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 自在乡村|徐泉丰:非遗麦芽糖的夏味创新
近日,在市里举办的江畔夏风文旅体休闲活动现场,徐泉丰的古法凉粉摊前排起了长队。他拿起一杯Q弹爽滑的凉粉,淋上细密的麦芽糖粉和薄荷汁递给顾客,笑着说:“尝尝看,老手艺的新滋味!”这位宁波市级麦芽糖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两小时内便售出100多杯凉粉。
徐泉丰今年49岁,是低塘街道历山村徐家糖坊的第三代掌门人,守护着传承百余年的麦芽糖制作技艺。走进徐家糖坊,空气里浮动着麦芽甜香,这里保留着最完整的传统制糖工艺:精选当年收获的大米与大麦,历经育麦、蒸饭、发酵、熬糖等8道工序,耗时整整15个小时,才能转化为金黄透亮的麦芽糖。
麦芽糖虽好,却有个天然局限——受气温限制,由麦芽糖制成的冻米糖、葱管糖等小吃易融化,所以只能在每年9月至次年清明前后制作。往年夏季,糖坊便陷入季节性沉寂。
如何让百年甜味四季飘香?徐泉丰的答案藏在一碗凉粉里。
“下午两三点特别热,于是村口大树下支着的凉粉摊成了我的最爱,又能解馋又能解暑。”他回忆道,孩童时代的夏日午后,蝉鸣震耳,他和小伙伴们攥着零钱奔向树荫下的摊子。木桶里晃动着半透明的凉粉,摊主用铜勺舀上一碗,再浇上甜滋滋的糖水。大家围着摊子尽情啜饮,凉意从喉咙滑进胃里,沁人心脾。
如今街头古法凉粉摊日渐稀少,超市里售卖的凉粉多用速溶粉冲泡,失去了记忆中的口感。四年前,徐泉丰望着空闲的糖坊突然有了灵感:为何不用自家麦芽糖,复活那碗童年滋味?
徐泉丰四处寻访老师傅学习古法凉粉技艺。他坚持手工制作,先把木莲籽放在纱布里泡胀了,使劲揉搓四到五遍,直至渗出丰富的胶质,过滤后冷藏五个小时,就凝成青玉似的凉粉块。
徐泉丰在舀凉粉
画龙点睛的一笔,是他将家传麦芽糖细细研磨成糖粉,替代了传统白砂糖。“原料简单健康,吃着放心。”他介绍,经过多次调试终于找到最佳配比,还能依据个人口味加入桂花、葡萄干等小料。每年初夏,他还会将制作过程拍成短视频,视频点击量节节攀升,引来周边地区网友追问购买方式。
这碗凉粉迅速成了糖坊的“夏日名片”。住在附近的楼女士一口气买了五杯,“这可是咱们小时候的回忆哩!”徐泉丰刚送走午市顾客,又开始忙碌起来,下午要打包企业订的30杯凉粉。他坚持接单当日现做,做好一批凉粉则要花上7小时,一天最多可以卖出500多杯。
创新是百年糖坊的生存智慧。去年中秋,徐泉丰研发麦芽糖月饼,用麦芽糖替代糖浆调制饼皮,既降低甜度又增添风味,最忙时一天要做5000多个。他的儿子徐旭彬大学毕业后回归糖坊,成为第四代传人,这位年轻人正研究开发符合现代口味的新产品。
当糖粉融进木莲籽的清凉,唤醒的不只是童年记忆,更是一个非遗家族在时代浪潮中的韧性生长。糖坊里又飘起新熬的糖香时,徐泉丰正打算创新凉粉的新口味。“推动麦芽糖不断创新,是因为我希望借助不同载体,让更多人所熟知与喜爱这个传统美味。传承与发展这份乡村美食瑰宝,我这个手艺人责无旁贷。”徐泉丰坚定地说。
编辑、一审:严怡雯 二审:杨月云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