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视点|“假装上班”,你觉得靠谱吗?
插图 邵天骊
■新闻回顾
近段时间,许多城市出现了一种“假装上班公司”。来这些公司“上班”的人,不仅没有工资,反而需要每天支付几十元,才能感受“朝九晚五”的职场氛围。但即便如此,依旧有不少人前来“求职”。“假装上班”,你觉得靠谱吗?
■嘉宾发言
陈雪媛:第一次听到“假装上班公司”这个名字,只觉得新鲜又有趣,这真的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杭州的一家“假装上班公司”,600多平方米的区域里配备了标准工位,WiFi、空调、饮水机等一应俱全。公司里还有会议室、领导单人办公室,甚至直播间……总之,完全是一家公司的标配。只是这家公司不负责开薪水,“入职”的员工反而每天要向公司支付三五十元。公司提供场地、标准作息和规范管理,给足来“假装上班”的人情绪价值和满满的仪式感。据说这家公司生意不错,两个月就有几十位“入职”者。
张乐洁:当“上班”从谋生手段变成需要付费购买的体验,这个时代的职场焦虑似乎找到了新的出口。“假装上班公司”的走红,与其说是荒诞奇观,不如说是折射当代人精神困境的镜子,其“靠谱与否”,藏在每个付费者的生存状态里。
陈雪媛:刚开始听到这名字,忍不住会产生各种猜想: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那不就是给那些骗子提供了方便嘛!还有便是给那些懒得上班的人骗过家人的机会么?深入了解后发现,事情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不靠谱。若说这类公司的存在是为诈骗等不良行为提供便利,那绝对是不负责任的判断。我们不能凭空臆想,仅凭某种可能性就否定它的出现。
黄敏菲:我认为,“假装上班”靠谱与否,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它更像是一把双刃剑,对一部分人来说,是“对症的解药”;而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可能只是“暂时的麻醉剂”。
张乐洁:从需求看,这类机构击中了特定群体的痛点。自由职业者常受居家办公的孤独与时间失控感困扰,睡衣与工作服边界模糊,工作节奏支离破碎。付费进入模拟职场,是用外部“他律”对抗自我管理困境。待业者则借此维系社会身份,在求职空窗期保留体面。他们像上班族般打卡,电脑屏幕却停在招聘页面,这种“正常”能暂时隔绝亲友追问,延缓自我怀疑。这种对“正常生活”的消费,与人们热衷盲盒、打卡网红店同源,都是用可控仪式感消解现实不确定性。
黄敏菲:从“合理”的一面看,“假装上班”确实精准戳中了部分群体的痛点,比如自由职业者或数字游民,长期居家工作容易陷入“时间混乱”“社交孤岛”,花钱买一个有同事、有“朝九晚五”作息的“职场氛围”,本质上是用仪式感对抗孤独感,用环境约束提升效率,相当于“付费买自律”。再比如待业期的人,面对家人的催促、外界的审视,“假装上班”能暂时缓解不被理解的压力——不是逃避找工作,而是需要一个缓冲带,在“看似常规”的工作状态里调整心态,避免陷入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
陈雪媛:这类公司的出现,是当前流行共享经济模式的一种延伸,顺应了当前社会的需求。“假装上班公司”虽名“假装上班”,实则是一个共享办公空间,为用户提供符合个人需求、积极且富有能量的工作场所。如今,越来越多的自由职业者或自主创业者需要相对稳定的办公场所,而这类由写字楼空闲办公室、画室、咖啡店等改造而成、能提供工位、网络等基本设施的场所,正好给他们提供了极大便利。就像合租房一样,个人对特定环境有需求,单靠自己又难以满足,于是“假装上班公司”这种类似合租房、高级公寓的形式便应运而生。难怪没过多久,不仅是杭州,其他城市也纷纷兴起了“假装上班公司”热。
张乐洁:人造职场还是有先天缺陷的。它能复刻格子间、打印机声等办公表象,却无法提供真实职场的成长养分。模拟空间里敲下的文字、画的图纸,缺少真实工作的反馈闭环,这些“工作”如同没有观众的独角戏,难有持久热情。长期沉浸其中,可能消解对真实竞争的适应力,当机会来临时,甚至需重新学习面试紧张感,重返职场易水土不服。
黄敏菲:“假装上班”的“不靠谱”也很明显,最直接的是“逃避的风险”。如果待业者把“假装上班”当成长期避风港,用付费的形式回避投简历、面试的压力,那它就成了“用形式主义掩盖实质问题”。毕竟,真正的职场价值、经济收入,靠“假装”是换不来的。
陈雪媛:一天三五十元,就能拥有良好的办公环境,有网络、有茶水,甚至还管饭,这样的地方我也喜欢。像我们放假宅在家时,很难提起劲读书做事;但到了这样的环境里,除了少数人是单纯“假装上班”打卡,更多的是有梦想、有技能的个人创业者——大家一起“上班”,相互交流、碰撞思想、共同成长,多好啊!如果我们这儿有,或许我也会把自己“托管”在那里,努力从放假的颓废状态中挣脱出来。
张乐洁:在灵活就业成趋势的时代,“朝九晚五”本应被解构,现在却成了焦虑者的寄托。这种对“稳定感”的畸形追求,暴露职业观念的集体困境——既想突破束缚,又怕脱离轨道;既羡慕自由职业,又依赖组织身份认同。但生活答案不是复刻范本,而在找到与自身节奏共鸣的方式,就像有人在咖啡馆高效工作,有人需在图书馆专注,形式无关紧要,内核自洽才是根本。
黄敏菲:“假装上班”的“性价比”让人存疑。几十元一天的成本,长期下来并不低,而它能提供的“氛围”,其实也能通过图书馆、共享办公空间等更经济的方式获得。与其说“需要职场环境”,不如说某些人需要的是“被群体接纳的安全感”,但这种安全感如果只能靠“假装”获得,反而可能强化对“真实社交”的恐惧。
陈雪媛:真心佩服第一个想出这个点子的创业者——是怎样的智慧与情怀,让他构思出这样的创业模式?无论它能否长久存在,只要社会有这类共享空间的需求,“假装上班公司”就有生存的土壤。即便热度褪去,这种为不同人群打造便利环境、让社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模式,也是社会所需要的。毕竟在当前形势下,相比大公司、大厂房,小而美的企业和场所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更能适应市场变化,甚至能更精准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黄敏菲:“假装上班”的流行本身就带着点无奈:当“朝九晚五”从一种生存方式,变成需要付费购买的“体验项目”,背后是当代人对“规律感”“归属感”的渴求:我们一边吐槽职场内卷,一边又在失去它时,需要用“假装”来填补空缺。
张乐洁:“假装上班”的靠谱程度,取决于使用者心态。作为过渡缓冲垫,在待业期保持规律、在自由职业中汲取环境能量,可缓解焦虑;若视为逃避港湾,用虚假忙碌掩盖对竞争的恐惧,则是饮鸩止渴。毕竟,生活真相不在模拟剧本里,而在需要勇气面对的真实挑战中——投出的简历石沉大海,工作中的挫败打击,都是成长必付的学费。
黄敏菲:与其说“假装上班”“靠谱”或“不靠谱”,不如说:如果它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比如借环境调整状态、提升效率),那它有存在的意义;但如果是为了“逃避现实”(比如回避压力、拖延问题),那再逼真的“假装”,也撑不起真实的人生。
■网友围观
@艾尔达_XJ:我在被上一家公司裁员的时候,不想和家里人说,每天还是正常出门、回家,那个时候还真是特别需要这样一个地方。
@梁啟康_Kim:有空调有工位有WiFi,这门生意可以考虑。
@ICOTEE:自由职业者去蹭网络,蹭工位,蹭空调,30块钱还可以,比租办公室划算。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