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新闻纵深|科技扎根乡土 智慧赋能沃野 科技小院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2025-10-21 09:43 来源: 姚界客户端 记者 马纯菲
分享

科技创新,正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关键引擎。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深入农业农村。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要求“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作为连接科研与农业生产实践的创新平台,科技小院正逐步展现其在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显著作用。

近日,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公布《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的批复》。在全国新获批的285家科技小院中,浙江余姚石斛科技小院成功入选(全省共8家入选)。截至目前,我市共建成三家科技小院,分别是余姚稻麦科技小院、余姚茶叶科技小院和余姚石斛科技小院。这一成果,标志着余姚市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

近年来,我市立足产业实际,统筹推进稻麦、茶叶、石斛等科技小院建设,搭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平台,通过强化技术转化、人才引育和产业转型,加快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让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

科技驱动:让田间地头结满“科技果”

日前,走进余姚稻麦科技小院,只见科研团队正对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实时跟踪作物长势。这片看似普通的稻田,却是科技创新落地的前沿阵地。

余姚稻麦科技小院全景

余姚稻麦科技小院位于牟山镇青港村的市科态农场,是一家集稻麦种植、加工、销售及农机服务为一体的家庭农场。自2023年4月成立以来,该小院依托浙江大学和省、市科协等多方力量,围绕稻麦种植开展了一系列前瞻性和实用性试验示范、项目实施,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截至目前,该小院已累计开展国内外305个大麦品种试种品鉴,实施水稻及大小麦品比、水稻恶苗病防控、大麦除草剂、小麦赤霉病药剂筛选等试验20余个,筛选出一批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和高效种植技术。在本地推广后,平均亩产量提高10%以上,为农业稳产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全市范围内,科技小院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头堡”。围绕本地主导产业,我市强化高校科研对接机制,引入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单位的科研力量,集中攻关农业生产关键环节中的技术瓶颈。彩色茶树育种、水稻新品种评比、石斛抗逆性实验等项目相继开展,科研成果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农田的快速转化。目前,全市已建成的3家科技小院有实验田10处、示范区150亩,技术辐射面积超过2200亩。

以余姚茶叶科技小院为例,科研团队将传统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利用基因编辑、杂交育种等手段,先后培育出30余个具有独特香型和优良品质的茶树新品种,部分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及宁波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黄金芽茶叶项目实现年产值1800万元,成为科技带动农业增效的典型案例。而在余姚石斛科技小院,科研团队深入研究铁皮石斛核心功效的生物学机制及功能因子,挖掘新保健功能,为阐释铁皮石斛的优势特色及推广产品提供基础。同时,该小院打造大规模铁皮石斛产业基地,自主培育完成铁皮石斛抗逆性及成活率、产量较高的“健九鹤1、2、3号”品种,产品年总产值达7000万元。

科技创新的深入应用,使余姚农业从传统种植迈向智慧化、精准化生产,形成了以科研为支撑、以实效为导向的现代农业体系。

人才引领:让科技力量常驻“田间课堂”

在余姚石斛科技小院的组培室里,显微镜下的铁皮石斛幼苗一片生机盎然。来自浙江农林大学的研究生们正在观察其根系发育情况。

近年来,余姚石斛科技小院依托浙江农林大学,组建了以教授、副研究员为主体的导师团队,吸引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加入,形成了庞大的技术团队,并设有各类功能区,为研究人员提供科研与生活一体化环境,形成了集研究、培训、推广于一体的“科技人才生态圈”。

市科协专家来到稻麦科技小院现场指导

“以前全靠自己摸索,如今有专业老师指导,产量上去了,干劲更足了。”泗门镇的农户告诉记者,通过科技小院的帮扶,石斛产业带动周边1250亩土地流转,农户收入显著提升。

同时,余姚石斛科技小院还设立了铁皮石斛保护工作室、石斛文化产业促进会办公室、博士创新工作室等科研平台,配备组培室、种植基地、研发中心、健康小屋等设施,为科研与培训提供了良好条件,并通过组织学术交流、开展专题培训、小规模实验示范等形式,推动科研力量向基层延伸,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为推动科技小院可持续发展,我市投入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小院在场地建设、设备购置、项目运行、人才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实现了“小院有田地可试、有设备可使、有人才可用、有成果可出”的建设目标。今年以来,全市新引进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7人,开展各类培训20场,覆盖农民1100余人次。

余姚稻麦科技小院通过邀请专家授课、现场示范、实践操作等方式,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水平。同时,该科技小院还吸引了一批大学生投身农业生产,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余姚茶叶科技小院则以“茶二代”为主体,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吸引高校科研力量加盟,推动传统制茶技艺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其中,小院导师成员李明晋升为正高级职称,项目依托单位总经理张龙杰晋升中级职称,同时,还与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引进了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与茶叶科研项目,凝聚起一批青年茶企传承人返乡创业。从茶山到课堂、从实验室到市场,一支懂科技、懂农业的新型人才队伍正在余姚发展壮大。

“科技小院最大的变化,是让专家常驻田间地头。”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小院让“科技人才只下去一次”变为“科研服务长期在田间”,既解决了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的人才动能。

产业赋能:让科技成果转化为“共富动能”

近日,在泗门镇健九鹤铁皮石斛基地,机器嗡鸣声不绝,一批批石斛鲜条正抓紧包装。车间旁边,一场“镇长带货”的直播正热闹进行。近年来,余姚石斛科技小院与本地企业、共富工坊就石斛培育种植、产品开发等领域开展合作,打造“铁皮石斛+”大健康产业生态圈,让科技成果直达市场。

余姚茶叶科技小院正在生产茶叶

这一模式不仅促成了省、市级研发项目各1个,还新增就业岗位120余个,带动本地农户稳定增收。

在余姚稻麦科技小院,科技创新同样带来了产业变革。该科技小院成为浙江大学大麦繁种基地,集合北仑大麦科技小院,推广大麦种植1000亩,采用“农户-小院-学院”模式,通过院校协调产销,实现农户增产增效,大麦收购价从每公斤2.4元提升至3元,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余姚茶叶科技小院则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依托多彩茶树种质资源开发与新品种选育项目,小院建设了资源保存园、品种试验园、苗圃等完善设施,并将宁波地区茶树种质资源圃纳入市级保护对象,强化资源保护与新品种推广一体推进。科技创新不仅提升了茶叶品质,也推动了余姚茶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与此同时,我市还将科技小院建设与数字经济相结合,积极探索“直播助农”新路径。余姚石斛科技小院建立“健九鹤实习实训基地”,由镇长、主播共同参与直播带货,推动铁皮石斛、葡萄、蜜梨等地标产品走出余姚、走向全国。通过线上宣传与线下展销相结合,进一步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形成了“科技+品牌+电商”的新业态格局。

科技小院的建设,不仅为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更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动力。以科技为引擎,以人才为支撑,以产业为载体,余姚正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现代化路径。

如今,科技小院已成为余姚推进农业强市建设的重要抓手,它不仅是一块科研的试验田,更是一座连接科技与农民的桥梁,一扇通向未来乡村振兴的“智慧之窗”。

“我们要把更多科研院校的力量引入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市科协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拓展科技小院服务半径,推动更多科技资源、科研力量下沉一线,让科研成果更快、更准、更稳地落地生根。同时,我市还将继续完善科技小院运行机制,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加快形成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振兴的良好格局。

照片由市科协提供

编辑、一审:严怡雯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