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红:一位乡村教育实践者的坚守与蜕变
1985年6月,17岁的余姚县肖东乡初级中学学生周利红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场“大考”——高中兼初中中专(技校)招生文化考试。两个月后,当人们沉浸在余姚撤县设市的喜悦中时,他也如愿收到了浙江省余姚师范学校寄来的录取通知书。
从此,周利红的人生轨迹和乡村教育紧紧连在了一起。“我在余姚师范度过了三年充实而难忘的求学时光,毕业后,先后在梁弄、肖东任教,算起来有近40个年头了。”一张张珍藏多年的证件,无声地诉说着光阴的故事,把市肖东第二小学校长周利红的思绪拉回了从前。
校女子足球队在全省比赛中夺冠,周利红捧起奖杯格外开心。
1988年夏天,周利红完成从师范生到人民教师的蜕变,被分配至梁弄斤岭下小学,教学生语文、体育和音乐。上世纪80年代末,囿于历史环境和物质条件,农村学校多以复式班模式开展教学。周利红带的第一个“混龄班”约有40名学生,“一堂40分钟的课,前20分钟教三年级孩子,后20分钟教四年级孩子,那时师资力量有限,一位老师上好几门课、一个班级有不同年级的学生,这些都很常见。”周利红回忆道。
周利红清楚地记得,在斤岭下小学任教时,学校没有教工宿舍。放学后,他得骑半小时自行车回梁弄镇校休息,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又沿着崎岖的山路赶去上课。尽管条件艰苦,但看到学生们的眼神中闪烁着信任和渴望,周利红觉得一切都值得。
三年后,教育部门的一纸调令让周利红回到了自己的母校——肖东乡中心学校。此后,由于行政区划调整,该校更名为肖东第二小学。从普通教师到教研组长,再到进入校领导班子,这里的一师一生、一班一课、一草一木,都成为周利红的心之所系、情之所牵。
进入21世纪,我市教育事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周利红对乡村教育的美好期盼一步步照进了现实。“我刚来时,学校只有一幢教学楼,食堂是低矮的平房,操场是煤渣跑道,孩子们上体育课往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水’。”周利红告诉记者,在市、街道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渐渐地,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崭新的教学楼、行政楼、综合楼拔地而起,一间间教室窗明几净,标准课桌椅、智慧黑板等一应俱全;学生活动场地进一步增加,不仅操场铺上了全新的塑胶和人工草皮,还新建了笼式足球场、开辟了科学实践基地;两层楼的食堂环境舒适,三菜一汤、水果牛奶的搭配让学生吃得健康又营养……
硬件设施蒸蒸日上的同时,肖东二小的教师队伍建设也驶入了快车道。“起初,全校加起来只有18位老师,大家很少有外出进修的机会,更难见到专家进校指导。”周利红感慨,“如今,我们着力写好教师队伍‘量质齐升’文章,拥有研究生、本科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不断提升,学校每年组织老师分层、分类、分岗开展培训,为立德树人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更让周利红感到欣慰的是,当年一手组建起的校女子足球队经历十年精耕细作,创造了从无到有并发展壮大的校园足球传奇。一批又一批“铿锵玫瑰”从学校绿茵场起步,横扫余姚、宁波各大校园足球赛事,在浙江省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中拿下7座冠军奖杯,肖东二小也因此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这所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小学因足球而声名鹊起,在余姚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版图上占据了重要一席。
当夕阳的余晖洒向校园,周利红站在办公室外,目光缓缓扫过这方他倾注了无数心血的校园。岁月的年轮见证了乡村教育的华丽蝶变,而他,正是这变迁长卷中最深沉、最坚韧的注脚。
编辑、一审:鲍柯潞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