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访谈|“那个披着隐形披风的大英雄”

2025-05-16 09:31 来源: 姚界客户端 记者 张 雯
分享

《余姚日报》版面图

访余姚市汝湖公益救援队队长姚林军

“快!把救生衣给后面的小姑娘!”沙哑的指令穿透呼啸的海风。上周,一段记录杭州湾海域生死救援的视频火速刷屏,在涨潮的滩涂绝境中,汝湖公益救援队仅用5分钟便将一家六口从死神手中夺回,引发全网无数点赞。视频里那个嗓音嘶哑指挥救援的身影,正是本期访谈的主角——汝湖公益救援队队长、“余姚好人”姚林军。

在姚北地区,身着深绿队服与橙红救生衣的汝湖公益救援队,早已成为群众心中“安全感”的代名词。台风夜,他们蹚过积水为受困居民送去物资;街巷里,他们不辞辛劳搜寻走失的老人;浪潮中,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生命防线。

而这支队伍的灵魂人物——姚林军,用七年如一日的坚守,书写着平凡人不平凡的善举篇章。今天,就让姚林军带上我们,一同走进那些惊心动魄的救援现场,去聆听生命守护背后的动人故事。

姚林军近照

人物经历

姚林军嗓门不小,皮肤黝黑,走路行事大大咧咧的。在泗门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内,几间办公室专门划拨给汝湖公益救援队使用,其中一间便是姚林军的“指挥部”。屋内陈设简单,衣架上整齐挂着不同功能场景的队服,桌上摆着电脑、几部时刻待命的手机、创口贴,还有一堆零散的药片——阿莫西林、胃药……记者刚想说姚林军似乎又比以往见面时黑了些,他笑了笑,直言自己五一假期在海边巡逻晒到皮肤脱皮,正买了喷雾准备补救补救。

泗门镇谢家路村的乡亲们都知道,姚林军打小就是个“浪里白条”——课本一翻开就打瞌睡,可一到河边就跟打了鸡血似的。今天带小伙伴摸鱼捞虾,明天又组织“童子军”在海涂上撒欢,活脱脱一个“孩子王”。

19岁那年,这个坐不住的皮小子突然收了心,穿上军装成了一名空军战士。三年军营生活让他受益良多,扛着3.5公斤的步枪站岗两小时不动如山,愣是把好动的性子磨得敏锐而沉着。现在队员们都说,姚林军的“危险感知力”准得邪乎,海浪还没翻脸呢,他就能提前拉响警报。用他自己的话说:“当年站岗练就的火眼金睛,现在都用在盯着潮水涨落上了!”

2001年脱下军装,姚林军一头扎进泗门派出所治安联防队。虽说每月工资就四五百块钱,但一想到能打击犯罪,他就像装了小马达,浑身热血沸腾。此后,他开始创业,但助人之心不减。2013年台风“菲特”肆虐余姚时,姚林军这个“闲不住”的退伍兵自发当起了“人肉快递”,扛着物资蹚过齐腰深的积水时,他尝到了“被需要”的甜头,至此一发不可收拾。2017年,姚林军加入城区救援队。从此,这个曾经的“孩子王”,在救援这条“不归路”上彻底放飞自我,把见义勇为玩成了专业级。

加入城区救援队后,姚林军发现了个“地域救援盲区”:姚北地区虽然村舍林立,老人走失的情况时有发生,却连一支本土救援队都没有。每次接到姚北地区的求助,喊城区救援队员驱车赶来,光路上就得折腾不少时间。看着地图上那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阡陌小道,姚林军一拍大腿:“咱们这么熟门熟路,为啥不组个自己的公益救援队?”这想法刚冒头,就像往水里扔了块磁铁,瞬间吸来十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更暖心的是,有朋友直接在物业公司“划”出一间办公室,笑称这是给救援队开的“育儿房”——就这样,“汝湖公益救援队”在这间小屋里,埋下了破土而出的种子。

2018年,救援队刚成立那半年,姚林军和队友们简直成了“朋友圈寻人专业户”——只要刷到走失老人的消息,立马抄起电话联系家属,自费加油买装备,救援热情直接“掏空”钱包。最暖的是,姚林军家属也悄悄组成“后勤天团”,每次队员们湿漉漉收队,家里人早已支起晾衣杆,默默承包全队的雨衣洗晒工作。

记得有次搜救,80多岁的周大爷走失了整整4天,家属绝望之际,姚林军仍未放弃。仔细分析地形后,他判定老人极有可能身处一处无人的芦苇荡。一人多高的芦苇丛,队员们深一脚浅一脚地搜寻,终于在一处隐蔽的水沟里,发现了昏迷的周大爷。“我们救了他一命!”姚林军开心得雀跃。

像周大爷这样的救人故事只不过是万千故事里随手翻开的一页。寒来暑往,汝湖公益救援队的队员们早已数不清蹚过多少急流、翻过多少山路,经他们双手托起的生命,累计已超千人。

访谈实录

张雯:姚队,这些年你们冲锋在救援一线,数不清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有没有哪件事,让您至今回想起来,依然会鼻头一酸、红了眼眶?

姚林军:哎呀,纯爷们儿哪能轻易掉眼泪?不过干救援这些年,还真攒了不少戳心窝子的事儿。就说2019年冬天,北风刮得跟刀子似的,凌晨一点多,我的手机突然“炸”响——你懂的,自打干了公益,这手机就跟长在耳朵边似的,24小时待命。电话那头传来一位男性带着哭腔的声音,说孩子离家出走大半天了,走前还撂下“不想活了”的狠话。我心里“咯噔”一下,这孩子可是人家小两口的命根子啊!哪敢耽误半秒,立马在群里“摇人”,裹着大衣就往现场冲!

那天夜里风像刀子似地刮,冻得人骨头缝都疼。我们打着手电筒,在大街小巷找了整整两个小时,终于在凌晨三点找到了孩子。孩子爸妈一看见孩子,“哇”地就哭了出来,直接“扑通”跪在地上,眼泪鼻涕糊了一脸。我们哪敢受这大礼,手忙脚乱把他们拽起来。结果孩子爸抹了把脸就往家跑,没一会儿又冲回来,手里攥着厚厚的一沓钱要塞给我们。看着这对衣着朴素的夫妻,明显就是从外地来姚务工的,我哪能收这辛苦钱?寒风里,我突然鼻子一酸,要是孩子真出了事,这个家可就塌了。可现在,一家人抱在一起哭着笑着,多好啊!我摸着被寒风吹得通红的脸,心里却热乎乎的,说不定,在他们眼里,我们就是那个披着“隐形披风”的大英雄呢!

张雯: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突然有人伸手拽了你一把,这份救命之恩,搁谁心里不得记一辈子?话说回来,之前你们一直在街头巷尾忙着寻人、救急,后来咋还“跨界”到海域救援去了?这跨度可不小啊!

姚林军:我们从小在海边撒欢长大,海对我们来说就像朝夕相处的朋友,听着潮声、跟着长辈学“海规矩”,压根没觉得它有多可怕。直到后来才发现,那些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根本看不懂大海发出的危险信号!

2020年,通往杭州湾海域的道路完成拓宽改造,就像给这片海岸按下了“流量开关”,慕名而来的游客开始扎堆打卡。谁能想到,热闹背后暗藏危机——那年,竟有十几人被突如其来的潮水困住。我们救援队队员套上救生衣,一个接一个扎进翻滚的浪头,在汹涌海水中化身摆渡人,连拖带拽地带着被困游客寻找生路。有个孩子个子小,海水已经漫到胸口,再晚来几分钟,后果真不敢想。

说真的,本地人闭着眼都知道潮水的脾气。可外地游客哪懂这些?他们举着手机拍浪花,弯腰抓滩涂上的螃蟹,压根没察觉身后的潮水简直像怪兽,眨眼间张开血盆大口。浪头打过来连渔船都扛不住,更别说血肉之躯了!也就是那次生死时速的营救后,我们才真正意识到,这片看似温柔的海域,藏着多少致命的“温柔陷阱”。

事后,我们第一时间敲响了海边渔民家的门——这些在潮水里泡大的“浪里白条”,对滩涂暗礁的熟悉程度,可比任何导航都精准!很快,十几位渔民老哥二话不说加入公益救援队伍,带着他们祖传的“潮汐经验”和“海域地图”,成了守护海岸线的新生力量。

从那以后,我们的救援人员成了海岸线上最醒目的“安全警报”。涨潮前,队员们就像上了发条的闹钟,沿着滩涂来回巡逻。看见拎着小桶抓螃蟹的游客,他们摇下车窗扯着嗓子喊;瞅见往深水区走的身影,立刻跑上去劝阻。这些来自渔民的“土办法”,搭配着专业救援知识,硬生生在汹涌潮水和游客之间,筑起了一道移动的安全防线。

张雯:海域救援简直是在刀尖上跳舞,稍有闪失就是生死攸关!听说队里这些年从鬼门关抢回上百条人命,让人感动!我好奇的是,您在开展海域救援前,就有相关经验打底吗?

姚林军:救援这行,经验就像滚雪球,越攒越厚实,但永远得留个“PlanB”(B计划)!记得2021年那次救援,现在想起来还直冒冷汗。那天下午,我们瞅着潮水涨起来,海边也没游客晃悠了,就准备收队。哪成想车刚开出十分钟,电话就响了——有3个人被潮水“咬住”了!等我们心急火燎往回赶,报警时还只漫到游客腰际的海水,眨眼间就快把人给“吞”了,只剩几颗脑袋在浪里扑腾。偏偏那天赶上罕见的天文大潮,浪头跟小山似的!我一边扯着嗓子喊四个队员套救生衣往海里冲,一边派人飞奔向岸边开救生艇,那场面,真像是和潮水在抢命!

说起来都是后怕!那会儿咱们用的普通救生衣,压根扛不住急流折腾,潮水一汹涌,随时可能被掀翻。我站在岸边扯着嗓子指挥,眼睛死死盯着海里3个游客和4名队员,心脏简直要蹦出嗓子眼!整整半小时生死营救,队员们上岸时累得瘫在沙滩上,有个兄弟的脚还被礁石划出大口子。经历了这一遭,“长振铜业”的宋总二话不说,给咱们换上了专业的急流救生衣。现在队员下海装备升级了,还都系着牵引绳,就像多了条“安全锁链”,说什么也不能让自家兄弟冒险!

汝湖公益救援队正在训练

张雯:光听着都手心冒汗!看来每一次救援都是实打实的“魔鬼训练”,您得像战场上的指挥官一样,分秒必争地做出关键决策!话说回来,我注意到现在海域救援都标配“双艇出击”,两艘救生艇同时上阵,这是从实战里总结出的“保命经验”吧?

姚林军:救援队伍要想当别人的“守护者”,首先得把自己的安全网织得密不透风!毕竟只有我们站稳脚跟,才能把希望的火把传递给更多人。

现在海域救援我们基本都配备“双艇战术”——一艘冲锋在前,另一艘就像忠诚的“保镖”紧随其后。印象最深的是那次任务结束返程,主艇的马达突然“卡壳”,海水推着船直往后退。千钧一发之际,保护艇一个加速冲过来,用缆绳死死拽住主艇。想想都后怕,要是没有这道“双保险”,被救的群众和队员都得跟着潮水“漂流”了!杭州湾海域的水流向来不讲情面,只有两手抓、两手硬,才能稳稳护住救人的承诺。

张雯:这么多年风里来浪里去,我特别好奇,在您心里,最想让汝湖救援队把什么样的精神火种传递给其他人?

姚林军:汝湖救援队的花名册上,藏着上百个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他们是父亲、是丈夫、是打工者,却在危难时刻化身“逆行者”。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是用一次次深夜出车、一回回海中搏击,诠释着“付出”的力量。

从街巷寻人到踏浪救人,这些年我们一起咬着牙扛过无数个昼夜,自掏腰包添置装备、连轴转地巡逻值守。说实在的,大家想法都纯粹得很:守好脚下这片土地,把迷路的人平安带回家,把落水的手紧紧拽上岸!

好些老朋友见着我,总打趣说我“老得这么快”!这话不假,这些年手机就没离过身,甭管凌晨还是深夜,铃声刚响两声准能接起来。但凡有任务,我带头冲在前,队员们更是二话不说跟上。他们大多是普通上班族,可只要一声招呼,哪怕暴雨倾盆、寒风刺骨,准能齐刷刷到位。

被救群众为汝湖公益救援队送来锦旗(左二为姚林军)

说实在的,看着大伙儿自掏腰包、不计回报,我心里满是亏欠,可转念一想,大伙并肩作战时眼里的光,又觉着这一路有他们同行,值了!如今队部满墙的锦旗迎风轻晃,那不仅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时刻提醒我们:再难的坎,也要跨过去,得护好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记者手记

形容姚林军是“倒贴队长”一点也不为过,不管是救援现场的生死竞速,还是平日里的预案筹备,他永远冲在最前头,不仅搭精力、耗心血,还自掏腰包为队伍兜底。

写稿时,我回看那些救援视频里呼啸的狂风、急促的喘息声,总能瞬间将我拽进惊心动魄的生死现场。看着画面里与死神赛跑的身影,我才真切明白,原来生与死的界限,不过是呼吸之间。但正是这份用血肉之躯筑堤、以凡人之躯掌灯,明知艰险仍义无反顾的勇气,让平凡的姚林军和他的队员们此刻“不平凡”。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