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户万灯”:点亮一盏灯,共享一群人,照亮一条路!
10月26日下午1点,凉山州昭觉县的平均气温不到10摄氏度,家住谷曲镇瓦洛乌村的彝族小伙阿苦土古惹在寒风中骑了30多分钟的电动车匆匆赶到县里,参加新一期“千户万灯・成长计划”凉山州乡村低压电工职业技能培训(昭觉班)。

“这几年村里常有一些机械操作之类的免费技能培训,身边人陆续学了一些本领。9月份听说有这个能学电工技术的公益培训,我当时就决定报名。”阿苦土古惹的语气中满是期待。
当天,和他一起入学的共有24名学员,都来自当地的残疾或困难家庭。
从受助到自强、从照亮生活到点亮人生,一项始于东海之滨的公益计划,为大凉山深处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

“千户万灯”的故事始于2015年,这是一项旨在帮助困难家庭改善室内照明条件的公益活动,由“时代楷模”、国网浙江电力社区经理钱海军发起。十年间,志愿团队的足迹行程超过27万公里,服务7万余人、改造老旧电气线路8000余户、发动志愿者4.5万余人次。
2021年,随着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的号角吹响,宁波市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们,带着他们的公益计划走进了凉山州。项目初期名为“千户万灯・照亮计划”,专注于为当地困难家庭改造老旧电气线路,解决最急迫的用电安全问题。截至目前已有超1100户困难家庭因此受益。
一盏盏灯被点亮后,钱海军和他的志愿团队又开始考虑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用电安全问题,需要给当地培养一支本土的电工队伍,有没有可能将受助者培养成助人者呢?
就这样,“千户万灯・成长计划”应运而生。去年,首批学员顺利毕业。
来自昭觉邻县布拖的彝族小伙吉子友伍是“照亮计划”落地大凉山的第一批受助者,去年也成了“成长计划”的首批学员。
这个曾经连电气基础知识都不懂的小伙,在钱师傅手把手带教下,虽历经曲折,终学得了一手电工技术。如今。他俨然已成为一名“老师傅”,带着两个徒弟奔走在布拖县的村寨,为困难家庭检修电路。
包括吉子友伍在内,从“成长计划”中走出的首批15名学员,如今已接过接力棒,成为守护家乡用电安全的核心力量。

从“学会技能”到“服务乡邻”,一种共享模式激活乡村
当学员们亲手设计的电路被接通、灯泡瞬间点亮时,教室里充满了惊叹声与欢呼声……市供电公司的沈军,曾在去年的“千户万灯・成长计划”培训班上担任授课老师,当时培训班上的这一幕,他至今记忆犹新。
“那不仅是点亮了一盏灯,更是点亮了他们眼中的光,点亮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沈军动情地说,“这些零基础的学员,如今已成长为能独当一面、守护家乡用电安全的专业人才,这种成就感无与伦比。”
这批持证上岗的“电力明白人”,精准解决了偏远乡村“专业电工稀缺”的痛点,不仅满足了应急管理部门对安全用电、规范作业的要求,更成为了激活乡村电力服务的“毛细血管”。
沈军向记者介绍,今年我市率先探索“共享电工”模式,旨在破解乡村地区普遍存在的“找专业电工难、解决问题慢、专项服务贵”三大难题。
张翔是余姚“共享电工联盟”的一员。获证后他如今不仅能够轻松解决自家电路障问题,还常为周边家庭排查隐患、处理故障。
“能用自己掌握的技能帮大家消除安全隐患,倍有成就感。”张翔表示,这份技能,不仅照亮了他的生活,更让他有能力帮助他人。他主动加入了泗门镇后塘河社区的志愿服务队,为乡亲们排忧解难,还开始承接一些小型电力维修项目,增加了经济收入。
“共享电工”模式的核心在于打造一个“政府主导、供电支撑、社会多方协同”的联盟,通过“共育、共治、共享”机制,将分散在各地的电工资源有效整合起来,由专业机构进行“共育”,确保技能达标;纳入统一平台进行“共治”,规范服务标准;最终实现资源的“共享”,让村民能快速、便捷、低成本地找到身边的电工。
目前,我市正在泗门镇开展试点,已成功培育了40名“共享电工”,他们如同流动的“电力急诊医生”,高效响应村民们的各类用电需求,成为了守护村民美好生活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此次培训后期计划推动建立“1+1+N”的立体带教体系,由专业培训机构承办,宁波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余姚大城小爱电力公益服务中心的资深电工与考取低压电工特种作业证的学员结对,定期开展实操训练与经验分享,促进东部先进技术与西部本土经验的深度融合。
如今,“共享电工”这一电工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实践,在东西部协作中形成了一个奇妙的循环:东部成熟的“共享电工”经验,为西部的乡村电力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而西部乡村电工的“成长”为“共享电工”模式的可行性进一步提供了有力印证。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一条协作之路走深走实
昭觉地处大凉山腹地,长期以来,受限于自然条件与产业结构,当地群众就业门路窄、技能培训少,乡村振兴亟需注入新的动能。
2021年6月,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的春风吹进大凉山,余姚市与昭觉县正式签订结对帮扶协议,一批批余姚干部、专家、志愿者跨越山海,扎根昭觉,把东部的理念、技术与资源,融入西部的发展脉络中。
“千户万灯”计划正是这一协作的生动缩影——从最初为困难家庭“点亮一盏灯”,到如今培养乡村电工“共享一群人”“照亮一条路”,它见证了帮扶逻辑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深刻转变,而这些从“成长计划”中走出的学员,即将接过接力棒,成为守护家乡用电安全的核心力量。
来自四开镇衣里木村低保家庭的21岁女孩郑沙明是目前唯一的女学员,一头利落的马尾,坐在教室里格外显眼。
郑沙明原本的人生目标是考上大专,学习护理技能,将来做一名护士,但母亲因病离世、家庭经济窘迫的现实,让她不得不放弃这个念头。这次她是带着为家庭分忧的迫切心情来报名学习的。郑沙明坦言自己此前对“电”几乎一无所知。“我一定要学好这门技能,凭一技之长找一份好工作,让家里的日子好过一点。”郑沙明的想法朴实而坚定。
学员中,有一位年过五旬、腿脚不便的男子,家住五十公里外,是村里的干部当天一大早特地送他来培训的。“学好了这个技能,我就能在家附近干些活,把日子过好。”说这话时,他眼里闪着光。
学员中还有一个脸庞稚嫩的十九岁小伙,之前在广东的电子厂打工。“流水线上的工作单调而机械,让我看不到希望。”他坦言,“现在想明白了,靠力气吃饭,不如靠技术立身。”得知家乡的电工培训班开班,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学好这门技能后,我想在家附近找份工作,把根扎在家乡,陪伴在父母身边。”小伙子的选择,代表着新一代凉山青年对未来新的可能性的一种预期,他们不再将外出打工视为唯一出路,而是希望通过学习知识和技术,亲手建设自己的家乡。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场跨越万水千山的携手,不仅传递了光明与技术,还铺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而昭觉百姓的日子,也正如渐次点亮的灯火,正在越过越亮堂、越来越红火。
编辑、一审:李宇轩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