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照亮中外文明互鉴之路
10月30日,2025阳明文化中外交流会在我市举行,来自全球阳明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阳明文化的深厚内涵与时代价值,分享各国、各地在研究、践行阳明心学方面的宝贵经验与丰硕成果。
温海明:
用现代哲学语言重新诠释经典

温海明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阳明心学具有跨越文化疆域的价值,可以让世界有更多共同语言。”在10月30日上午举行的2025阳明文化中外交流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温海明以《阳明学、易学与意学——<传习录明意>》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温海明长期致力于阳明心学的通俗化传播,其著作《传习录明意》通过现代哲学语言重新诠释经典,推动学术成果转化。“《传习录》是一代大儒王阳明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也是阳明哲学思想的精华。”温海明认为,心学本于易学,心学就是易意学,研究和建构心学的易学基础就是将心学的中国哲学性凸显的哲学努力,将阳明心学进行现代哲学转化,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传播阳明心学。
温海明表示,中国哲学发展需要创造性转化,当代中国哲学研究呼唤新的方法论,意本论试图开创全新的哲学视域,帮助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王阳明以“心天之意”(心天之易)即心与天相感通之意贯通心天二者,据此可以推进心天之意的哲学建构,实现从心本体过渡到意本体的哲学范式转变,进而完成意本论哲学的体系性建构,推动传统心学与现象学、心灵哲学和意识哲学,以及当代人工智能等前沿研究的哲学对话。
“意本阐释学方法论不仅可以解读阳明心学,还可以说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意识面向,致力于开显出新的中国哲学方法论道路。”温海明如是说。
谈及阳明文化时代价值,温海明表示,阳明心学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思想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伦理引导与实践意义,尤其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更应重视心学对人心秩序与社会和谐的构建作用。
田中正树:
阳明心学与现象学

田中正树 日本二松学舍大学教授
“我作了阳明学和现象学之间的梳理,希望这样的整理和对照能够为大家理解阳明学提供一个切入点,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阳明学。”在10月30日上午举行的2025阳明文化中外交流会上,日本二松学舍大学教授田中正树以《阳明心学与现象学》为题,与大家共同探讨阳明心学与现象学的关联性。
“‘阳明心学’是修己治人的‘儒学’的一个流派;而‘现象学’,尤其是胡塞尔现象学,则是在康德唯心主义的影响下,从逻辑学研究中孕育出来的,从这两者各自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脉络来看,属于截然不同的哲学和思想体系。”田中正树认为,尽管如此,阳明心学与现象学在哲学方法论上还是具有相似性:两者均以先验的内在意识为出发点,阳明心学强调“致良知”的德性良知,现象学则以“本质直观”作为哲学起点;两者都源于对当时学术体系的批判意识——阳明批判朱子学的支离学风,现象学则针对科学危机进行哲学反思。
“胡塞尔和王阳明都在谈论这个世界的现象方式,并且都在探索如何将这种现象方式改变为正确的状态,这一点存在某种共通之处。与此同时,王阳明的‘物’‘格物’概念与胡塞尔‘意识是关于某物的意识’这一意向性,以及‘现象学还原’概念有近似的方向性。”在田中正树看来,王阳明身上蕴含了现象学的萌芽,而胡塞尔则展现了王阳明“意”的意向性概念的发展与深化,某种意义上,现象学的‘意向性’概念与阳明思想相呼应。
田中正树还强调了阳明心学的“事上磨炼”理念与日本“现场主义”文化的契合。他认为,阳明心学注重在实践现场中体悟“知行合一”,这种具身化的认知方式与日本近代强调“现场实践”的文化传统存在精神共鸣。
张宏敏:
王阳明与明清浙东学派的学术关联

张宏敏 浙江省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浙江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
“余姚以区区一邑,自明中叶迄清中叶二百年间,硕儒辈出。学风沾被全国以及海东……”在10月30日上午举行的2025阳明文化中外交流会上,浙江省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浙江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宏敏探讨了王阳明与明清浙东学派的学术建构。
“我在研究王阳明与明清浙东学派的学术关系时,主要探讨了两者在思想传承与学术建构上的互动关系。通过文献考证,王阳明与浙东学派学者在学术活动中的互动关系,为我们理解阳明心学的地域性特征提供了重要依据。”张宏敏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与明清浙东学派存在密切关联,浙东学派作为明代心学的重要分支,既继承了陆九渊心学的传统,又对朱熹理学进行了批判性吸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
“王阳明的思想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张宏敏在研究过程中梳理了阳明心学在浙江的传播脉络,并强调这一思想对当代社会伦理构建的启示。他认为,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理念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仍具有实践价值,可助力社会和谐与人心秩序的重建。“我们从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中寻找治国理政的良方,寻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路径,寻找心灵的自由王国。”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活力,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实施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工程,构筑中华文明标志体系。作为人文底蕴深厚的浙江,我们要构筑中华文明的浙江印记,推动以王阳明、黄宗羲等为代表的传统‘浙学’的创造性转化。”张宏敏说。
永富青地:
阳明文化在日本有着特殊地位

永富青地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
“日本与阳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阳明学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在10月30日上午举行的2025阳明文化中外交流会上,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国际著名阳明学研究者永富青地以《阳明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浙江宁波因明代时与日本的深度联结,在日本人心目中有特殊地位。日本人读中国地名多用地名训读(以日语固有词汇的发音读出汉字),唯有北京、上海、香港、宁波用中文发音,且王阳明曾在宁波为日本和尚撰文,该文献现藏日本的博物馆。”谈及日本与宁波、与王阳明之间的深厚渊源,永富青地表示,可以说,日本与王阳明的故事,正是从这片土地开始的。
永富青地系统梳理了自江户时代传入日本的阳明学。他介绍,通过贸易与交流,王阳明著作传入日本。江户时代,阳明学在日兴起,经了庵桂悟、中江藤树等学者阐释,形成日本心学。“阳明学在日本民间影响力深厚,不仅有读书会专门研究,普通民众也对阳明学感兴趣,市面上有不少面向民间读者的阳明学通俗书籍。”永富青地说。
谈及阳明学的实践价值,永富青地表示,“知行合一”思想推动了明治维新,也影响了日本企业管理。“日本企业家常将‘知行合一’置于办公室,在经营中面临瞬间决策时,阳明学的‘事上磨炼’理念能提供实际借鉴,这也是日本人喜爱阳明学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中国对阳明学研究越来越重视,这些研究成果也对日本产生了影响。”永富青地表示,期待未来推动日本高校、研究机构与中国开展文献共享合作;同时,明代从宁波传入日本的禅宗寺庙及古建筑相关研究,也可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新方向。
张学智:
王阳明思想对现代人的意义和价值

张学智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王阳明是在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三个方面都达到高度成就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对现代有很多的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地方……”在10月30日上午举行的2025阳明文化中外交流会上,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张学智以《王阳明思想对现代人的意义和价值》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王阳明的良知概念是以天地之万物生生不息的概念作为形而上的支持,王阳明以心为枢纽,他认为良知就是人性的一个活生生的展现,而且被人所觉知。良知既是人之本心,更是社会信任与公共伦理的根基。”张学智表示,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精神生活日益碎片化的当下,王阳明“致良知”思想为现代人提供了内在的精神指引,提醒人们真正的修养在于“复其初心”,在纷扰中守住内心的道德明灯。
“阳明心学并非空谈的哲学,而是可践行的生命准则——唯有在行动中坚守良知,才能在多元价值观中不随波逐流,在利益诱惑前保持清醒。”在张学智看来,王阳明的学问是实践当中活的智慧,充分把自己人性的内在包含发掘出来。王阳明的这套学问提倡人们在现实活动当中充分地发掘自己精神的内在包含,这一点对于我们当代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现代人各行各业都要创新,我们创新的基点首先就在于有阳明先生的这种谨慎,自尊自强自信自立,遇事不随波逐流,要自作主张,要有自由思想。”张学智如是说。
谈及全球化背景下的文明对话,张学智提出,“人人皆可成圣”的理念彰显了中国哲学的平等包容特质,“致良知”不仅是个体道德修炼的起点,更能成为不同文化间相互理解的桥梁。
计文渊:
阳明先生笔墨中蕴藏的力量

计文渊 余姚书画院副院长
“阳明书法与心学一脉相承,笔触遒劲洒脱,结构新奇却沉稳,是‘格物致知’的载体。”在10月30日上午举行的2025阳明文化中外交流会上,余姚书画院副院长计文渊以《王阳明墨迹文献中的真伪考证》为题,介绍了王阳明书法研究成果。
计文渊花了40多年时间研究阳明书法,不仅编写创作了《王阳明法书集》《王阳明书迹》等书籍,还让流落海外200多年的王阳明《思归轩赋》书迹回归故里。他在几十年的追寻王阳明遗存墨迹中,也读懂了王阳明的心,让王阳明的笔墨不被时间遗忘。“王阳明的墨迹大多珍藏在博物馆,有些则散存于民间。每一次的相遇,对我来说不只是辨别纸墨的真假,更像是一场跨越500多年与时空的对话,我想让更多人看到阳明先生笔墨中蕴藏的力量。”
“阳明真迹传世不多,又该如何辨别真迹呢?”计文渊表示,“阳明先生的字如他本人画像一样,清瘦、肃穆。那如何证明这字不是临摹的呢?要靠阳光。如果真是阳明先生写就的,那字里行间应该行云流水,一笔写成。如果是临摹版本,笔锋和墨色交叠断不会如此。”
“40年的追随,让我对于先生的字娴熟在胸,从他的笔墨里,读到了他的从容、他的淡定,还有深厚的感情。阳明书法与心学一脉相承,笔触遒劲洒脱,结构新奇却沉稳,是‘格物致知’的载体。”计文渊认为,“王阳明的书法是实用型书法,没有刻意张扬的技巧,却笔笔有真心,字字带呼吸。所以观其字,我们并不是要学习一撇一捺如何写,而是文化传播过程中,从诗文、手稿中看到他的气息,内化于心,外化于形,阳明其学、其文、其书一脉相承。”
编辑、一审:马晟璐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 10月29日晚 鄞州公园二期一名夜跑男子突发心梗倒地 多名市民迅速施救
- 习近平宣布中方将在深圳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金之镇被查
- 商务部回应安世半导体相关问题:将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
- 神舟二十一号|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驻“天宫” 中国航天员完成第7次“太空会师”
- 医企携手护健康!兰江街道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医进企业”模式惠及万名职工
- 市级专家“下沉”鹿亭山区 义诊服务守护老人健康
- 暖心!余姚 “00 后”女铁骑暖心救助低血糖摔倒女士
- 漫步唐诗之路,打卡四明秋色!鹿亭登山大会热力开跑
- 凝心聚力 擘画未来!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换届选举暨第五届第一次会员大会召开

