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品读余姚③|四明红色耀千秋

2025-02-13 12:42 来源: 姚界客户端 沈华坤/文
分享

《余姚日报》版面图

在四明山,红色是一年四季的主色调。春天,一场雨过后,一丛丛、一簇簇映山红竞相开放,把绿水青山掩映得格外秀丽;夏天,满山遍野的红枫、樱花争奇斗艳,把山村装扮得分外艳丽;秋天,吊红如盏盏小灯笼挂满枝头,挂满家家户户的庭院;冬天,火红的杉林和金黄的银杏相映成趣,是红色四明的象征,也是这片土地的骄傲。

01

四明山的红色,是天地的造化,也是大自然的匠心之作。据地质学家考证,无论是传说颇多的四窗岩,还是被誉为“道教第三十六洞天”的丹山赤水,都是丹霞地貌,满山遍野的朱砂岩在阳光的折射下发出红色的光芒。

诗仙李白游览四明山时,曾作诗:

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

日出红光散,分辉照雪崖。

唐代诗人刘长卿有诗曰:“苍崖倚天立,覆石如覆屋。玲珑开户牖,落落明四目。”因“落落明四目”一句,华夏大地有了一座“四明山”。

巍巍四明,山势峻峭。《四明山志》记载﹕“其山周三百八十里,二百八十峰。”在大岚镇大俞山中,有一悬崖,崖腰有洞,内有四穴,远处仰望犹如楼之窗户,以通日月之光,该洞因此得名“四窗岩”。

四窗岩下临深谷,有清泉碧潭;对面山崖壑口,一条瀑布飞泻而下;四面灵峰耸立,岩谷奇秀,白云氤氲;巍巍四明,峦环如城郭;俯视天际,如临高楼望四遭。古人说,天气晴朗时,洞里云蒸霞蔚,会吐出五色霞光。现在虽看不到这样的奇景,但在清晨,因岩洞朝东,阳光照射洞内时,金光闪闪,五色石反射折光,也非常壮观。因此,称四窗岩为“四明之目”,确实恰当。

四窗岩为四明山第一名胜,古时有凡人遇仙女的传说。明代张瓒《石窗》云:“自从刘阮游仙后,溪上桃花几度红。”唐代曹唐《刘阮洞中遇仙子》云:“天和树色霭苍苍,霞重岚深路渺茫。云实满山无鸟雀,水声沿涧有笙簧。碧纱洞里乾坤坦,红树枝前日月长。愿得花间有人出,不令仙犬吠刘郎。”

02

四明山的红色,是不畏强暴、勇敢抗争的基因。诗人戴表元有诗云:

七里黄泥红树冈,

西风果熟一村香。

居人只道山深好,

三百年来是战场。

千百年来,四明山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多少仁人志士的鲜血洒在这片红色土地上。

公元859年年末,为反抗官府的层层盘剥,裘甫召集盐帮揭竿而起,发动了浙东农民起义,浙东农民纷纷投奔,声势渐大,攻明州,逼嵊州。

浙东观察使郑祇德率领浙东军镇压,公元860年二月,义军退守到嵊州的三溪峡谷,堵塞溪流为堰塞湖,并在峡谷中暗设伏兵。

义军与唐军在嵊西平原交战,义军佯败,经峡谷退往三溪村。

唐军追入峡谷,义军挖掘堰塞湖,放水淹官兵,洪水涌来,唐军慌乱撤退,又受到伏兵围堵,进退维谷,大部被歼,三将皆死,浙东官兵元气大伤。

义军大胜,史称“三溪大捷”,裘甫乘机攻占浙东多地,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立号“罗平”,铸印“太平”。

朝廷震惊,唐懿宗启用宰相王起之子王式,出任浙东观察使,派重兵镇压,分兵两路,切割包抄。

同年八月,裘甫被处决于长安东市,时年67岁,轰轰烈烈的浙东农民起义就此失败。

义军余部刘从简率残兵逃至四明山腹地大岚山,操兵练马,据险自守,因此大岚山也称为“走马冈”。刘从简所部驻扎操练的地方被称为“上马村”,村前的庙被称为“太平庵”,村后的山岗得名“上马岗”。后遭台州刺史李师望重兵围剿,刘从简部全被剿杀,兵败下马之地就是现在的下马自然村。

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黄梨洲,名宗羲,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经历国破家亡的惨痛教训,黄梨洲深刻地认识到社会黑暗腐败和动荡不安的根源是封建君主专制。

黄梨洲的父亲黄尊素是一位正直的官吏,被当朝太监魏忠贤陷害而死。过了两年,黄尊素的冤案平反昭雪,年仅19岁的黄梨洲进京复仇,在公堂上把残害他父亲的两名凶手刺得满面流血。事后,他拜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刘宗周为师,发奋读书,决心继承父志,干一番事业。

清兵南下后,黄梨洲变卖家产,把四明山一带的青壮年组织起来,号称“世忠营”,拥戴鲁王,参加抗清斗争。直到南明政权瓦解,抗清斗争失败,他才回到故乡,隐居著述。他在其著作《明夷待访录》中发出了“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呼喊。

黄梨洲晚年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整理,他的著述有1300多卷,数千万字,内容涉及史学、政治、哲学、经学、地理、天文、音乐、诗文等许多方面,称得上是位著述大师。

03

四明山的红色,更是革命精神的象征。

在丹山赤水景区所在地的柿林村(原名峙岭村),有一个浙东四明山地区第一党支部纪念室。1938年夏,由我党掌握和领导的余姚县战时政治工作队第四区队,进驻当时的南岚乡峙岭村。中共余姚县工委书记陈小平派郭静唐与该村进步青年沈功钿取得联系,让刚从延安“抗大”学成回来的共产党员楼明山以教书为名到村里开展活动,秘密宣传革命道理,在进步青年中发展党员。沈功钿是村里最早发展的共产党员。

1939年春,楼明山调往逍林区后,由朱之光接替并负责第四区队工作,到夏季建立大岚区委,朱之光任书记,谢汝昌为宣传委员,沈功钿为组织委员。为广泛发动群众,掀起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5月,时任山区特派员的朱之光与谢汝昌秘密来到峙岭村,在村对面的鹰窠斗山上主持成立了四明山区最早的党支部——中共峙岭村支部,沈功钿任书记。是年冬,先后建立了大陈村、大俞村的党小组,开展了广泛的抗日救亡运动。

茶叶是四明山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在官府、奸商的层层盘剥下,农民斤茶难换斤米,不少人饿死。党组织了解到山区农民的困境后,当即发动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茶农运动。

国民党县政府在茶农的强大压力下,不得不答应他们的要求:规定1斤茶叶换3斤米,责令茶商收购,政府帮忙打开销路;拨救济粮3万斤,并在梁弄区设立购粮站;对土特产的税收酌情减免;秤一律改为市秤。

请愿群众虽彻夜未眠,但终于迎来了朝霞,大家怀着喜悦的心情踏上回家的路,一场轰轰烈烈的茶农运动圆满结束。

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刘英对这场运动表示充分肯定。

如今,一提到四明山,我们就会想到上个世纪40年代浙东抗战这段烽火岁月,耳边经常会回响起那激昂的红色旋律。而回忆起这段难忘的红色历史,我们经常会问这样的一个问题:浙东抗日根据地为什么能够在抗战相持阶段极为艰苦的环境中、在日伪顽三股敌人联合包夹的夹缝中,不断发展壮大,并出色地完成党中央的战略任务?这恰恰是当年浙东抗日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广大指战员能够密切联系群众、始终践行初心的必然结果。

浙东抗日根据地一度伪币盛行,这些伪币最大的弊端是一遇到通货膨胀就会大面额贬值,给当地群众带来不小的损失。为有效抵制伪币在解放区流通,1945年4月1日,浙东行政公署建立了浙东银行并正式发行抗币。抗币的面值最早只有“伍角”和“壹元”,后来又增加“伍元”“拾元”“壹佰元”。一元抗币大约可买一斤大米。民以食为天,以大米作本位币基础,在当时要比以金银作本位币基础,更有现实意义。同时,浙东银行发行的抗币又能保证货值稳定。由此,抗币很快取代了汪伪中储券等伪币,成为当时根据地流通的法币,深受群众欢迎,并享有崇高信誉。

但是,抗战胜利不久,浙东游击纵队很快接到上级命令,要求其北撤。如果此时一走了之,让国民党政府接管这里,他们不会认可浙东银行发行的抗币,可以想象,之前根据地群众已经在广泛使用的抗币将变成一堆废纸,群众会面临极大的利益损失。因此,浙东区党委决定把所有留存的公粮拿出来,在粮站、粮店进行低价抛售,以此回收群众手中的抗币,并将回收的抗币和库存的抗币及时销毁,不让抗币再次回流到群众手中,保证群众不受损失或尽量少受损失。尽管浙东纵队北撤了,但其践行的“为人民谋利益”的初心永远地留在了四明山人民心中。

党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人民群众也是如此。在当年根据地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为浙东游击纵队站岗、放哨、除奸、打掩护、送情报、照顾伤病员、保护和运送战略物资等,这种感人的场景随处可见。下面这组数据更精准地“破译”了当年在浙东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初心密码:1941年5月,登陆三北地区,浦东部队只有900多人;1942年7月,成立浙东区党委,全部武装不到2000人;1945年9月,奉命北撤,浙东纵队和地方党政干部足足1.5万人。

04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革命老区一度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就连曾经的浙东区党委旧址所在地梁弄镇横坎头村也不例外——房屋破旧,山路坎坷,一年两季稻,人穷往外跑,村集体负债45万元,这是横坎头村本世纪初的真实写照。时过境迁,现如今,这里随处可见白墙黛瓦的民居、苍翠欲滴的果树、鳞次栉比的店铺、南来北往的游客,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的样板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

究竟是什么驱动着革命老区发生如此巨大的变迁呢?

答案显然还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老区始终传承红色基因,始终坚守初心,始终把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为帮助老区人民早日奔小康,市农合联成立了四明红锋服务社“共富工坊”,聚力发展电商直播平台,助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主播以直播带货的方式,将当地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开拓农产品的多元化销售渠道,大大提升了四明山农产品的知名度。同时,电商助农模式也为人们创造了就业、创业机会,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共富工坊”的建设事业,带动村民增收、企业增效。

四明山区域是杨梅主要原产地,但之前销售不畅。祝欢曾留学美国,并创业,成立了美国KouhighInc.公司,与京东、泡泡玛特等多家优秀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为浙东小家电工厂打开了海外销路。看到这一情况后,祝欢马上加入“共富工坊”,创办了浙江舜祥酒业有限公司,年产“四明红”杨梅酒300吨,并与余姚、慈溪两地80余位梅农建立了2000亩紧密型产销合作协议,既保障杨梅酒厂所需的优质杨梅原料,又助力梅农高效增收,打响了“四明红”杨梅酒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曾动情地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宗旨。”

站在现实的起点,我们再次回眸浙东大地:巍巍四明,孕育了红色的种子;绿水青山,阅尽了沧海桑田。

而放眼整个四明山,茶叶、花木、水果、香榧、竹笋等,既是美景,又是农民致富的产业,而红色旅游带动绿色农产品走向全国各地。数据表明,去年,四明山革命老区实现集体经济总收入1.96亿元、经营性收入3846.9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9.35%、4.71%,实现集体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下村动态清零;革命老区群众人均收入33800元,增速高于全市平均4个百分点。红色四明,正朝着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示范地的目标,阔步前进,前程似锦。

最美不过四明红,四明红色耀千秋!

摄影:姚捷 潘一坚 张辉 方文 沈孟涨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