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乡村能人 | 烧酒匠周登龙:醇香背后的坚守与传承

2025-11-06 09:35 来源: 姚界客户端 记者 赵晓晨
分享

走进泗门镇万圣村,秋雨带着几分湿润与清新,辣蓼草在细雨中更显葱郁,仿佛在低语着这里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位手艺人,他以一坛坛纯粮烧酒,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守护着那份即将被遗忘的传统——他就是周登龙,一位年过六旬却依旧活跃在乡村的烧酒匠。

周登龙正在整理烧酒工具。 记者 赵晓晨摄

“老周,今天又来烧酒了啊?”相公潭村村民张大爷远远地打着招呼。周登龙笑着回应,手里忙着整理他的“老朋友”——那套伴随了他几十年的乡村烧酒工具,每一件都透着岁月的痕迹。

“是啊,老张,这几家人凑在一起,让我帮忙烧点酒,自家喝的,图个放心。”周登龙的话语中带着几分自豪,这份自豪源自他对烧酒制作技艺的热爱与执着。

说起周登龙的烧酒技艺,不得不提他们家的手艺传承历史。从他的爷爷奶奶开始,烧酒就成了这个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父亲继承了这门手艺,并请来了上虞的一位老师傅进行改良,使得周家制作的烧酒更加醇厚、香气四溢。后来,这份手艺又传到了周登龙的手中,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手艺,更将其发扬光大。

走进委托人家中,周登龙开始了他的“表演”。他先是仔细检查高粱的质量,确保每一粒都饱满、无杂质。随后,他熟练地将高粱放入蒸锅中,开始蒸煮。“蒸高粱可是个技术活,火候大了容易焦,火候小了又蒸不熟。”周登龙一边操作,一边向围观的村民解释着。

蒸煮好的高粱散发着诱人的甜香,周登龙小心翼翼地将其取出,放凉至适宜的温度后,开始拌入酒曲。“这酒曲啊,是用我家院子前的辣蓼草做的,草本酒曲,给酒添了一股子植物香。”他边说边拌,动作熟练而迅速。

接下来的半个月,是发酵的关键时期。周登龙几乎每天都会去委托人家中查看发酵情况,确保一切顺利进行。“发酵是制酒的灵魂,得时刻盯着,不能有丝毫马虎。”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这份手艺的敬畏与尊重。

终于,来到了最后一步——烧酒。炉灶、锅具、木甑……一切准备就绪,周登龙开始了其“火的艺术”。他站在炉具旁,双眼紧紧盯着火焰,手中的木铲不时搅拌着锅中的酒醅,以确保受热均匀。

“烧酒啊,火候的控制最为关键。大了,酒会变苦;小了,又出不了酒。”周登龙一边操作,一边向身旁的徒弟传授着经验。随着温度的升高,酒液开始从木甑中缓缓流出,滴滴香醇,令人陶醉。

“看,这酒色清亮,香气扑鼻,度数大约在50度左右,正是咱们老百姓喜欢的纯粮烧酒。”周登龙捧起一杯新烧制的酒,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尽管已年过六旬,且刚做过大手术,身体状况不如从前,但周登龙依然坚守在乡村里,为有需要的村民提供烧酒服务。“一次用两千多公斤高粱算少的,都是几家人凑在一起烧的,乡里乡亲的,能帮就帮。”

几十年来,周登龙用他的匠心与坚守,守护着那份即将被遗忘的传统——纯粮烧酒制作技艺。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门手艺的魅力与价值。“只要我还走得动,就会一直烧下去。”周登龙的话语坚定而有力。在他的心中,烧酒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