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新闻纵深|知识产权发力 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5-07-29 09:21 来源: 姚界客户端 记者 赵科科
分享

知识产权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知识产权强市战略,聚焦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深化全链条集成改革,不断提升产业创新核心竞争力。

我市企业的“专利墙”。记者 赵科科摄

来自市市场监管局的最新数据,勾勒出一幅亮眼的知识产权“成绩单”: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达8566件,PCT国际专利申请40件,两项指标均位列宁波第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达14件,稳居宁波第一;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亮眼,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1.13件,创新浓度持续攀升。

全市创新实力得到权威认可:2021年至2023年,连续三年跻身中国县域知识产权竞争力百强榜单前十;先后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国家创新管理知识产权国际标准实施试点区、县域国家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

这份“高分答卷”不仅彰显了我市创新活水的持续奔涌,更以知识产权为支点,撬动起产业森林的枝繁叶茂,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向“新”进军 护航高价值创造

“根据《余姚市智能家电产业专利导航分析报告》,市场监管部门建议我们靶向引进高端人才,破解技术瓶颈,这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明了方向。”日前,说起新投用的《余姚市智能家电产业专利导航分析报告》,宁波弗兰克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凌杰十分感慨。

《余姚市智能家电产业专利导航分析报告》封面。 记者 赵科科摄

宁波弗兰克电器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电热水壶等厨房小家电生产销售的外贸企业。近年来,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深耕核心零部件领域寻求突破,目前共拥有专利40件,涵盖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等类型。

《余姚市智能家电产业专利导航分析报告》以“全球视野+本土洞察”为双轴,从宏观环境、产业现状、创新方向、区域定位、升级路径等维度展开,系统剖析余姚智能家电产业的优势禀赋与挑战短板,为产业发展提供兼具战略性与实操性的科学指引。该报告经过6个月的精心编制,于今年6月正式发布,内容涵盖全球智能家电产业链,形成了14万字的深度研究成果。

报告编制过程中,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宁波市甬江知识产权研究院,构建了“政府+研究机构+产业主体”协同机制,对全市3000余家小家电及配件相关企业的专利数据、产业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聚焦智能化厨房料理小家电、核心零部件等关键领域,明确产业创新基线。同时邀请发改、经信等部门及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专题研讨,围绕技术合作、供应链优化、人才引育等议题,共商产业专利导航实施路径。调研走访帅康、比依、富佳等重点企业,深入了解企业在专利布局、技术研发、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的痛点、需求,为报告编制提供详实的一线数据。

这份报告的落地,是我市赋能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的缩影。近年来,我市打出知识产权创新服务“组合拳”,为企业向“新”发展保驾护航。市市场监管局积极了解企业实际情况和需求,携手企业参与知识产权预审需求调研会,为重点企业出具推荐函,助力企业驶入专利快速预审通道,同时与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对接,主动引导企业参加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进一步提振市场主体的发展信心。

浙江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受益者之一。公司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发明专利授权周期从22个月缩短到3个月至6个月,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能在1个月内获得授权,这大大缩短了专利申请的周期,有利于企业更快地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0月,我市获批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余姚(塑料制品)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重点构建集快速维权、维权援助、监测预警、执法协作、产业导航等服务于一体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该中心紧盯本地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加速建设进程,提供快速授权、快速确权、快速维权服务。目前该中心已进入验收阶段,建成运行后,塑料制品外观专利授权时间将由原来的3个月至6个月缩短至10个工作日。

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既有助于为在华外资企业营造可预期的创新环境,也有助于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针对出海企业,我市聚焦ISO56005国际标准和GBT29490国家标准“双标”同贯难题,邀请专家开展培训与诊断,且在宁波率先对获证企业进行专项奖补,助力其拓展市场。目前,我市已有ISO56005获证企业38家,数量居全省县(市、区)首位,全省首张1级和3级证书也均花落于此。

向“融”求效 强化高效益运用

知识产权作为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引擎”,更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我市相关部门召开高价值专利挖掘、保护和利用座谈会。 记者 赵科科摄

融资难、融资贵曾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拦路虎”。近年来,市市场监管局建立“政府引导、中介协作、银企双赢”的知识产权融资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形成“自主评估+先放款后质押+统一代办登记手续”的知识产权质押业务流程,实现企业零评估费用快速融资,形成质押融资快车道。

今年以来,这一机制持续升级。市市场监管局联合浙江泰隆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宁波余姚支行、宁波余姚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银行机构,为优质知识产权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将评估时间从10天压缩至1个工作日,实现“零评估费、最快1天放款”。

前段时间,某电器有限公司把1件高价值专利进行资产质押,单笔质押融资金额达100万元,实现了“知产”向“资产”的转化。

2023年以来,我市已有200余家企业进行了知识产权质押登记,质押融资总金额突破百亿元,为企业发展注入资金“活水”。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源头,一头连着市场需求。如何让专利找到“用武之地”、企业觅得“对症良方”?关键在于精准匹配。

近年来,市市场监管局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用足用好线上线下平台资源。线上,定期向企业匹配推送宁波市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创新资源;线下,多次召开高价值专利培育与运用推进会,组织高校院所、重点企业参与深度对接,开展产学研精准匹配,促成院校与企业知识产权成果签约落地。

这样的精准对接模式,让不少创新成果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应用。去年,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孟濬团队创新成果——“身份认证防伪”,利用摄像头非接触脉搏波等多模态身份认证手段,对人脸识别多模态体征补缺,成功解决人脸识别硅胶面具防伪难题,破解了远程银行人脸识别防伪问题。该创新成果共获12件专利授权,其中,“一种非接触式生命体征数据监测系统和监测方法”等两项核心专利,被该团队以独占许可的方式授权给我市一家企业使用。

为了让知识产权运用全链条更加畅通无阻,市市场监管局切实强化政策引导、服务支撑、产业协同,系统构建“研发—转化—应用”全链条专利密集型产品培育体系,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从“实验室”到“产业链”,成果转化水到渠成。据统计,目前,我市累计认定专利密集型产品372件,位居全省备案县(市、区)前列。

向“严”要求 推进高标准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的篱笆越扎越密,创新主体就有正反馈,创新活动就有充足热情。

“多亏市场监管部门雷霆出击,让我们的‘SZ’品牌权益在异地得到了有力维护。”近日,说起两年前的维权经历,市森展电器厂负责人至今感慨不已。那次维权成功后,企业不仅彻底清除了仿冒品带来的市场干扰,“SZ”品牌认可度也大幅提升,在市场上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企业负责人在介绍获得专利的相关产品。记者 赵科科摄

当时,市森展电器厂负责人发现金华兰溪一企业涉嫌仿冒其商标生产手电筒,便立即向市场监管部门求助。得益于市市场监管局在全省率先设立独立知识产权执法队的机制优势,执法人员第一时间联动兰溪当地市场监管局,迅速指派两名执法干部与企业代表赶赴现场。在兰溪属地市场监管所的协同配合下,执法人员对涉案企业展开突击检查,当场查获假“SZ”图形商标的手电筒11953个、半成品7490个、外壳52100个、外包装箱447只及模具1副,所有涉案物品当日即被依法扣押,案件同步立案查处。

这场“闪电战”的背后,是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执法队“严字当头、铁拳护航”的坚定实践。近年来,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执法队坚持集中优势力量落实专案专办,深入专业市场、电商平台等知识产权违法行为易发场所开展联合检查和突击检查,重点核查商标使用、专利标识标注等情况,严厉查处专利商标侵权、侵犯商业秘密等违法行为。2023年以来,该局共查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236件,罚没款达640余万元,有力震慑了制假售假者,营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维护了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强化执法打击的基础上,市市场监管局着眼于系统性保护,着力破解协同保护中的难点问题。市市场监管局搭建了多元化一站式纠纷化解平台,整合司法、行政机关等职能部门资源,推动知识产权领域协同保护从简单“相加”到深度“相融”。一方面,通过构建并常态化实行知识产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诉调对接、行刑衔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市市场监管局、市人民法院与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建“法护知产”在线协同应用,完善案件数据协查、智能推送、双向预警及联合惩戒等功能,赋能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同时探索开展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创新改革,前置调解程序,做好裁调衔接,构建“行政调解+司法确认”模式。目前,我市已入选首批县域国家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并成功调解宁波首例“行政调解+司法确认”专利侵权纠纷案件。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随着保护体系不断完善、执法力度持续加强,我市必将培育出更优质的创新土壤,结出更丰硕的创新成果。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