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视点|“10后”文化纠错,意义何在?
插图 邵天骊
■新闻回顾
湖州市安吉县小学生金陈乐参观省非遗馆时,发现展陈文字有错误,便写信向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厅长反映,问题迅速得到解决,并收到厅长回信。有人称赞,这是“童言无忌”推动社会进步的生动案例;也有人认为,这体现了政府部门对公众意见的重视;还有人觉得,博物馆、非遗馆等场馆的管理方应在展陈说明上更加字斟句酌、精益求精。“10后”文化纠错,意义何在?
■嘉宾发言
张静:“10后”文化纠错这件事,在我看来,无疑是一件值得大力推崇的好事。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课堂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脱节。而金陈乐的行为打破了这种局限,凭借课堂里积累的知识,在参观过程中有了自己的判断,进而发现了展陈文字的错误。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让学生明白学习不只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暑假,我的学生走进企业进行实践。在企业里,他们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而是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这种实践中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判断力,使教育真正发挥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作用。
张伊梦:金陈乐发现省非遗馆的展陈文字有误,积极写信反映,问题很快得到解决,还收到了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厅长的回信。这场跨越年龄与身份的对话本质上是新时代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它让我们看到,文化传承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命题,每个人都能以细致观察和求真精神,成为文化传承的参与者。
陈海燕:“10后”虽然年龄不大,但正逐渐成为文化表达的新力量,他们对当下流行文化、语言习惯、社会观念等提出的纠错,既是代际特征的体现,也是文化演进的缩影。这种文化纠错并非简单的“挑错”,折射出这代人的认知方式、价值取向与时代互动的深层逻辑,值得从多维度理性看待。
张静:“10后”文化纠错彰显了质疑精神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金陈乐敢于对展陈文字提出疑问,不盲目相信权威,这种质疑精神正是当前教育中亟需培养的。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缺乏质疑的勇气和能力。因此,金陈乐的这次纠错行为,提醒我们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营造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良好氛围。
陈海燕:“10后”的成长过程中,学校与家庭更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种教育导向让年轻一代习惯以“审视者”而非“接受者”的姿态面对文化内容。“10后”的文化纠错现象本质上是年轻一代对“文化如何更健康发展”的思考与参与。这份纠错的勇气正助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投身社会文化实践,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也让我们看到了相关部门主动摆正姿态、重塑形象、提高认同感的明智之举,更向社会传递出开放、包容、“听劝”的进步信号,这种双向互动构建起社会与青少年之间良性沟通的桥梁。
张伊梦:所谓“童言无忌”,其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孩童的“火眼金睛”,更在于他以小小公民的自觉,主动担起文化保护的责任。文化保护不能只靠专家,普通人的观察同样重要。每个走进博物馆、非遗馆的观众,若都能抱有金陈乐这样的主人翁精神,带着敏锐眼光,善于发现问题,那么无数双“火眼金睛”将汇成守护文化遗产的坚实屏障。
陈海燕:文化纠错的过程是批判性思维的锻炼。孩子们在面对各种文化信息时要学会质疑、分析和验证。这种能力不仅在文化学习中很重要,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也很关键。但“10后”纠错时可能会因为年龄和表达能力的限制,沟通方式不够恰当。因此,对于“10后”文化纠错现象,呼吁社会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最大限度的包容。
张静:“10后”文化纠错体现了政府部门对公众意见的高度重视。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厅长收到金陈乐的来信后,迅速回应并解决问题,这一高效的处理方式不仅体现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更彰显了对公众意见的尊重。这种尊重能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也为其他政府部门树立了典范,鼓励更多的政府部门倾听公众声音,积极回应公众关切,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治理水平。
张伊梦:政府部门的快速回应展现了文化治理从“权威输出”到“平等对话”的转型,值得点赞和推广。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没有因为反映者是小学生就敷衍了事,而是认真核实、迅速改正,还专门回信鼓励。这种态度,正是对公众监督最好的回应。过去,有些部门面对意见,习惯“高高在上”,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始倾听普通人的声音,无论是小朋友的意见,还是网友的吐槽,都能得到重视。这种变化说明我们的社会正在变得更加开放、包容。
张静:“10后”文化纠错也为博物馆、非遗馆等场馆的管理方敲响了警钟。展陈说明作为传播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必须字斟句酌、精益求精。一个小小的文字错误可能会误导观众,影响文化的准确传播。管理方应以此为契机,加强对展陈内容的审核和校对,建立严格的质量把控机制,确保向公众呈现的信息准确无误。
张伊梦:这次错误能被发现是好事,但也说明展陈审核还不够严谨。博物馆、非遗馆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如果连基本信息都出错,难免让人怀疑其专业性。与其事后补救,不如一开始多校对几遍,请当地文化研究者帮忙把关。观众可以帮忙纠错,但专业机构的责任不能推给观众。这件事最让人欣慰的,是孩子、家长、政府部门、文博机构多方共同完成了一次“文化共建”。文化传承不是少数人的事,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如果更多孩子能这样关注文化细节,更多部门愿意倾听公众意见,我们的文化保护就会更有活力、更接地气。
陈海燕:“10后”是未来的社会主力军。青少年的主动作为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见证,更是社会进步的缩影。当社会给予更多倾听与包容,当声音被重视、创意被尊重,相信会有更多青少年勇敢地站出来,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书写更加美好的未来。
■网友围观
@守望晴天的夜:错字能改,来信应回,不因事小而忽略,这才是把人民放在心里的表现。
@aiwuhiu爱无悔:小朋友很细致,为他点赞。
@栖云抱月82228:小朋友看得好仔细,我逛博物馆、非遗馆时都是走马观花、一目十行的。
@Apple蒎:在爱里长大的孩子真的很棒!他的名字就告诉我,他的家庭幸福美满。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