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活”起来!龙影石刻馆里的非遗温度
在文山创意广场深处,元代石狮默然镇守的门庭内,藏着一座时光宝库——余姚龙影石刻馆。当清晨的阳光穿过“漳水遗风”的匾额,1200平方米的空间渐渐苏醒,500余件汉至明清的石刻文物在光影中显露真容。这里不仅是石刻艺术的圣殿,更成为古代文明与现代生活相遇的驿站。
龙影石刻馆
如何让这些古老的文物“开口说话”?答案藏在拓片室里有节奏的“笃笃”声中。
“每张拓片都是与古人的对话。”拓印师陈琼指尖沾着墨迹,正将金墨仔细涂在湿润的宣纸上。在她手下,古钱币的纹路逐渐清晰。这门从唐代流传至今的技艺,需历经九道严苛工序:从用白芨水浸泡宣纸过夜,到上纸、刷糊、捶纸,直至宣纸与石碑严丝合缝如缎面般光滑,才迎来最关键的上墨时刻。墨包轻拍间,沉睡的纹路在纸上清晰显现。
古钱币
这门曾经只为名家大师掌握的技艺,如今在孩子和家长们的指尖绽放新生。暑假前的周末,掐丝珐琅体验区坐满了专注的身影。45岁的李女士正用镊子夹起金丝,在铜胎上勾勒缠枝莲纹。
“以前总觉得非遗遥不可及。”转折发生在女儿参加拓印课后。当孩子捧着亲手制作的“乾隆通宝”拓片回家,墨香浸染的宣纸上,金色钱纹栩栩如生。“妈妈,我摸到古代的钱币啦!”女儿的欢呼让李女士心头一热。次日她便带着家人来到石刻馆,丈夫在园林石雕间流连,女儿在拓印室制作骏马砖拓,她则迷上了掐丝珐琅。
“这两个小时好像穿越了时空隧道。”李女士展示着未完成的作品,“指尖触到温润的铜胎,金丝在灯光下闪烁,突然明白工匠们把生命都融在这些纹样里。”最让她触动的是装裱环节——工作人员将她的珐琅半成品嵌进黑胡桃木画框:“带回家挂在玄关,每天进门都能看见。”
拓片
这样的场景在龙影石刻馆已成常态。在每月开展的拓印、掐丝珐琅、烧箔画等体验课上,不同年龄的参与者在这里找到与历史对话的方式:孩童踮脚捶打宣纸,沾染墨迹的小手触摸到石纹的凹凸;父母陪伴创作时,意外发现传统文化的当代美感;老人们在慢工细活中,重拾手艺的温度与尊严。
拓印师陈琼介绍拓印制作
当千年石刻化作墙上的装饰,当拓印声融入城市夜曲,非遗真正实现了从遗产到生活的蝶变。“一纸一墨,复刻的是千年文明;一捶一拓,延续的是文化血脉。”龙影石刻馆馆长张志达说。
编辑:鲍柯潞 实习生 吴静雯 一审:王瑜 二审:朱从谷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