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纵深|从“碎片执法”到“系统治理”——我市积极探索建设领域“综合执法一件事”改革新路径
为持续推进建设领域全过程监督管理,切实提高建设领域综合执法水平,今年3月起,我市聚焦建设领域关键环节,以城区四街道为试点,积极推进建设领域“综合执法一件事”专项执法行动,坚持“严”字当头,“实”字为要,“抓”字着力,“点线面”并进,形成覆盖拆迁闲置地块、在建工程项目、新交付小区等重点区域的系统性监督管理体系。
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城区四街道22个拆迁地块、42个在建工地、19个一年内新交付小区的全方位排查工作,并持续每周对每个项目开展2次以上执法检查,共累计巡查发现各类问题事件94个,均已责令相关当事人进行整改。

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和市住建局工作人员在工地开展联合检查。记者 马纯菲摄
“点”上精雕细琢 精准监管绘就宜居画卷
“刘工,工地施工阶段防尘降尘措施必须严格落实,建筑垃圾要覆盖防尘网、周边的喷淋要开起来,集中施工的点位雾炮机也得用上,这些可都不能马虎啊!”近日,记者来到城区某工地内,只见执法人员正在与施工负责人沟通,并现场指导施工单位严格落实各项防尘措施,包括裸土覆盖、湿法作业、渣土车辆密闭运输、冲洗设施设置等,确保防尘措施到位,减少扬尘污染。
建筑垃圾整改前后对比图,整改前建筑垃圾未覆盖、未围挡。记者 马纯菲摄
建筑垃圾整改前后对比图,整改后建筑垃圾有效覆盖。记者 马纯菲摄
在城区四街道的83个地块与项目现场,一场城市治理的革新正在悄然推进。我市通过“全员定岗”机制,构建起“一人一项目、执法全覆盖”的精细化监管网络,辅以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数字化手段,让城市治理既有力度又显温度。
“过去是发现问题才去管,现在每个工地都有固定的‘法治管家’。”针对重点项目多、监管压力大的挑战,我市创新管理机制,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每人认领1个至2个项目,实现“一对一”或“一对二”精准监管。执法人员不仅要开展日常巡查,更要主动靠前服务,将法治教育前移至施工初期,以发放告知书、以案释法等宣传形式积极向施工项目负责人、小区物业宣传建筑垃圾管理、扬尘污染防治、市容环境卫生、生活垃圾分类等相关法律法规,增强管理对象的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自觉规范作业行为,避免出现后续执法矛盾和经济损失。
在凤山街道某小区,这一机制已显现成效。日前,执法人员在巡查中发现该小区存在违规堆放装修垃圾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区环境,于是当场下发《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物业迅速响应,不仅完成垃圾清运,还对集中堆放点周边环境进行深度清理。“现在执法人员会定期来指导,我们遇到问题也能随时联系,整改效率提高了不少。”该小区物业经理说。
人力监管与数字赋能双轨并行,成为此次治理升级的最大亮点。我市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航飞、高空瞭望摄像头及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起“空天地人”四位一体巡查体系,通过卫星影像比对,可精准识别新增违建、裸土覆盖等情况。执法人员手持“掌上执法”终端,现场检查、文书生成、整改跟踪全流程留痕,实现“移动办公+智慧执法”深度融合。
城区某在建工地负责人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总担心扬尘超标被罚,现在执法队员带着监测设备来预警,我们当场就能调整喷淋设备。这种‘预防性执法’既避免了处罚,也让我们的操作更加规范。”
从“事后处罚”到“事前服务”,执法理念的转变赢得了广泛认可。在凤山街道某施工项目现场,执法人员主动协助施工方规划垃圾分类投放点,优化建筑垃圾运输路线,帮助项目顺利通过环保验收。“他们不是来找茬的,而是来帮我们的。”该项目负责人感慨。
相关部门执法人员表示:“城市管理需要刚柔并济。通过‘全员定岗’和数字化巡查,既能实现精准监管,又能通过前置服务减少违法行为。这种‘预防性治理’模式,既提高执法效率又体现了人文关怀。”
随着“法治管家”模式的深入推进,城区建设项目管理正朝着更规范、更高效、更智慧的方向发展,为市民创造了更加整洁、安全、宜居的城市环境。
“线”上联动协作 部门合力织就治理网络
建筑工地扬尘遮天蔽日、夜间施工噪音扰民、渣土车带泥上路……这些建设领域的“老大难”问题,如今正被一套创新的闭环管理机制逐个击破。我市通过深化部门协同、优化流程再造、强化数字赋能,构建起“发现-交办-整改-销号”的全周期治理链条,让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执法人员在工地巡查。记者 马纯菲摄
在具体实践中,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牵头组建了“建设领域综合执法一件事”网格群,将住建、生态环境、乡镇(街道)、舜建集团等相关单位负责人纳入其中。一旦发现问题,工作人员立即将情况上传至群内,各相关单位负责人第一时间响应,快速确定责任主体,实现“线上会商、线下联动”的高效处置模式。这一创新举措不仅缩短了问题处置时间,更强化了部门间的协同配合。
“工地整夜施工,根本睡不着!”近日,有群众反映,凤山街道一施工工地存在夜间施工的问题。接到市民投诉后,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住建局和宁波市生态环境局余姚分局联合开展夜间突击检查。经现场勘查和噪音检测,该工地未办理夜间施工许可,且噪声超标达12分贝。执法人员当场固定证据,依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开出罚单,罚款1.63万元,并责令立即整改。
“以往这类案件需辗转多个部门,耗时至少一周。现在通过联动机制,勘查、检测、处罚一气呵成。”相关负责人介绍:“例如工地扬尘问题,以前可能涉及综合执法、住建、环境三个部门,现在通过清单明确牵头单位,争议案件还会启动会商制度。”高效处置的背后,是职责界限的清晰划分——通过《职责争议协调处理办法》《协作配合办法》等制度,部门间建立了证据互认、线索快速移交等通道,避免了推诿扯皮。
对于需要阶段性整改的问题,我市各相关部门联合制定整改方案,明确目标、措施和时间节点,并动态跟踪整改进展,确保问题彻底解决。“群众反映的每一个问题,都要做到有回应、有落实。”相关负责人表示,闭环管理机制实施以来,建设领域信访投诉处置效率明显提升。下一步,我市将扩大联动范围,优化数字化管理手段,进一步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面”上整体提升
基层治理共绘和谐图景
为了确保长效管理的实施,我市采用“整体治理”思路,结合前阶段排查数据,针对一个社区、一块区域,重点关注和治理群众反映最迫切、问题最集中的区域和类型,形成管理模板,并逐步延伸至全市各乡镇(街道)。此外,我市还积极依托属地协调优势,依托“大综合一体化”执法监管数字应用、联席会议等平台,加强执法整治过程中的联勤联动、线索抄送,完善执法协作、信息共享和双向告知等机制,形成执法管理合力,加大联合监管力度,有效克服“治反复、反复治”“异地重发”等问题顽疾。
近日,牟山镇综合行政执法队队员通过“大综合一体化”平台,向市交通运输局发出联合执法邀约,针对五五线两侧杨梅棚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市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在几分钟内便接收邀约,并迅速将任务下达至马渚所。行动当日,市交通运输局马渚所的执法人员与牟山镇综合行政执法队会合,一同赶赴湖山村。在整治过程中,执法人员发现诸多问题。部分杨梅棚存在随意搭建、占道经营等情况,严重影响道路正常通行,对过往车辆和行人安全构成威胁;一些杨梅棚周边环境卫生堪忧,垃圾随意丢弃,极大破坏了周边环境的整洁美观。
面对这些问题,执法人员立即通过“掌上执法”应用,对杨梅棚情况进行详细记录,随后依法强制拆除违规搭建的杨梅棚,并对现场遗留杂物和垃圾进行全面清理。
此次联合执法行动,是我市乡镇(街道)推进“大综合一体化”改革的生动实践。各执法部门之间联合执法、违法线索移交、协查协办等工作得以高效开展,有效减少了执法资源浪费和协调成本。同时,借助数字赋能,执法环节得以简化,执法效能大幅提升,执法行为更加规范,执法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
除了建设领域,我市还将改革经验向其他领域拓展。记者了解到,目前这套创新机制在多个领域推广应用,通过破解“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治理难题,持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城市治理向更高效、更精准、更人性化方向发展。”
执法人员检查排水系统。记者 马纯菲摄
记者手记
采访过程中,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执法人员检查时不仅带着执法记录仪,还随身携带一沓《拆迁工地、建筑工地现场检查记录表》。这种“执法+服务”的工作方式,折射出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
这次专项行动最打动人的,是找到了严格执法与人性化服务的平衡点。在城区某施工工地,执法人员发现建筑垃圾未覆盖后,没有简单处罚了事,而是现场指导施工方如何规范操作。这种“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执法方式,既维护了法律权威,又赢得了管理对象的理解配合。
部门联动机制的建立,破解了长期困扰基层的“九龙治水”难题。在处置夜间施工扰民问题时,多部门联合执法的场景让人耳目一新。生态环境局负责检测、公安部门维持秩序、住建部门跟进处理,这种协同作战的模式,让过去需要辗转多个部门的问题得以“一站式”解决。
最值得称道的是改革体现的系统思维。从点上精准监管,到线上部门联动,再到面上建章立制,三个层面环环相扣,形成完整闭环。这种既治标又治本的治理思路,避免了“整治-反弹-再整治”的现象出现。
在采访中,一位施工负责人说的话令人深思:“现在执法人员来了,我们不再紧张,因为他们既是监督员,更是服务员。”这句话或许正是对这场改革最好的注解——城市治理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制度的创新,更需要执法理念的转变,在刚性与柔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