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纵深|根脉之上生新枝——解析余姚民企新生代的传承密码
前浪奔涌,后浪翻腾。
根据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的数据,目前80%以上的民营企业为家族企业,而自2017年以来,约有四分之三的家族企业正处于交接班阶段。
这场“接班潮”中,余姚不少民营企业的年轻一代正在逐渐走向台前,他们有的已经成为了新一代的“掌门人”,有的正潜心磨练,逐渐上手适应,还有的则用自己的创意和巧思让企业更加契合时代……他们纷纷用自己的方式,为企业、为地方经济、更为中国民营经济的未来,点燃了生生不息的新兴引擎。
“传承”并非简单的权力交接,而是一场关于血脉、责任与时代命题的深度对话。
这其中,他们如何定义自己的角色?如何处理代际关系?又是如何平衡传统与革新的?
“我前段时间在阅读时看到一个词,觉得很适合形容父亲以及那一辈企业家,这个词叫做尊重时间。”在宁波澳乐比口腔护理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楚钶的印象里,小时候的父母总在忙,希望能够用足、用好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
1986年郑楚钶的父亲郑建立创业,1989年郑楚钶出生,虽然厂房到家里的路不算太远,但父亲总是忙到直接睡在厂里,所以幼年时郑楚钶其实很少能见到父亲。
郑建立选择的创业起点是当时热门的模具行业,然而资金回笼慢、同质化泥潭很快吞噬了最初的热情。
面对困境,郑建立的决断力成为企业命运的关键转折点——他果断抽身,选择从“做加工”转变为“做成品”,并将目光投向了彼时新兴的电动牙刷市场。
“因为我们做模具的时候积累了一些客户群体,既要避开原来客户生产的产品,又要有利润空间,于是父亲就想到了做当时国外刚开始流行的电动牙刷。”如今回忆起父亲的这个决定性举措,郑楚钶的言语间依然满是自豪。
2001年,澳乐比正式投产,成为宁波仅有的两家同类企业之一。
这次转型被证明是决定性的一跃,投产后的第一个十年,企业的销售额几乎每年以平均50%的速度增长。
2013年,郑楚钶大学毕业,他的接班之路由此开始。
“刚回到公司的时候,我是先从业务部门开始跟着业务员做单子的。”郑楚钶回忆,“当时的澳乐比处于扩大产能的阶段,还因为拍下一块新土地而有一笔不小的贷款,家里正是需要我的时候。”
第二年郑楚钶上任总经理,他对当时初入商海的自己的评价是“内向且缺乏经验”:“那个时候,父亲总是告诉我,要大胆一些,不要害怕做错决定,事情永远都不会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扶上马,再送一程。
正是父亲的这份信任和鼓励,支撑郑楚钶度过了上任之初的艰难时光。
前不久,浙江备得福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阮馨逸发了一条朋友圈,背景是备得福的工厂,前景是几丛开在厂房门口的野花,红色、紫色、黄色相间,分外好看。
“在我出生的第二年,父亲成立了一家蔬菜食品厂,这就是备得福的前身。”可以说,1991年出生的阮馨逸是和备得福一起长大的。
“小时候父亲不是在车间里加班,就是外出押车,即使后来规模大了、人手十分充裕了,他也还是习惯事事亲力亲为。”阮馨逸告诉记者,父亲阮银福年仅14岁就正式做起了榨菜生意。
其实在当年的姚西北地区,做榨菜生意的小厂有不少,为什么备得福能够“闯出来”?在阮馨逸看来,父亲的秘诀藏在一个“韧”字里。
早年榨菜没有好的储存方法,父亲就不断琢磨改进配方以便储存更久一些;没有销路,父亲就自己押车、包船,带着产品走南闯北去卖……父亲早年创业的艰辛与执着,那份数十年如一日专注一事的韧劲与踏实,不仅铸就了企业厚实的根基,也成为女儿多年来心中最珍贵的财富。
姚西北地区榨菜、雪菜、芥菜等各类腌制菜的种植户众多,备得福还和农户们协商形成了订单保护价收购模式,不仅提高了菜农的种植积极性,又能实现榨菜连片规范化种植。
“我的父亲常说的一句话是,大地是我们的车间,农民是我们的员工。”阮馨逸一字一句地复述着,语气坚定,父亲身上的担当与社会责任感也同样深深感染着她。
左图为郑楚钶和父亲郑建立,右图为阮馨逸和父亲阮银福。
早在20世纪80年代,余姚的洪山乡(现已并入陆埠镇)等地就出现零散的汽配生产活动,当地农民通过家庭作坊形式制作皮带制动器、模压件、刹车片等简单零部件,逐渐形成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块状经济。
这些作坊规模虽小,却为后续的产业集群提供了初始的技术和人才积累,还孕育了橡胶传动带行业龙头——丰茂股份。
去年7月,拥有金融工程硕士背景的“企三代”蒋淞舟上任丰茂股份副总经理。
蒋淞舟出生于1997年,曾在上海电气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及金浦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任职,如今选择转身回归家族企业,其中交织着父辈的期待与个人的抱负。
“父亲一直希望我能回到家族企业。”蒋淞舟在采访中坦言,“2023年12月,公司成功上市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我认为时机成熟了,是时候正式加入公司,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从金融到实业的转变并不轻松,上任一年时间,蒋淞舟深刻体会到两种思维模式的碰撞:金融追求“宁可错过也不错投”的精确避险,而经营实体企业则需要拿出“每个机会都尽可能抓住”的勇气去尝试,需要去“拥抱必要的风险”。
“除了思维上方式不同,更大的压力来自信息洪流。”蒋淞舟直言身份转换间的困扰,“身在实体企业,每天高频对接生产、销售、研发、外部资源,面对大量快速涌入的信息和决策压力,有时候确实感到应接不暇。”
年轻一代需要逐渐接过前两代人积累下来的基业,蒋淞舟在面对传统与创新时,展现出了超出年龄的理性,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有它合理的一面”。
“传统之所以能够延续下来,本身就经过了时间的检验,我要做的是先传承再创新。”蒋淞舟坦言,在过去一年中,他深刻意识到公司现有的管理框架和体系工具都是经过验证且有效的,自己首先应当虚心学习和接纳,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提出优化和创新。
“企业日常运营中能改进的地方确实不少,但重要的是找到关键点逐一优化,这个过程必须讲求方法和效率,而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否则不仅难以落地,还可能事倍功半。”
这种务实的理念不仅体现在他的管理智慧上,也渗透在他的日常工作中,对于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这位年轻的管理者不主张冒进:“发现问题固然可以提出改进,但问题的存在肯定有现实根源,也许先把问题搞清楚,再冷静评估改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会更好。”
在蒋淞舟看来,大刀阔斧不一定是最佳方案,很多时候“3%到5%”的小幅优化其实更有效。
同样,在被问及关于传统与创新的平衡之道时,郑楚钶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具体事例。
2018年,郑楚钶在公司内部大力推进6S管理,经过规划后,原本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的半成品仓库,实用面积骤降至1400平方米。
有时候,血脉相连的默契并非总能化解观念的碰撞。
这场革新遭遇了父亲的强烈反对——在老一辈企业家眼中,这简直是空间与效率的巨大浪费!
“父亲因此很生气。”郑楚钶回忆,两代人对“效率”的理解在此激烈交锋。
最终,郑楚钶没有硬撼父亲的坚持,而是与设计方反复沟通,在尊重6S核心原则的前提下,更精细地进行了规划,最后将利用面积提升至2200平方米。
这多出来的800平方米,也成为了两代人互相倾听、彼此尊重所撑开的弹性空间。
走过依赖父辈经验的初期迷茫,也走过了过于偏激的对旧模式的质疑,这几年郑楚钶已然在传统与创新的钢丝上找到了稳健的落点。
如今,他深刻理解并珍视父亲烙印在企业血脉中的精神财富,并且选择用新时代的语言重新激活这份历久弥新的内核。
“举个简单的例子,父亲常常说团结就是力量,现在我也组织了很多充满活力的团队建设、策划激发热情的技能竞赛。”郑楚钶说,如同不同的灌溉方式,最终都滋养着同一棵名为“凝聚力”的大树,父辈的精神内核,在新一代的实践中焕发出蓬勃生机。
“接班之初,24岁的我满心满眼都是要守好父亲的心血,完成父亲的愿望。”郑楚钶坦言,“不知何时起,我早已经把这当成了自己的心血。”
时光流转,责任在肩,这份重担悄然完成了内在的蜕变。从守护父亲的梦想,到将这份事业融入自己的生命版图,郑楚钶的蜕变,也映照着无数民企二代的心路历程。
左图为蒋淞舟和父亲蒋春雷。右图为澳乐比公司的厂房。
在传统与创新之间,蒋淞舟展现出清晰的战略思路:稳固企业根基的同时,也积极向新领域延伸枝丫。
他的加入正逐渐给丰茂带来新的变化和活力。
目前,蒋淞舟正着力推动丰茂泰国工厂投产。同时,他还将主要精力聚焦于新“战场”——丰茂近几年布局的空气悬架事业部,积极开拓新市场,为公司培育新的增长点。在他看来,不必去改动成熟体系,新部门有足够空间去发挥、去创新。
他清楚自身角色,从产品开发、团队搭建,到探索线上销售新模式,在摸索中让这块业务稳步向前推进。
回顾自身历程,毕业于数学系的蒋淞舟借用数学中梯度下降的概念,阐释自己的职业哲学。
“人对自己未来的三五年必须要有清晰的规划。”他说,“就如同数学中的梯度下降,每一个阶段都要集中精力做好眼前的事,不断积累调整。随着时间不断向前延伸,当你回头时,可能会惊讶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站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而这个高度本身,又成为下一段征程的起点。因此,更重要的是专注于做好当下的每一步。”
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在不断摸索中培育新枝——蒋淞舟的每一步,都在为丰茂的未来写下充满张力的注脚。
和其他两位“企二代”有所不同的是,阮馨逸对自己在备得福的定位不是“接班人”,在她看来,自己更多是运用自己的学识、视野和对新时代的理解为父辈产业注入能量。
大学毕业后,外面的世界曾吸引着阮馨逸的心,然而沉甸甸的家族责任感最终牵引她回到余姚,回到父辈耕耘多年的榨菜厂。
“心定下来后,就想为家里实实在在做点事。”她回忆。
阮馨逸的回归,不是坐进办公室,而是一头扎进生产线。
凭借专业所学,阮馨逸亲手操刀,将散落在老师傅经验中的操作规范一一梳理、优化、固化。最终,备得福的酱腌菜生产过程被科学地整理为清晰可控的15道标准化工序,员工行为守则也被细化成册。
效率与规范性,成为这家传统企业焕发新生的第一块基石。
阮馨逸工作照。
根基夯实后,阮馨逸敏锐地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品牌战场。
“品牌宣传这件事,除了我,当时厂里可能真没人会主动去做。”她坦言。作为当时厂里最年轻的血液,她渴望让备得福赶上时代的浪潮。
在阮馨逸的带领下,近两年来关于备得福的宣传短视频活跃在抖音、小红书等多个自媒体平台,镜头对准余姚沃土孕育的榨菜,也聚焦备得福瓶瓶罐罐里的匠心。
阮馨逸的策略清晰而有力:线下积极亮相各类食品展会,面对面推介品牌;线上则持续发力短视频内容创作,以年轻化、可视化的方式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这套组合拳迅速打通市场认知,为老品牌注入了强劲的新流量,销售与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
父亲虽不善言辞,甚少夸赞,但那份沉默的注视里,阮馨逸读懂了无言的认可。
在时光的咸与鲜之间,阮馨逸正以年轻的智慧与担当,为老味道酿造新传奇。当榨菜厂门口盛开的野花被镜头捕捉,那抹亮色,正是新一代传承者赋予传统产业的新生机。
立足在父辈用汗水浇灌的土地上,新生代们以各自的智慧与心血描绘着企业的未来蓝图,这与其说是交接,不如说是共创。
他们或渐进融入,或系统革新;他们守护根基,嫁接新枝,也正继续探索新路。在“父辈和我们”的血脉联结中,在“传承与创新”的永恒命题下,他们努力让“根基与枝叶”共生共荣,共同书写着民营经济生生不息的新篇章。
照片均由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