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视点|“窝囊旅游”爆火,你怎么看?
■新闻回顾
爬山开启自动挡,蹦极玩的是匀速下降,漂流只需躺平“随波逐流”……最近,“窝囊旅游”三件套——“窝囊爬山”“窝囊蹦极”“窝囊漂流”成为游客新宠。如浙江安吉某景区将蹦极“降级”后,体验游客数量翻了五六倍。有网友调侃说:“这才是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蹦极。”当刺激转化为佛系,“窝囊旅游”究竟藏着哪些让人欲罢不能的魔力?
■嘉宾发言
张乐洁:“窝囊旅游”正以“又怂又爽”的核心精神席卷年轻群体。这种新型旅游方式通过降低体验门槛,让更多“又菜又爱玩”的年轻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这一现象的走红,精准击中了当代年轻人的心理需求。他们不讳言自己的“怂”,却也不放弃探索世界的热情,“窝囊旅游”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出口,用自嘲消解压力,以轻松姿态完成情绪释放。某旅游平台的一个调查显示,62%的年轻人将“能出片”列为首要标准,远超“刺激程度”的考量。当社交货币价值凸显,“半吊子勇敢”反而成了值得炫耀的资本。于是,“重在参与,舒服就行,姿势要帅”成了新的旅行哲学。
陈雪媛:刚看到朋友圈里朋友的小作文:过山车是年轻人的专属,她看着都觉得头晕……这是朋友陪孩子在外旅游时的场景——孩子们坐在过山车里忽上忽下,高兴得嗷嗷尖叫,妈妈们则在地上找个角落静静看着、等着,不时望天感慨。这让我想起自己,儿子小时候去游乐园,我也是这样的“标准陪伴模式”。
黄敏菲:“窝囊旅游”的流行,本质上是当代人对“过度消耗式生活”的一次温柔反叛。当“打卡式劳累”“挑战式焦虑”被厌倦,一种“不较劲、不勉强、纯享受”的松弛感,成了最动人的吸引力。
陈雪媛:并非我们不想玩,只是人与人确实不同,多数人的“小心脏”实在扛不住那种“极限”模式的冲击。就说我自己,将近三十年前刚毕业时,单位工会组织活动,我稀里糊涂跟着大家坐上了过山车。听着“嘎吱嘎吱”的声响,铁龙把我们带到几十米高空,落下又抛起,抛起又落下一次后,我就和很多人一样彻底“怂”了。从那以后,蹦极、过山车、自由落体这些项目,我是再也不敢碰了。后来,就连漂流、爬山这类相对安全、刺激度不高的活动,我也提不起兴趣,总说“这是年轻人的游戏”,其实根本是“怕刺激”“懒得动”。
张乐洁:从“特种兵式打卡”到“窝囊游”的转变,折射出年轻人旅行观念的深层变革。他们拒绝让旅行沦为“第二职场”,转而追求舒适感与精神满足。这种需求正在重塑旅游市场,更多“低体力消耗、高体验感”的创新玩法应运而生。对文旅行业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关键在于把握年轻人“敢于自嘲,勇于尝试”的特质,通过产品多元化破解同质化困局,实现消费分层。
陈雪媛:当我第一次看到“窝囊漂流”——不用做什么,也不用怕什么,只需静静躺着或坐着,皮筏自会带你平平稳稳随波逐流到终点。你不用担心不用害怕,只需悠闲地仰观天光、坐赏云影……我真的挺想试试的。还有“窝囊蹦极”,看着和我一样受不了刺激的人,由粗粗的绳索稳稳绑着,在空中慢慢放下又慢慢收起,想来也很有意思吧!不知是谁的创意,把原本只属于大胆爱刺激者的小众游戏降了难度,一下子就让它们“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确实抓住了更多人的心理,难怪体验游客数量会成倍增长。
黄敏菲:“窝囊旅游”的魔力,首先藏在对“日常疲惫”的精准对冲里。当爬山不用汗流浃背,蹦极不必心跳加速,漂流无需费力划桨——这种“去掉所有冗余消耗”的设定,像给紧绷的神经按下“暂停键”,让旅游回归最原始的功能:放松。就像安吉的“匀速蹦极”,游客不用对抗恐惧,只需享受高空俯瞰的惬意。这种“低压力快乐”的走红,藏着当代人对“松弛感”的迫切渴望:我们不是不想玩,是怕玩得“有负担”;不是不想体验,是怕体验得“太用力”。
张乐洁:无论是乘扶梯赏山色,还是躺平观流水,这种“舒适至上”的旅行方式正在重新定义旅游体验。它不仅让更多人轻松享受旅途乐趣,更为文旅市场注入了新鲜活力。展望未来,随着个性化需求的持续增长,我们或将见证更多创新旅游形态的诞生,为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
黄敏菲:“窝囊旅游”也藏在对“包容性快乐”的精准捕捉里。传统旅游的“刺激项目”“高强度行程”,往往把一部分人挡在门外:体力不好的、恐高的、带老人小孩的……但“窝囊旅游”降低了体验门槛:缆车让老人也能登顶,匀速蹦极让恐高者也能尝试高空,躺平漂流让带娃家庭也能轻松参与。它让旅游不再是“少数人的狂欢”,而是“多数人的轻松”。这种“谁都能参与”的包容性,让更多人感受到“旅游不是负担,而是每个人都配拥有的快乐”。
陈雪媛:由这“窝囊”系列,我想到了颓废文学,想到“我躺平我佛系”“我是窝囊废”这类自嘲式表达。曾经我们对这类字眼很敏感,总觉得这种不思上进该严厉禁止,不然会“带坏小朋友”。但事实证明,这反而成了人们在当下生活中面对压力的自我解压——一边说自己是“牛马”,一边认真工作;一边喊着“躺平摆烂”,一边有了能量把该做的尽量做好。
张乐洁:作为一个深度体验过“窝囊游”的人,我必须说,它精准踩中了我的爽点,它完美调和了我那颗“又菜又爱玩”的心和“想装又怕累”的矛盾。坐在神仙居的扶梯上悠然“登顶”,发个朋友圈配文“征服高山”,收获点赞一片的成就感,丝毫不亚于气喘吁吁真正爬山上来——关键是我的妆容没花、发型没乱,省下的力气还能在山上多拍两百张美照!躺在“窝囊漂”的皮筏里随波逐流,看似“怂”得理直气壮,实则把身心彻底交付山水,那份松弛感是紧绷着抓牢绳索的传统漂流给不了的。它聪明地拆解了旅行的“负担”:不用咬牙硬撑证明勇敢,不必透支体力打卡证明来过。它以最低的“能耗”,提供了最高的“情绪价值”和社交展示价值——既能轻松获得“我在路上”的满足感与“出片率”,又保全了旅途的体面与从容。这种“优雅躺赢”的智慧,谁说不是一种更高级的旅行哲学呢?自嘲“窝囊”的背后,恰恰是对自我需求和舒适体验的清醒认知与坦然接纳。
黄敏菲:说到底,“窝囊旅游”的魔力,不在于“窝囊”本身,在于它让“休息”回归了本来的样子:不必证明什么,不必完成什么,只是单纯地“让自己舒服一会儿”。这种卸下所有压力的轻松,或许就是最好的“旅游魔力”。
陈雪媛:从这“窝囊”创意,我又想到“00后”们给社会带来的无穷新意。从前生活里处处是清晰的规则和界限,这个不行那个不许。可随着“00后”进入社会,许多边界在打破,文化更趋多元,他们的花样百出让世界变得新奇有趣、活色生香,让商业的感官更加敏锐,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每个人的内心。需求的多样化推动着社会产品的多元化,我似乎看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正在被看见,每一个人也都将被看见。不知接下来还会有怎样的惊喜?我们的未来还有多少新奇有趣的打开方式?
■网友围观
@乜許丶陌生:想找个窝囊人陪我一起去享受窝囊版漂流。
@陌上道上:反向旅游,让舒适成为出游新风尚!
@捌月心墙:这样多好啊,幸福指数高。出去玩就是为了一乐子,怨天怨地的还是待家里吧。
@小楼星伴月:能躺不坐,能坐不站,能站不走,能走不跑,人生已经很累,享受高于挑战。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