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视点|网络“烂梗”风行校园,如何破?

插图 邵天骊
■新闻回顾
近日,重庆一名班主任严词制止学生用“唐人”一词嘲讽他人的新闻引发关注。学生从网上习得此梗,却不知其背后是对唐氏综合征患者的严重冒犯。班主任一句“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的教诲,不仅点醒了学生,更向社会抛出了一个沉重课题:当网络“烂梗”肆意狂欢,甚至在校园里广泛传播,诸如“唐人”“你个老六”等词语在学生中盛行,成为部分学生的口头禅时,我们该如何守护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莫让其侵蚀纯真的童心?
■嘉宾发言
郑玉芬:青少年追求新鲜事物,家长、老师听不懂的网络语言满足了他们彼此之间加密通话的社交需求,因此,网络“热梗”受到他们的追捧。但青少年心智还不成熟,出于好奇、好玩等原因来者不拒,对“烂梗”的含义等缺乏准确判断和清晰认知。我深感忧虑:网络“烂梗”不仅严重冲击青少年对于语言的规范使用,更会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侵蚀。
陈雪媛:如何守护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是值得探讨并且需要我们切实去做的实事、要事、紧迫事。学校当好“第一课堂”的引路人,家庭做好“第一港湾”的守护者,网络平台扛起“第一关口”的责任,社会织密“第一防线”的网络……但采取再多的措施,也不可能屏蔽一切有可能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网络社会,信息发达,谁都无法预料孩子会接触到怎样的信息,这些信息会对他们产生怎样的影响。
李燕翁:有人说,孩子喜欢“热梗”。根据“热梗”造的词,他们觉得好玩,和同学嘻嘻哈哈地说出来,代表自己跟上了潮流。等到将来,他们回忆起来,也算是一种童年回忆。但事实上,孩子们身边流行着不少“烂梗”,而“烂梗”的危害远比想象中要大得多,有些梗低俗、暴力,甚至拿悲剧开玩笑、把伤痛当段子。孩子心智尚不成熟,很容易被这些“毒梗”带偏三观,甚至成为滋生极端暴力行为的温床。
郑玉芬:在“烂梗”的影响下,青少年会选择简单化、娱乐化的词语表达感受,继而放弃深度思考的过程,长此以往,会削弱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鉴赏能力。校园风行网络“烂梗”并非小事,会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是非观。明明对他人造成了伤害,却以为自己只是在玩“梗”,这种语言的“越界”会消磨青少年的道德感、同理心,甚至诱发语言暴力、校园欺凌。
李燕翁:6岁至15岁正是孩子辨是非、立三观的关键期。任由孩子沉迷,其代价,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承受不起。更有孩子为了好玩、彰显个性,把“烂梗”写进作文、写到考卷上,这种沉迷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业。另外,不少“烂梗”是情绪化、标签化的表达。孩子用多了,不仅会出现“思维变懒”的不良结果,丢失思考力、判断力,语言表达也会变得单调甚至贫瘠。
陈雪媛:让教育唤醒每个孩子的良知,让他们本心自有的光明,为自己的精神世界筑起一道牢固的防线。我带的班级里,孩子们都是随迁子女,父母没有太多时间去关心他们的精神成长。听到他们口中的“你个老六”“唐人”等词语,我并没有责怪他们,而是跟他们探讨成长的意义。来学校是做什么的?学习!通过学习,把自己变得有知识、有文化、有素养。怎么做?除了学习教材里的知识,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觉察自己,自己判断自己的言行是否合宜。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不用说,他们知道是错的,不该做。还有一些,他们其实不知道对错,觉得好玩才做,比如这些流行的词语、口头禅。当你没有任何评判,而是在理解、包容和关心他们的基础上,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们便很自然地接受,慢慢就不讲了。
郑玉芬:营造什么样的语言环境,这道考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作答。中小学校要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原则,帮助中小学生正确认识语言规范的重要性;加强中小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网络语言;注重中小学生道德思想和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清晰的道德观、文化观、价值观,提高辨是非、明美丑的能力,自觉抵御不良网络文化的侵蚀。
陈雪媛:我们学校这几年尝试的阳明心学中的“致良知”应该是不错的方法。知道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言行文明,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这是大家基本上都能判断的。这一判断取决于人所共有的“良知”。只是,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干扰,导致遇到具体事情的时候“良知”会被遮蔽,明明知道却不能做到。所以,我们在学校里教孩子“致良知”,依从“良知”的判断,让自己知道就去做到——“推”着自己把该做的做成,受到不良影响的时候把自己“拉”回来。
郑玉芬: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语言之美,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帮助他们提升语言审美品位;通过生动的案例教学和互动讨论,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他们的“鉴梗”能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语言环境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语言习惯。家长要摒弃“手机带娃”的惰性思维,及时纠正孩子不恰当的玩梗、接梗行为。
李燕翁: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语言。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如此发达,孩子会接触到各种网络“烂梗”也是必然的。父母可以为孩子筑起一道防线,多陪孩子聊天,提高他们的表达质量,还可以陪孩子一起读世界经典名著,用高品质的阅读内容去净化低级腐朽的语言。孩子的语言品位提高了,自然有能力识别、屏蔽毒语言,远离毒思想。孩子会逐步意识到,这个世界是多元化的,有更多有意义的事等待他们去发现、去挖掘。
陈雪媛:无论是做作业、上课,还是吃饭、玩耍,我们利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教孩子练习,让他们用自己心中的“良知”判断,对的就“推”着自己去做,不对的就把自己“拉”回来,努力让自己“知行合一”。不知不觉,他们进入了自己的成长节奏,面对不良影响的时候,会给自己树起一道防线,实现精神世界的自我守护。
郑玉芬:网络平台要完善内容审核机制,特别是加强对直播、弹幕、短视频等“烂梗”重灾区的监管,借助算法和大数据优化内容推荐,精准推送积极健康、正能量的优质内容,营造崇尚理性、尊重包容的文化氛围,让青少年在丰饶的精神土壤中获得抵御芜杂的免疫力。
李燕翁:不必视“热梗”为猛虎。更多的时候,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如何科学地接纳“热梗”,“烂梗”“毒梗”是要杜绝的,但那些有趣无害的“热梗”偶尔运用一下也无伤大雅,让孩子注意“度”的把握就可以了。
郑玉芬:净化校园语言环境,守护的不仅是青少年的纯真与尊严,更是社会的文明底线。当每位教育者都敢于对“烂梗”亮剑,善于化危机为教育契机,家庭、学校与社会方能形成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共同营造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
■网友围观
@演我上班:任何人都应该对网络“烂梗”明确说“不”,倡导和鼓励规范、健康用语。
@熊熊妈:抵制网络“烂梗”进校园,不能只有个案矫正。我们要创造健康的网络流行语,创作更多契合青少年审美的文化产品,鼓励青少年发展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培养深度阅读的习惯,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分辨优劣、美丑、善恶。
编辑、一审:黄庐锦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