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姚西北绿豆烧:古法酿造 守护醇香

2025-11-20 10:18 来源: 姚界客户端 记者 赵晓晨
分享

在泗门镇夹塘村,秦农家庭农场的空气里浸着一层薄薄的、持久的酒香,如同一种无声的邀请。57岁的秦国相站在排列整齐的发酵大缸间,俯身掀开覆盖的塑料布,用铲子翻动着缸内正在“呼吸”的粮食。空气中有带着温度的酒醅气息,那是高粱、小麦与时间初步对话的味道,这是一种需要俯身才能闻到的真实。

秦国相与他酿造的酒。 记者 赵晓晨摄

“从我曾祖父开始,家里就有酿酒的传统。”秦国相说话时,手上的动作并没停。那是一种深植于家族脉络中的本能。他的童年记忆,是由蒸汽、酒曲和长辈的背影构成的。他跟在父亲身后,像一个小小的学徒,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去感知温度。手艺的传承,在那个年代,并非系统的教学,而是一种日复一日的浸染,最终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16岁,他带着这身“家底”外出学艺;20岁,他已熟练掌握了多种酒类酿造技术;21岁,他成了古法酿造技术的传播者,远赴山东传授技艺。这些经历拓宽了他的视野,却也让他更加明晰自己的根脉。外面的世界很广阔,但最终牵绊他的,还是家中那一缕独特的醇香。

在秦国相酿造的酒中,绿豆烧是他的挚爱,也是极致追求的体现。“一颗绿豆到一滴酒,至少要整整两年。”他语气平静,仿佛在陈述一个再自然不过的事实。精选北方绿豆,经过煮豆、下曲、有氧发酵,继而转入至少10个月的厌氧发酵。蒸馏出的新酒,性子烈而燥,还需在陶坛中静默存放一年,才能褪去火气,变得醇和。

这是一个近乎苛刻的过程。时间,是其中最昂贵、也最无法妥协的原料。客户再馋,也得等。一斤绿豆,最终只能得到二两半酒,这是时间的减法,也是风味的加法。“酒好,才经得起等待。”秦国相的笑容里有种朴素的自信。这份等待,隔绝了浮躁,也筛选出了真正的知味者。

他的坚守,并非墨守成规地复刻过去。在坚守传统风味精髓的前提下,他悄然进行着设备与工艺的革新。

柴火灶被更易精准控温的煤气灶替代,传统的木桶被密封性更佳的304不锈钢夹层锅取代。“成本是上去了,但酒的品质更稳定了。”他的目的纯粹而坚定:为了更好。这种“变”,恰恰是为了“不变”——让那份古法传承的风味,能以更完美的状态抵达今天。

秘方,仍在那些遵循古法自制的酒药里,野生辣蓼草被手工揉入米粉中,依靠的是代代相传的经验。他捧出自酿的米酒,酒液微黄,略有浊感,却散发着纯粹而复杂的糯米香与酒曲香。“传统就是这样,看起来不那么清亮,但味道是正的。”这是一种对工业化“清澈完美”的无声对抗,他守护的,正是这种有温度的“不完美”。

如今,他的儿子也开始在酒缸间穿梭,学习观察微生物作用的细微痕迹。秦国相在一旁指导,话语不多,但句句关键。他将这项事业交给年轻人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

“这项手艺还是要交给年轻人,才能慢慢传承下去。”他说,这份传承,比酿造绿豆烧更需要耐心。

在姚西北,绿豆烧早已超越了一杯酒的范畴,它是地方风土的结晶,也是一种流动的文化记忆。站在农场里,秦国相像是一个与时代流速稍有不同的坐标。在这个追求即时满足的世界,他固执地扮演着“时间保管员”的角色,用一缸缸等待成熟的酒告诉人们:有些珍贵之物,无法加速,唯有交付于时光。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