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夜市里的 “车轮饼微光”:聋哑摊主徐焕权的双手人生

2025-10-27 18:45 来源: 姚界客户端 记者 张雯
分享

傍晚五点的慧聪家电城两岸夜市,人声渐沸,食物的香气在晚风里打转。在其中一个摊位前,总能看到一个低头忙碌的身影——他双手翻飞,将调好的面糊倒入模具,再舀一勺绵密的红豆沙,动作娴熟。与顾客的交流,依赖于一块写着价目表的牌子,顾客指出想吃的口味,自主付钱后,他便将标注味道的包装袋夹在车顶悬下来架子上等待排单。他是徐焕权,一位聋哑人,也是这个夜市里小有名气的 “车轮饼摊主”。

徐焕权(左)与妻子

第一次见他时,我拿着采访本有些无措,不知该用写字对话,还是用“说”。他个子挺高,被问到问题时会微微低头,耳尖泛红,像个害羞的学生。“他能大致读懂你的唇形。”妈妈朱建芬充当着“翻译员”,而徐焕权则配合着手机里的 AI 字幕——他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文字,偶尔用手语比划出关键词。

时间倒回 1988 年,九垒山村的徐家迎来了一个男婴,便是徐焕权。起初一切正常,一周岁不到的他已经能牙牙学语,然而,一场高烧后,在农村保健所的治疗,让他永远地失去了听力。诊断结果是“高频性耳聋”。那一年,他才20个月大,命运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后来,徐焕权去了康复中心,再到宁波中专读服装专业,毕业后在工厂做过模具,一个月只能挣一千多块钱。而真正与车轮饼结缘,是四五年前的事。徐焕权看着街头的小吃摊,琢磨着“自己也能做”——他没学过手艺,就跟着网上的教程练,馅料配比、火候控制,全靠一次次试错。

如今,每天清晨 8 点多,他家的厨房就热闹起来:两个高压锅并排冒着热气,一锅煮红豆,一锅炖紫薯芋艿,巧克力、布丁、黑米的馅料要分装整齐,忙到中午才能歇口气。出摊前,他还要揉面糊、刷模具油,每一步都不敢怠慢。

徐焕权右耳其实能听到一点声音,但尖锐的声响会让他害怕,久而久之便习惯了 “不听”。他几乎不跟人主动沟通,却能看懂妈妈的口型,连 “骂他” 都听得懂 ——朱建芬笑着解释,其实是舍不得骂,不过是偶尔提醒他 “别太累”。

“以前他总去华联、五彩城门口摆摊,看到有活动就去,从下午两点半卖到五点半,差不多能卖 400、500 块钱。” 朱建芬介绍道,有时还没出摊,家里就收到了十几单客户订单。过年不出摊时,徐焕权会帮开家宴的表哥切菜,手上闲不住,心里也踏实。

聊到未来,徐焕权说想买辆汽车,考个驾驶证,这样出摊不用再骑三轮车,刮风下雨也方便些。至于更远的打算,他没多想,只觉得 “能靠自己的双手双脚劳动就很好”,语气里没有抱怨,只有对当下生活的满足。他以前喜欢打球、下棋,现在虽然忙,偶尔也会和朋友玩一会儿,日子简单却有滋味,一年下来能挣十几万,够养家,也够支撑自己的小愿望。

傍晚十点,徐焕权开始收摊。夜市柜台擦得干干净净,模具里的余温还没散,他把东西一件件搬上三轮车,动作麻利。灯光落在他身上,把影子拉得很长,路过的行人跟他打招呼,他会笑着点头,虽然听不见问候,却能读懂那份善意。

月色中,徐焕权的车轮饼摊不算起眼,却像一盏小小的灯,亮在烟火气里。他用双手揉碎了无声世界的艰难,也揉出了甜香软糯的生活——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藏着动人的坚持:平凡人靠努力过日子的样子,本身就闪闪发光。

编辑、一审:鲍飘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