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新闻纵深|铸时代师魂 育栋梁之才 我市全力构筑教师队伍专业成长新生态

2025-09-09 09:25 来源: 姚界客户端 记者 韩宇雯
分享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第一资源,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近年来,我市根据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以创新理念和扎实举措,构建起富有余姚特色、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师培养培育新机制,为打造现代化美好活力“最名邑”提供了强劲的教育人才支撑。

2025年新入职教师在岗前集中培训时宣誓。

金秋九月,师者之光璀璨明耀;杏坛耕耘,育人之歌嘹亮悠扬。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市教师进修学校,感受党训、师训、干训、德训“四训一体”,“三名”研训、校本研训“两翼齐飞”的教师培训新范式,探寻全市教师专业成长的智慧路径,展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图景。

精准赋能,构建职业生涯学习“立交桥”

教师的专业成长,绝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持续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我市深刻把握教师成长规律,着力打造多层次、全覆盖、精准化的培训体系,助力每一位教师燃动教育教学的“智慧引擎”。今年上半年,市教师进修学校共计开设培训项目41个,组织班级266个,参训教师近1.6万人次。

根据省教育厅相关规定,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每5年为一个周期,周期内,每位教师的培训学分不得少于360学分,可通过自主选课、指令性培训、校本研修等途径获得。对新录用的教师,试用期内须参加不少于180学分的新任教师培训,其中集中培训80学时、岗位实践100学时。

上月8日,2025年新入职教师岗前集中培训在北京师范大学余姚实验学校拉开帷幕,230余颗“新星”正式开启专业成长之旅。“当新教师这个身份和教育这个词相遇,我既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又触摸到一份滚烫的初心。”开班仪式上,余姚中学新教师方文韬作为代表发言,他表示,将以此为起点,不断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理论、课堂教学及班级管理能力,努力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成为更好的自己,也成为学生生命中更好的引路人。

浙江省知名校园安全培训专家严依龙为我市教育系统书记、校(园)长作专题讲座。

此次培训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既包含教育家精神及教师职业道德内涵、新课程基本理念和教学策略、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和班主任工作、校园安全教育与管理、AI赋能教育的策略和方法等理论内容,又涉及课堂教学观摩及研究、课堂教学诊断、课堂教学技能实训、班级文化建设设计、育人案例撰写与交流、教育教学反思等实践部分。

培训结束后,新教师们在厚厚的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心得体会:“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加强师德修养,夯实教育之基,其次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教学能力,做一名学习型、终身型教师,最后要提升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做一名有智慧的班主任,与学生共处、共情、共成长。”“通过学习听课、评课、上课的技巧,我意识到教学如同艺术创作,需要精心设计与智慧呈现,这是我日后努力的方向。”“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灵魂的触碰。今后,我会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被重视、被理解的温暖。”

为了让全市教师队伍的肌理更健康、更细腻,我市为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量身定制成长路线图。除助力新入职教师站稳讲台、迈好第一步外,市教师进修学校还细化优秀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名师名校长等教师梯队发展平台。针对老教师促“齐飞”,通过专题研修、课题引领等途径,激发其内生动力,跑出专业发展加速度;针对骨干和名师护“领飞”,通过主持重大教科研项目、出版学术专著、组建研修共同体等方式,支持其形成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扩大示范效应。这种阶梯式的培养模式,畅通了教师发展渠道,拓宽了教师成长空间,确保每一位教师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跑道上不断前进。

问题导向,打造教育教学实践“主战场”

三尺讲台,传道授业,播撒智慧火种;雏凤清声,薪火相传,谱写育人华章。作为引领全市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力军,名校(园)长、名(特)教师、名班主任队伍积极发挥头雁的辐射引领和结对帮扶作用,助力更多教师在教育沃野有枝可栖、深耕细作。

余姚市第二届名班主任工作室(新增)成立仪式现场。

去年,我市修订《余姚市“三名”工程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及名校(园)长、名(特)教师、名班主任管理办法,充分运用“工作坊”“工作室”机制,以名师带徒等方式,再度升华成熟型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扩容“三名”工作室和乡村工作坊(骨干教师工作点),做到“学校、学段、学科、类型”全覆盖,让名优骨干力量惠及每个乡镇、每所学校、每位教师。此外,市教育局还和宁波大学合作开展基础教育“三名”工程培养项目,由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设计课程,采取集中授课、导师带教、现场教学等形式进行精准培养。

如果说市级培训是“主动脉”,那么校本研修就是深入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研组的“毛细血管”。我市着力推动校本研修从“任务导向”向“问题导向”深刻变革,使其真正成为解决真实教学问题、激发团队水平、孕育教育智慧的精彩乐园。

基于真问题,“研”之有物。我市强力推行“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全新理念,避免校本研修沦为“读读文件、听听报告、走走过场”。中小学、幼儿园各学段、各学科分为不同组别,将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真实困惑和难点转化为研修课题。教师们围绕这些“真问题”开展集体备课、课堂观察、案例研讨,研修内容直接服务于教学实践,成效立竿见影。

去年10月,“十四五”初中教师专业发展90学时集中培训初中英语高级(1)班开班。其间,宁波市教研员张文武、宁波市名师章宁、温州市名师杨桂琴、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教学能手王芸等作精彩讲座,探讨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读写教学质量。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有的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提出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方法;有的关注写作教学,分享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技巧和策略,为参训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经验。

创设新模式,“研”之有力。在研修项目开展过程中,市教师进修学校实行“三走、三看、三评”管理指导机制,让研训员参与、指导研修活动,提升校本研修实效。学年结束时,乡镇(街道)教育党组织审核实施情况,专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项目考评,检验项目的真实性、实效性和推广性,从而形成管理闭环。

在牟山镇初级中学,语文教研组围绕一篇经典课文进行“同课异构”,不同的教学设计思路在碰撞中迸发出灿烂的火花;在阳明小学,一场基于课堂的诊评活动如期开展,听课教师从学生参与度、提问有效性等多个维度进行量化记录和深度分析,体验专业成长的成就感。去年下半年,市教育局组织开展第五届中小学(幼儿园)校本研修精品项目评选活动,共评出校本研修精品项目22项。其中,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情境式任务驱动教学专题研修》获评浙江省精品项目,兰江中学的《基于“促进学习的评价”理念下的初中循证教学研究》、梁弄镇中心幼儿园的《聚焦“集体教学”提升教师课堂机制的专题研修》获评宁波市精品项目。

创新驱动,铸就全市学校特色“品牌力”

在教育改革迈向深水区的今天,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内在的创新动能与鲜明的特色品牌。我市教育系统牢牢把握这一规律,持续提升学校“一校一品”特色“品牌力”。

“品牌力”的根基,在于思想的统一和队伍的战斗力。在“舜教红锋”党建品牌引领下,全市中小学、幼儿园通过微党课、微论坛等形式传递“微理念”,通过“舜教新语”“学习身边榜样”展示等传达“微内容”,通过“余姚教育”微信公众号、“四明红炉”等微载体解码党员教育“新密码”。各校树立起“阳光领航逐梦前行”“知行合一行为世范”“凤鸣铸忠魂四引培红根”“童心养正山水育人”等党建特色品牌,形成了立体化党建宣传新矩阵。教师们经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经验分享等环节,深化对党的理论的理解,大大增强了情感共鸣。

“品牌力”的塑造,其核心在于各校“一把手”的远见和担当。作为“一校一品”蓝图的设计师和推动者,全市中小学(幼儿园)书记、校长(园长)积极参加各类研修,持续提升战略规划能力、课程领导力和文化建构能力。去年10月,“好校长·好教育”余姚市小学校长领导力提升90学时研修班如期举办,众多教育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带来了前沿的教育理念和实用的管理策略,为校长们呈现了启迪思考、揭示原理、分享智慧的课堂。今年5月,在余姚市学前教育“文化强园”优秀案例展示活动现场,云河幼儿园陈羽、兰江街道中心幼儿园南园张晓霞、陆埠镇第一幼儿园袁孙洁等12位园长分享了《孩子是云我是河》《让“悦”文化成为南园生长的力量》《铸“魂”赋“能”立“根”——构建“三色文化”理念下的幸福园》等案例,从不同维度诠释“文化强园”的价值追求。

强大的“品牌力”不仅体现在自身的内涵发展,更体现在对外部的辐射引领与价值输出。我市积极践行教育共富理念,将“一校一品”建设中积累的优质资源和成功模式,通过“输血式”帮扶精准输送至薄弱地区。各校把先进的办学理念、成熟的特色课程体系和管理经验毫无保留地进行“移植”,着力帮助结对校培育自身的内生发展能力,使余姚教育的品牌价值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产生深远影响。

我市教育团队赴四川昭觉开展班主任“造血式”培训。

今年5月,我市优秀教师团队远赴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开展为期三天的班主任队伍“造血式”培训。培训中,昭觉当地的班主任们分享了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多重挑战:班级管理过程中的棘手矛盾、家校协作中家长缺位的无奈、唤醒学生学习动力时的无力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市心理援助协会名誉会长励娜,宁波市骨干班主任谢鑫耀、傅松波为他们一一指点破局之路。从开班仪式的蓝图擘画,到团队讲座的理论引领与实践赋能;从走进学校的深切触动,到学员交流中的思想破茧,这场精心组织的培训为昭觉班主任队伍注入了强劲的专业发展动能,见证了“姚优教”的种子在我国西部土壤扎根萌芽。

图片由市教师进修学校提供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