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幼苗的安心成长——市托育园建园一周年纪实
10月17日下午五点半,天色渐暗,市托育园菠萝班的教室里却暖意融融。刘洛芯小朋友的妈妈匆匆赶到时,女儿正专注地玩着积木,脸上不见一丝因妈妈晚到的焦虑。“看到她这么开心,我悬着的心也放下了。”对这位重返职场不久的母亲而言,每天到托育园接孩子时看到一张笑脸,是她一天中最安心的时刻。
余姚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
这看似寻常的一幕,却是市托育园开园一年来,为众多家庭纾困解忧、为婴幼儿提供温暖守护的生动缩影。自去年10月8日开园,这所年轻的托育园已从萌芽起步,逐步迈入稳健发展阶段,成为了全市婴幼儿安心成长的“第二个家”。
家长写来的感谢信
“及时雨”解家庭燃眉之急
“托育园的出现,不仅切实解决了我们家庭育儿中的一大难题,也让我们感受到社会对育儿支持体系的重现与进步。”这封刘洛芯小朋友的妈妈写给老师的感谢信,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
刘洛芯的妈妈和爸爸都是制造业职工,因家中无人带娃,婚后迟迟不敢要孩子,直到30岁才生下了刘洛芯。孩子出生后,刘洛芯的妈妈不得不牺牲工作全职带娃,“生活和经济压力多多少少带来一些问题”。
刘洛芯的妈妈写来的感谢信
后来,得知市托育园招收一岁半的宝宝,他们果断给孩子报名。“孩子入园后我也重回了岗位,不管是经济压力,还是日常带娃的心情,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刘洛芯的妈妈表示,这不仅是个人困境的突破,更是公共服务对生育焦虑的有效回应。
草莓班成宬小朋友的妈妈也有着类似的感触。在朋友推荐下,夫妻俩将两岁的成宬送进了托育园。孩子的变化让全家惊喜:从“这不让干、那不能干”到回家自主吃饭、自己收拾东西,变得勇敢而独立。
“细心爱”呵护幼苗每步成长
托育,并非简单的看孩子,而是专业、耐心与爱的深度融合。
在这里,成长是具体而微的。从最初的不善言辞,到能清晰喊出老师名字;从生活不能自理,到学会主动表达、尝试自己穿鞋;从害怕量身高称体重,到坦然接受例行检查……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保教人员的悉心引导。
更让家长感动的,是老师们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刘洛芯在一次如厕训练中因一个小意外产生了自卑,排斥上厕所。班级老师及时捕捉到这一心理变化,不仅温暖关怀,还主动与家长联动,一遍遍鼓励孩子,帮助她重建自信。
成宬在午睡时需要一只温暖的胳膊枕着才能入睡,老师便成了她临时的妈妈。这些超越职责本身的细致关怀,真正抚慰了幼小的心灵。
“隐形老师”筑起坚实的后盾
在家长们的口碑中,除了班级的老师,还有两个“隐形”岗位被反复提及——保健医生和值班老师。
“她们都是那种默默付出型的。”刘洛芯的妈妈感慨。保健医生到园后,为每个孩子进行晨检,把好健康第一道关。她不仅科学配比每周营养食谱,更对体质偏弱的孩子给予特别关注,“孩子感冒好了回到托育园,保健医生都会特别关注,还会跟我们家长沟通,叮嘱我们注意孩子最近的饮食。”
值班老师会帮忙偶尔看护那些放学时间已过,还没有被家长接走的孩子。“有时候我们不得已接孩子晚了,但看到孩子在那里开开心心地玩,感觉特别安心。”刘洛芯的妈妈坦言,这份弹性的守护,精准地对接了上班族家长的现实需求,消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信任丰碑”见证一年的砥砺前行
一年时间,市托育园的信任之路,步步坚实。从开园第一期的2个班22名宝宝,发展到如今第三期的6个班113名宝宝;团队成员也从14人壮大至28人。园长袁文和全体员工始终肩负守护婴幼儿成长的使命,在婴幼儿养育照护领域深耕细作。
家长送来的锦旗
这份付出,收获了沉甸甸的认可。开园至今,市托育园累计收到家长赠送的锦旗28面。每一面锦旗,都是家园共育的见证。更让袁文园长动容的,是来自孩子的纯真反馈——每日清晨,宝宝主动挣脱家长怀抱扑向保育师;放学时,许多孩子不愿离园。这里,已成为他们温暖的“第二个家”。
从家长们的感谢信与锦旗,从每一个孩子展露的笑脸,能看到市托育园建园一周年的答卷。它不仅仅是一个照看孩子的场所,更是将鼓励生育从政策口号落到实处的温暖支点,是纾解家庭焦虑、助力幼儿健康起步的安心港湾。这株破土一年的幼苗,正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幸福与未来,在社会的期待与关爱中,茁壮成长。
编辑、一审:严怡雯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