变,例如放下手机,学习某项运动,或者看看实体书;也可以定期审视摄入信息的质量,防止被动接受碎片化内容。工作或学习时,主动屏蔽电子产品的干扰,提高效率。上网浏览信息时,主动筛选优质内容,如优先阅读深度报道、学术文章等。同时,多参与一些有意义的讨论,通过思想的碰撞激发创新思维。我们还要主动拓展信息的来源,通过多样的社交媒体获取外界信息,打破信息茧房。

魏文静:要改变“脑腐”状态,不能单纯依赖意志力对抗惰性。相反,应该顺应本能,与之和平共处。比如,无法停止刷剧,可以从看电视剧转移到阅读新闻,或者去淘宝逛逛,通过不同内容的切换作为缓冲来逐渐放下手机。线上线下的同类型替换也是个好办法,比如,我以前喜欢在线上看服饰相关的内容,现在转移到现实中观察别人的穿搭,从中得到灵感。我们还可以尝试做“内容补完”的练习,比如看电视剧或小说时主动猜剧情发展,猜对的次数增多,这些内容对我们的吸引力就下降了。

孙桂珍:如何调整?首先,把控时间。每天设一两小时的“无屏时段”,以深度阅读、手工创作替代碎片信息;关闭非必要通知,主动选择学术论文、经典文学等“高认知负荷”内容,训练对标题党、情绪化言论的免疫力。其次,尝试“具身重构”。比如通过纸笔记录、自然观察激活神经连接,定期“数字排毒”;每天进行30分钟触觉活动(如园艺、烹饪),修复感知力;参与线下社群,重建共情力。

魏文静:暂时屏蔽某个感官,也是摆脱“脑腐”的有效途径。工作或学习时不妨戴上消音耳塞,可以显著提升专注力,降低去拿手机的概率。看视频时不妨关掉声音,既满足了刷剧的欲望,又降低了诱惑力,更容易放下手机。这些逐步戒断、屏蔽感官的方式是有一定效果的,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

黄敏菲:保持独立思考很重要,不管在什么时代,都会有纷杂的信息,重要的是要学会与它们共处,做大脑的主人!

■网友围观

@Gargantua:现在,收藏夹里的内容,我每天都会翻出来,手抄入脑,温故而知新。

@沉语络言:互联网是工具,用好它的同时,要谨防科技降智。

@OGa辉:最近重拾跑步的习惯,感觉自己的“脑腐”程度有所减弱。

@必胜客:意识到自己不爱思考时,我就去阅读逻辑学、刑侦学方面的书籍,去玩“剧本杀”“密室逃脱”,让自己的大脑在玩乐的过程中思考,有理有据地阐明自己的判断。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