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乡村能人|虞建辉:在稻作文明起源地耕耘未来

2025-11-20 10:09 来源: 姚界客户端 记者 陈福良
分享

站在田埂上,虞建辉眯起眼,推了推鼻梁上那副厚重的眼镜,他将这片400亩的土地看得真切——哪里稻穗低垂,哪里荷花初绽,哪里鱼儿嬉戏,都在他心中自成画卷。

虞建辉在察看粘虫板使用效果。 记者 陈福良摄

黝黑的脸庞、粗糙的掌心、微微谢顶的额头——这位47岁的中年人,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沧桑许多。可当他走进田野,俯身轻抚稻穗时,眼里的光芒竟无比炽烈。

2017年,怀揣着对土地的深情与创业梦想,虞建辉带着30余万元积蓄,从鄞州区首南街道来到被誉为七千年稻作文明起源地的河姆渡镇。在这片孕育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土地上,他在小泾浦、罗江、芦山寺三个村流转了近400亩耕地,成立了余姚市老虞蔬菜种植场。

早稻、晚稻、莲藕、鱼腥草……不同作物在田块间轮番登场,宛如一场永不谢幕的绿色交响乐。

最令人称奇的,是那110余亩“稻鱼共生”田。每年四五月份,鱼苗先在沟渠中暂养。待水稻发芽或移栽后,大水漫灌之时,鱼儿便顺着水流,欢快地游入广阔的稻田,开启它们的“工作”之旅。

“这些鱼可是最称职的田间管理员。”虞建辉蹲下身,轻轻搅动水面。一尾草鱼应声跃起,接着又“啪”地落回水中。“它们取食害虫与杂草,游动时为水稻松根,排泄物还是上好的有机肥。”

这种源自古老农耕智慧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让农药使用大幅减少。更神奇的是,待到水稻需要排水搁田时,这些“聪明”的鱼儿会自觉地洄游至沟渠,仿佛与农人有着千年的约定。

“我们这里的鱼吃稻田虫长大,基本不额外投喂饲料,是真正的原生态产品。”虞建辉的语气中满是自豪。这种近乎野生的养殖方式,确保了鱼类肉质的紧实与鲜美。从投放到收获,周期约需一年,除每亩水稻约有1000元稳定收入外,每亩生态鱼还可额外创造约2000元收入。

然而,虞建辉的抱负远不止于此。三年前,望着丰收的莲藕,一个创新的念头在他心中萌发:“能不能用莲藕酿酒?”

此后,虞建辉开始了新的探索。他四处请教酿酒专家,在简陋的工棚里反复试验。蒸煮、发酵、蒸馏……失败了多少次,连他自己也数不清。工棚里时常飘出或酸或焦的气味,邻居们都笑他异想天开。

直到某个清晨,一股清冽醇厚的酒香终于弥漫开来——莲藕高度酒酿制成功了。

“品质佳,口感好。”虞建辉小心翼翼地握着晶莹的酒瓶,像捧着新生儿。如今,他正积极向市场监管等部门申请食品安全认证和商标,希望让这缕酒香飘出田野,走上更多消费者的餐桌。“农业不该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还要拥抱创新,拓展边界。”他说。

在经营中,虞建辉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有人劝他改种经济效益更高的作物,他总是摇摇头:“粮食是根本,这个底线不能丢。”

在虞建辉看来,单季稻全数交售粮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莲藕花开时吸引游客,是带动乡村旅游的情怀;而稻鱼共生和莲藕酿酒,则是对农业未来的探索。

夕阳西下,虞建辉独自巡视着稻田。余晖给他的身影镀上金边,远远望去,竟与这片土地浑然一体。今后,他计划扩大稻鱼共生规模,完善莲藕酒产业链,还打算尝试电商销售,让更多人品尝到生态农产品的独特风味。

“土地从不辜负人。”抚摸着沉甸甸的稻穗,他笑得坦然,“你对她用心,她必以丰收相报。”

在这位农人身上,传统与现代、坚守与创新奇妙地交融。他不仅培育出了优质的稻藕鱼鲜,更耕耘着一个关于农业未来的梦想——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生态与效益可以兼得,艰辛与乐趣能够并存。而这,正是新时代农民最动人的模样。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