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纵深|以文化人 汇聚向上向善力量——解密我市“好人现象”
“余姚二山下,东南最名邑。”绵延千年的文脉浸润着余姚这座城市,“知行合一”的理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余姚人,也铸就了余姚人“文明崇德”的优秀品质。
2024年首场“余姚好人”发布仪式。
6月24日,2025年首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河南省安阳市举办,现场发布了“中国好人榜”,共有152人(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身边好人光荣上榜。其中,我市守护瘫痪妻子22年的信继红被评为“孝老爱亲类好人”。
目前,全市有15例荣登“中国好人榜”、39例入选“浙江好人榜”、158例入选“宁波好人榜”。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串串动人的事迹竞相涌现,他们奉献自己、感动别人,这些百姓身边的“平凡英雄”,为我们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成为具有余姚特色的“好人现象”。
韩亚丽为老人理发。
一次抓捕毒贩行动中,被犯罪嫌疑人用匕首刺伤仍紧追不舍,直到将犯罪嫌疑人扑倒的市公安局民警胡建江;为了一份爱的承诺,隐瞒病情,用自己并不丰厚的收入帮助远在异乡的6名孩子的低塘街道村民韩亚丽;五十余年悉心照顾精神残疾的继弟,至今未嫁,为继弟撑起一片天的阳明街道胜山社区舜北新村居民沈国英;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勇救落水儿童的小曹娥镇村民丁长明、陈婉贞;二十余载不离不弃守护瘫痪妻子的新余姚人信继红……
信继红和妻子。
在我市,像这样的暖心故事和“凡人善举”还有很多:他们或在紧急关头挺身而出,或在他人受困时施以援手,或在面对选择时坚守正道,或在平凡岗位上敬业担当……从千千万万普通人中走来,他们的故事,展示着生活磨砺下生命的不屈,彰显着纷繁社会里人性的温度,让我们看到这个时代最温暖、最动人的价值底色。
沈国英在家照顾弟弟的生活起居。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近年来,一大批对社会贡献大、事迹突出的典型,从默默无闻走进公众视野,到在全国、省、市推选表彰中脱颖而出,并产生了广泛影响,他们奉献着自己、感动着别人,“好人现象”成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
人无德不立,城无德不兴。这些道德模范典型成为推动我市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开创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生动局面,向人们诠释了余姚这座城市的文明温度、道德厚度和精神高度。
绵延千年的文脉浸润着余姚这座城市,也铸就了余姚人“文明崇德”的优秀品质。
为进一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新时代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激励全市上下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从2006年开始,我市组织开展“感动余姚”新闻人物评选活动,挖掘宣传了一大批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发挥先进典型的传播价值和引领作用。在此基础上,2012年开始,我市组织开展“做文明崇德余姚人”系列主题活动,充分挖掘四明大地涌现的凡人善举、时代楷模,不断创新深化“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形成了月评“身边好人”、季评“余姚好人”、年评“道德模范”的三级道德荣誉评选机制,挖掘培植了一大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典型。
这些模范、典型,来自群众身边,既有个体,也有群体;既有企业家,也有打工者;既有机关干部,也有基层群众,他们在各自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和事迹,他们积极发挥先进典型的传播价值和引领作用,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构筑成为“最美”的风景线。
身边先进典型示范引领,感召更多群众崇尚文明、明德至善。近年来,围绕“做文明崇德余姚人”这一主题,市民自发参与各类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形成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氛围。特别是从2018年起,我市将每月15日设为全民“文明行动日”,以一月一主题的形式,动员广大群众开展文明宣教、环境整治、网络文明传播等行动,成为姚城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身边人影响身边人,用道德滋养群众心灵,为社会正能量的凝聚奠定了根基。为激发全社会向善向上的力量,我市聚焦道德典型事迹、身边凡人善举、日常文明行为等,组织创作了一批情景剧、广播剧、小品、戏曲等文艺作品,广泛开展展演、展播活动,大力传播道德典型的感人事迹,将一个个“平民英雄”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不断提升道德典型的知晓率和影响力,汇聚起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如今,每季度一次的“余姚好人”评选机制已经延续了十余年,“好人”的推选不仅局限于市级层面,每个街道、每个镇、每个村(社区)都会由村民、居民推选出他们身边的好人和典型,并倡导全体村民、居民学习,这些典型成为推动文明新风的标兵。身边先进典型示范引领,感召更多群众崇尚文明、明德至善。见贤思齐、齐心协力,好人队伍越来越庞大,做好事、行善举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尊崇模范,更要关爱模范,让有德者有得,让好人有好报。
2012年6月30日,“道德银行”首批道德信用贷款发放签约。
近年来,我市创设各类文明评价激励载体,尤其是在2012年推出了“道德银行”,并把“道德银行”作为弘扬时代新风、深化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全力推动道德与“信贷”联姻、和“礼遇”挂钩,营造了“做好人有好报、讲道德有回报”的浓厚氛围。
余姚农商银行工作人员现场指导客户体验“道德银行”。
以“道德立村”而闻名遐迩的临山镇邵家丘村,是余姚“道德银行”发源地。作为村党总支书记,黄宝康从2004年10月上任以来,就坚持以道德立村、诚信治村、经济强村、文明兴村,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走上诚信致富的康庄大道,如今,村民崇德尚贤已蔚然成风。2024年,反映邵家丘村“道德立村”的电影《村里那些事》上映,是浙江省首部反映浙江农村“道德立村”助推共同富裕题材的电影。影片上映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仅是我市构建道德礼遇体系的一个侧面。在余姚,看不见、摸不着的“道德”,换来的是“道德银行”的“真金白银”。近年来,我市紧扣“德者有得”核心理念,抓住数字化改革契机,对“道德银行”系统进行迭代升级,提升数字化应用安全性与合规性,积极探索以“德者有得”模式助力基层治理新途径。
2018年1月11日,我市举行“道德绿卡”首发仪式。
在不断完善“道德银行”建设机制基础上,我市还统筹聚集市直部门和社会爱心企业优质资源,构建以“道德绿卡”为体系中心的道德礼遇矩阵。将“道德绿卡”作为“道德银行”关爱礼遇道德典型的身份凭证,我市对行政村(社区)级好人、乡镇(街道)级好人、市级及以上好人分别授予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道德绿卡”,凭卡享受不同的关爱礼遇,实现“有德者有得”。
截至目前,全市59.65万人参与道德评议,超7.46万户获得道德信贷授信192.97亿元,颁发“道德绿卡”2831张,推出市级道德礼遇项目82项,有力倡导了“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社会氛围,让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人奋力前行,激发广大群众“崇尚道德、践行道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今,我市形成了以“道德银行”为平台、道德评议为基础、好人评选为抓手、道德绿卡为载体、道德激励为手段的新时代道德建设工作新模式,让道德建设变得可量化、可触摸,更让“当好人做好事、当好人有好报”蔚然成风,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四明大地生根开花。
照片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