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纵深|“新农人”在田野寻找“诗和远方”
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村人才队伍。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落实省委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部署要求,推动青年入乡发展,育优育强“十路”人才队伍。在四明大地,一大批有情怀、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正奔赴金色田野,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思维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章力晨:
“茶先锋”的破局之道
在河姆渡镇五联村的宁波十二雷茶业有限公司茶园里,一排排茶树在阳光的照耀下郁郁葱葱,工人们正忙碌地为茶树搭建遮阳网,负责人章力晨正俯身调整遮阳网高度。这看似普通的场景背后蕴含着一位“90后”青年对传统茶产业的创新与坚守。
章力晨出生于一个茶叶世家,外公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茶农。最初,对他来说,茶叶是一个陌生的领域。2012年,父亲因病去世,还未大学毕业的章力晨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开始在茶园精心耕耘。从一个“门外汉”到如今的“茶先锋”,他的成长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却闪耀着创新的光芒。
“别看这个垄,以前用的都是竹竿支架,现在我把它替换成了玻璃纤维棒,遮阳网两头用地钉加固,两边用这个塑料夹子夹住,可以随时调整遮阳网的高度。”章力晨一边介绍,一边亲自示范。这看似简单的改变,却蕴含着他对种茶的深刻思考。
传统的竹竿支架容易腐烂、变形,使用寿命短,在遮阳网的固定和调整上存在着诸多不便。章力晨大胆尝试新材料——玻璃纤维棒,这种材料不仅坚固耐用,而且可以根据不同季节和天气条件灵活调整遮阳网的高度,既保证了茶树的通风,又有效遮挡了强烈的阳光,为茶树的生长创造了更适宜的环境。
在种茶的道路上,章力晨展现出破局者的胆识。去年9月,他投入100多万元,改造茶园改良品种,种植了“黄金芽”“中茶108”“中茶125”等茶叶品种。这些新品种不仅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还适应了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章力晨深知,只有不断更新种植品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021年,一场干旱天气导致5亩多茶园绝收,这个教训成为章力晨推进智能化改造的转折点。2022年,他购买了一台T40植保无人机,认真学习操作技能,将无人机飞防技术运用在茶园的日常管理上。“夏季温度高、湿度大,是病虫害滋生的高峰期,这个时段要及时防控茶园病虫害,从源头上保障茶叶的品质与安全。”章力晨说。装药、起飞、悬停、喷洒……伴随着螺旋桨的嗡鸣声,满载药液的植保无人机在碧绿的茶园上空匀速飞行,细密的药物雾滴均匀地洒落在茶树上。这种现代化的植保方式,不仅克服了地形限制,还具有速度快、效率高、喷洒均匀、雾化效果好等特点,大大降低了茶园管护的人工投入,提升了管护质效,为茶叶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茶园管理中,章力晨始终坚持精细化原则。除草全部采用人工作业,杜绝化学除草剂的使用,确保茶叶的绿色、环保和高品质。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体现了他对茶叶品质的极致追求。从接手茶园的那一刻起,章力晨就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他明白,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种茶、制茶经验,才能让这片茶园焕发出新的生机。“对我来说最忙的是农闲时间,要不断进行思考、验证……”章力晨说,这些年来,他抓紧时间,认真学习茶叶种植、管理及加工制作技术,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行业交流活动,不断汲取新知识、新理念。
经过十多年的摸索与实践,章力晨用创新技术回答了“如何种好茶”的命题,还创新性地实施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质量的“五统一”目标,在提升茶叶品质和生产效率的同时还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为当地茶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谢冲聪: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谢冲聪在稻田里察看水稻生长情况。
7月10日,在市科态农场的水稻新品种示范基地,金黄色的稻谷在微风下翻滚着金色的浪涛。负责人谢冲聪蹲在田埂上,手指轻轻拨开沉甸甸的稻穗,谷粒密实如珠,在阳光下闪着金黄色的光泽。“这批甬优系列品种今年长势很好,亩产预计能突破600公斤。”谢冲聪抹了把额头的汗水,黝黑的脸上漾开了笑意。
谢冲聪是一名“农二代”,从小在田间地头长大。他的父亲是村里的种田能手,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勤劳的双手,让家里的几亩地年年丰收。大学毕业后,谢冲聪没有选择留在城市,而是从父亲手里接过“接力棒”,一头扎进了养育他的土地。如今,他承包了600多亩土地,还为周边农户提供育秧、收割、烘干等服务。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农业的热爱和对土地的坚守。
为使农业增效,谢冲聪在种植模式上不断创新。他的“麦稻稻”一年三熟的种植模式更是独树一帜,麦子4月底收割,5月初播种早稻,7月中下旬早稻收割后种植连作晚稻,连作晚稻11月收获后再播种耐寒大麦。一年三熟的轮作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使收入提高了30%以上。今年,他种植的440亩早稻也迎来了丰收。
“父亲那一辈靠经验种地,我们这一代要用数据种地、用智慧种地。”谢冲聪深知新质生产力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砝码,为此,他不断探索新技术,着力突破传统的播种方式。去年,他购入了“条播机”,利用无人驾驶插秧机的导航系统按照预先设定的线路进行播种作业。这种先进的设备不仅可以节省种子,还能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谢冲聪算了一笔账,以早稻直播为例,传统的直播方式,每亩需要早稻种子9公斤左右,而条播机播种每亩只需5.5公斤。这不仅减少了种子的浪费,还提高了播种的精准度。
好种出好粮。今年,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谢冲聪引进种植了大颗粒种和芦苇稻品种。他采用科学播种、精准施肥、绿色防控等栽培技术,大力推广优质品种。
谢冲聪(中)正在向农民传授机械操作技术。
在深耕种植方式的同时,谢冲聪还把新技术、新理念传授给更多的人。在他的种植基地,每年有省内外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技人员、种粮大户前来考察观摩。他总是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技术,这不仅推动了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还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板。“农业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要用科技让土地生金。”谢冲聪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现代农业的魅力。
“虽然种地很辛苦,但看到丰收的稻谷,看到周边农户因为新技术而受益,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如今,谢冲聪又有了新的计划,他打算加大智慧农机的应用,让农业更加智能化、高效化。他相信,只要不断创新,这片土地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谢冲聪用他的智慧和汗水,在种粮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稻”路。
张义青:
水稻田里养“青龙”
张义青在包装红鳌螯虾。
这几天,泗门镇恒青农场的“稻渔共养”田里,微风拂过,连片的稻叶泛起层层绿浪,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农场负责人张义青头戴帽子穿梭在田埂间仔细察看水稻生长情况,稻田外侧的环沟里,蓝褐色的红鳌螯虾在清澈的水中划出阵阵涟漪。张义青的“稻渔共养”模式迎来了又一个收获时节。
今年35岁的张义青,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新农人”。她继承了母亲对土地的热爱,却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创新精神。刚接手农场时,这里还只以种植毛豆、榨菜、西兰花等蔬菜和水稻为主,效益平平。年轻的张义青不满足于此,2021年,在一次外出考察中,张义青了解到“稻渔共养”这种高效的生态农业种植模式,心中立刻燃起了尝试的念头。回到农场后,她毫不犹豫地启动了该项目,成了泗门镇“第一个养龙虾的人”。
她采购了虾苗,在稻田里尝试养殖小龙虾。每年3月至6月,稻田成了小龙虾的乐园;6月小龙虾清塘后,便开始种植单季稻。这种“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模式,让张义青看到了希望。小龙虾在稻田里不仅能吃害虫,它们的粪便还是天然肥料,大大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了水稻的品质。通过“稻渔共养”模式,每亩地实现增收5000元以上。
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后,张义青的养殖越来越顺手,养殖面积也逐步扩大。2023年初,她又大胆开辟了50亩田,尝试“稻田—澳洲淡水龙虾”共作模式。她引进了水产新品种小青龙(红鳌螯虾),开启了新的“稻渔共养”模式。每年5月,小青龙虾苗被投放至稻田外的环沟生长,单季稻插秧放水时,小青龙便会自己爬到稻田中,帮助水稻除虫增肥。9月份,成熟的小青龙便能上市,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张义青深知,生态农业的关键在于全生长周期的绿色生态生产标准。为此,她不断学习,摸索小青龙的生长习性,优化养殖技术。同时,严格把控水稻和小青龙的套养过程,不施肥用药。
张义青的“稻虾共作”基地。
如今,张义青不仅在“稻渔共养”上取得了成功,还利用“温室大棚”繁育虾苗,实现了小龙虾和澳洲淡水龙虾苗种的本地化供应。这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虾苗的成活率。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还抽出时间学习短视频制作,计划以稻渔综合种养为主题打造个人IP,推广生态农产品。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生态农业的魅力,带动更多人投身到绿色农业的发展中。
站在稻田边,张义青望着眼前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她用创新的思维和勤劳的双手,在这片稻田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生态农业新篇章。
记者手记
章力晨、谢冲聪、张义青的故事,是当代青年在传统农业领域创新发展的生动写照。他们以“90后”的创新思维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创新种植到智能化管理,从不断学习到深耕实践,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像他们这样的青年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农业带来了新变化,为农民带来了新思维,为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更多青年投身农村、创新创业树立了榜样。
照片均由俞丽丹提供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