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余姚⑲|大山里的越窑青瓷世界

《余姚日报》版面图

四明山北麓的梁弄镇高南村群峰簇拥,藏着一座私人博物馆——中国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在寂静的小山岙里,这座红墙建筑显得格外神秘。
大山里的越窑青瓷世界
谈及越窑青瓷,可谓是中国青瓷史上的一曲千古绝唱,尤其是越窑烧制的秘色瓷,一度成为千古之谜。“秘色”一说,最早见于唐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东汉至北宋年间,青瓷烧制在余姚、上虞、慈溪等浙东大地上延续了千年之久,唐宋时期达到顶峰。南宋初期,越窑有过短暂的繁荣,但最终还是“熄火”了。
在以上林湖(现属慈溪市)为中心的周边一带,鼎盛时期曾有72座越窑,一派辉煌。这期间,越窑的产品进入皇家视野,成为代表越窑生产工艺的贡御窑场。其中,秘色瓷专供皇家使用,“不得臣庶用之”,是当时越窑瓷器登峰造极的代表作,唐宋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吟诗撰文。
唐人徐夤曾创作《贡余秘色茶盏》:“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施薄冰盛绿云。”这是对越窑青瓷最生动形象、最富有诗意的描写。
多年以后,乾隆皇帝也对越窑的秘色瓷念念不忘,发出“李唐越器人间无”的感叹。
“千峰翠色”“类冰似玉”“捩翠融青”……诗人们毫不吝啬溢美之词,让越窑青瓷蒙上一层神秘色彩,也让后人因“何为秘色瓷”而争论不休。
历史总按着自己的节奏前进……
1987年,随着陕西法门寺宝塔的轰然倒下,尘封了千余年的地宫被打开,揭开了秘色瓷的神秘面纱。“衣物帐”石碑记载:唐懿宗供奉瓷秘色13件。这里提到的瓷秘色便是秘色瓷。
秘色瓷实物现身,千古之谜终于破解。
那些胎体细腻致密、青釉晶莹滋润、胎骨精细轻盈、釉质腴润匀净的碗、盘、盆、坛、钵、盏、罐、壶、瓶、碟、炉、盂、枕、盒、簋等相见不相识的越窑青瓷就是秘色瓷!
中国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是一家私人博物馆,创建于2003年,2020年从余姚城区迁出,馆主叫陈国桢。他目前拥有两家越窑青瓷博物馆,另一家在宁波市鄞州区。
越窑青瓷是易碎品,现在所见的每一件珍品都是历经千年时光修炼而成的“时间妖精”,而陈国桢把心血花在越窑青瓷上,仿佛行走在越窑青瓷收藏路上的“捉妖老仙”。
一只香薰炉就藏着一部离奇的《捉妖记》。许多年前,陈国桢在绍兴一古玩市场的地摊上发现一只缺了盖子的香薰炉,一见是“老东西”,便果断地把它“捉”回家。几年后,他出差去北京,在潘家园的地摊上发现一个香薰炉盖子,一见是“老东西”,也把它“捉”了回来。数年后,整理仓库时,他发现这两件“老东西”似乎是原配。经专家鉴定,两者釉色、弦纹、镂孔的大小和制作手法,绝对出自一人之手。
陈国桢十分震惊:这只香薰炉是来自东汉的越窑青瓷,近两千年来它的“身”与“首”是如何南北两地分离的?这其中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又是怎样的缘分让它的“身”与“首”离奇团聚?
回忆那次北京之行,他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古玩市场里,面对琳琅满目的宝贝,单单捧了“破盖”回来。

摩羯鱼
更让陈国桢津津乐道的是,现在已面世的5条半越窑青瓷摩羯鱼,他收藏了其中3条。
越窑青瓷摩羯鱼因为其龙首鱼身的独特造型以及特殊的用途等多种原因,产量稀少,属罕见之物。
陈国桢的第一条“鱼”是他20多年前在绍兴的一个古玩市场遇到的。第一次见到,不知道叫什么、派什么用场,陈国桢被它奇特的造型吸引,便毫不犹豫地买下来。
两年后,朋友送来一条越窑青瓷摩羯鱼,与前一条形状、大小差不多,只是细节上有点区别,但都属于五代时期越窑青瓷中的精品。
至此,陈国桢已拥有两条“鱼”。
2012年,浙江省级的博物馆举办文物展时向陈桢国借展,并把这两条“鱼”印在宣传资料的封面上。
同年年底,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邀请陈桢国以收藏的越窑青瓷精品参展,这两条“鱼”也在其中。
2017年年底,又有朋友给陈国桢送来一条无齿无翅的越窑青瓷摩羯鱼,釉色相当完整,陈国桢如获至宝。
走进中国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徜徉在一排排展柜之间,注视着每一件展品,用心倾听,就能听到众多“时间妖精”的轻言细语,感受到它们修炼千年的心路历程。

黑陶阔把壶
墙角转弯处的展柜里,黑陶阔把壶瓷实细密、线条丰满,像一只憨态可掬的企鹅,腆着胖胖的肚子,昂首踮足,面对游客呈现深思状。这把壶是来自良渚的原始陶,是新石器时代的杰作,与同居一室的众多青瓷晚辈相比,可谓是德高望重的长者。
如今,它静静地伫立在命运的拐弯处,似乎还沉浸在回忆里,怀念良渚古城,怀念被考古专家定义为“中华第一城”的辉煌过往。

馆内陈列多种展品
展柜内还陈列着几十把鸡首壶,鸡首又似凤头,高昂成壶嘴,执柄大多为龙首。“鸡”与“吉”谐音,古代人借此讨个吉利,或寄托龙凤呈祥的美好心愿,所以这类青瓷很多。
这群“鸡”来自两晋时期,来自遥远的地方,已经修炼许多年。每天东方破晓时分,在四明山深处,只要用心倾听,一定会听到隐隐约约的鸡鸣声。
中国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东汉的青绿釉堆塑人物谷仓罐,一般不轻易展示。这件青瓷因其繁复的结构、精湛的工艺、生动的造型、丰富的内涵,堪称越窑青瓷中的极品,历经时光的考验和沉淀,依然完好如初。
它的结构繁复,底部是硕大的谷仓罐,仓体上附着4个外连内通的敞口小仓。一大四小的5个仓口上面堆叠着形态各异的人物、走兽、飞禽等,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既可组合,又可脱卸。最上面是正襟危坐的一大一小两个人物,神态可掬,惟妙惟肖……

青绿釉堆塑人物谷仓罐
这来自东汉的青绿釉堆塑人物谷仓罐穿越了近两千年的时光隧道,依然闪烁着如初的光泽,也凝结着东汉时期的一段古老历史。
2014年,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系列活动在西安举行,此罐一举夺魁,获得“民间国宝”的殊荣。我国著名的文物鉴定专家蔡国声对其作过点评:“此五管仓造型奇特,出土于浙江余姚和上虞一线,胎、釉、造型和装饰艺术具有东汉时期鲜明的时代特征,当可认为是越窑文化的滥觞。”
“所堆之物,取子孙繁衍、六畜繁息之意,以安死者之魂,而慰生者之望。”这是一位专家对此罐的解读,体现了匠人的良苦用心。
这件青瓷仿佛一本无言的书、一首立体的诗、一个深奥的谜,蕴藏大量的信息,吸引我们去触摸东汉王朝的脉动、感受东汉王朝的气息。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黄卫文在宁波进行主题讲座时透露:“故宫收藏的越窑青瓷只有800件,约占故宫收藏瓷器的千分之二。”
而陈国桢收藏的越窑青瓷达6000多件,品种齐全,不少是精品甚至极品。

褐釉鸟钮双耳熏
2016年4月9日,陈国桢带着藏品北宋越窑秘色瓷双蝶粉盒登上央视的《我有传家宝》节目。这只绿中略黄的粉盒虽然娇小,但极其精致,专家评语是“世间少有”。
已故陶瓷考古专家朱伯谦为陈国桢主编的《越窑青瓷精品五百件》一书作序,序中这样评价陈国桢:“可以说,在收藏越窑瓷器的人中,他应该是佼佼者,不管是从数量还是质量来说。”
“陈国桢越窑青瓷收藏已具相当规模,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各个年代的各种器型基本齐全,不少国家博物馆有的基本都有,不少博物馆没有的,他也有收藏,他收藏的越窑青瓷藏品远远超过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的越窑青瓷藏品之和。陈国桢收藏了越窑青瓷的半壁江山。”这是《中华英才》半月刊记者的采访记录。
“两百古壶藏家山,千年秘色画远祖。余姚陈国桢先生以一人之力收藏以越窑为主的瓷壶成洋大观,为长江中下游文明保存了珍贵的实物佐证。”这是学者余秋雨对同乡的赞语。
陈国桢的越窑青瓷藏品曾经在故宫博物院内举办过展览。因此,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对陈国桢说:“请私人博物馆进故宫办展,你可是破天荒第一人!”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